中国“66号公路”:草原天路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PERFACE
“生态—产业—发展—文化”四位一体的区域开发逻辑与顶层设计思路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草原牧区和农耕地区的重要分界线,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农耕民族文化长期融汇的主要节点,直到今日也是具备重要战略地位和特殊区位优势的区域之一。这就决定了张家口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文化积淀与城市气质,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极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比较优势和战略地位。而贯穿张家口广袤土地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就是草原天路。通过这一绵延数百公里的草原天路,张家口的所有文化元素和历史禀赋,都会像珍珠一样被贯穿起来。

近年来,张家口市政府和学术界围绕草原天路的开发和管理,已经进行了比较丰富的宝贵的探索。这一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总体逻辑,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思路,才能实现区域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草原天路开发利用的成败。我认为,草原天路总体开发的深层逻辑和顶层设计,应该从以下四个视角展开:

一是生态视角,即在全方位综合评估草原天路沿线各地区的生态优势和挑战的基础上,对沿线各地的生态特点、生态保护难点、生态保护的多元价值以及生态保护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二是产业视角,即把草原天路沿线各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视为一个闭环的产业链条,在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餐饮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等各个产业之间构建一个全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而不是单一的产业突进;

三是发展视角,即不仅把生态发展和产业发展视为草原天路开发的目标,而且更把草原天路沿线地区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全方位发展作为一个更为长远和根本的目标,把“人的发展”置于草原天路开发的核心地位,各项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的依归,因此在草原天路开发中有机地加入反贫困、农民组织化、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教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与农民发展相关的元素,使沿线居民尤其是农民能够分享草原天路开发的红利,能够在开发中促进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提升,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而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四是文化视角,即在草原天路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挖掘沿线历史悠久的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交汇发展所形成的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地融汇到生态保护、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所有产业的发展与设计之中,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草原天路沿线的丰富多元文化,使文化和产业相互促进,最终使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活保护”,得到更为深远的传播,并渗透到草原天路开发的各个环节。

遵循这个“生态—产业—发展—文化”四位一体的区域开发总体逻辑和顶层设计思路,草原天路的综合利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其中生态保护是草原天路开发的底线和基础,产业重塑是草原天路开发的途径和抓手,人的发展是草原天路开发的最终依归与落脚点,而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则是草原天路开发的贯穿始终的一条生命线。

任亮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对张家口的区域经济和文化历史有着深入的体悟和长期的探究,在草原天路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经年求索,终于带领研究团队做出了令同行尊重的学术成就。本书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任亮教授研究团队的总体思路,正是我以上所探讨的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的体现。同时,这一研究又是很接地气的,运用了课题组大量的田野调查成果,显示了研究团队扎实严谨的学术风范。相信随着任亮教授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草原天路开发必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探索,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复兴。

王曙光(1)

2017年9月20日于北京大学


(1)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