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少林武功传闽中
一、莆田南少林武术
千年名刹,只因一场变故,湮没三百年。
刀光剑影中,烈焰冲天,烧毁了一整座寺院,却烧不尽禅法的精妙、武学的神奇,这就是莆田南少林寺,禅武合一而绽放的一朵奇葩,而由寺内武僧传至莆田大地上的武术文化,经几代人的努力,至今还在传承发展。
禅谛武学源远流长
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年)时,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废佛灭僧,嵩山少林寺首当其冲,寺产抄没,寺僧还俗。有慧可二祖之弟子紫常,云游至莆田西天尾林山,见此处酷似嵩山,且有九峰似莲花,更得玄妙,便择地建立佛刹精舍,名曰“林泉院”。
嵩山少林寺由隋文帝复名后,慧可二祖许林泉院为莆田少林常住院,赐名“莆田少林寺”,并亲自委派长老前来任方丈。
开山祖师紫常圆寂后,三祖僧粲派高徒佛光前来。禅师深明禅性,彻悟真如,唐贞观年间南下,云游紫霄山下,于一梧树下坐禅说法,并刻字于树上曰:“霞梧吾境。”
霞梧禅院建成后,宗风弘扬。
唐初武德二年,王世充占据洛阳,令其侄王仁则招兵买马。次年九月,秦王李世民知其欲反,大兵压境,双方争战激烈。关键之时,有少林寺武僧昙宗、志操等率兵参战,生擒王仁则,迫使王世充降唐。唐太宗一统天下后嘉赏少林寺,准其设僧兵,代代沿袭。
不久,昙宗大师奉唐太宗旨意,派道广和尚率500僧兵南下平盗,便把达摩老祖所传之禅法、武风也带到了兴化,北少林以腿功扬威,南少林凭拳法驰名,于是有“南拳北腿”之誉。
唐武宗会昌年间,六祖慧能的高徒千灵大师南下主持寺务。他依嵩山少林寺之制式,改建扩建,大振寺风,并在常住院附近的几处要道隘口再造分寺及悟禅洞。
至此,霞梧院与林泉院融为一体,前有紫霄怪石,以奇为衬;旁依九华叠翠,以秀作屏。山莽莽,松涛荡武风;泉悠悠,流韵歌禅悦。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寺院中僧人修禅练武。
虽说南北少林武技同派,功夫同源,都讲究外练筋、皮、骨,内练精、气、神,但具体功法上又各有所异,互有所取。所谓武学多支派,人体一拳脚,只是各取所需。武风上如此,禅法上也紧密相关,同究一宗。
莆田南少林寺僧秉南禅义谛,融地域特色,创建了更适合南方地形及人体特征的招式套路,短打封闭,迅捷凶猛,有别于北拳的长弓大马,这就是系统的南少林武术。
南少林寺的拳法充分体现了力蕴形内、形至力发的特点。
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乘民间过年、官兵疏于防范之际,倭寇偷袭,兴化府沦陷,惨遭屠城。朝廷派戚继光率兵围剿,当地民众奋起抗倭,南少林寺也出动僧兵参战。黄石林敦一战中,戚家军以1500精兵一举歼敌4000余,震破敌胆。此后,又多次与倭寇激战。兴化百姓操起武器,甚至持农具参战,杀得倭寇落花流水;而南少林寺武僧个个武艺高强,刀舞棍挥,更是叫贼寇胆战心惊。
清康熙十三年,天地会成立。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相传创始人是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和尚(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僧)蔡德宗、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称为前五祖。”
《洪门历史》也提到: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方丈智通禅师精武艺,寺中有僧众百二十八人,练习武艺。少林寺文武人才,遂极一时之盛。
武僧团总教练释门正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