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种植业标准化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种植业标准化发展背景

一、发展种植业标准化是国际国内环境的需要

21世纪的中国注定要进入一个经济空前发展、体制全面转型、国家和平崛起的新时代。其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如何把握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供给端的新常态是指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抚养比从78.5%一路下滑至37.8%,劳动力人口(即15~64岁人口)占比从57%升至74.5%,在此带动下,国民总储蓄率从30%左右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53.4%。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迅速上升。未来十年,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劳动力人口占比将降至70%以下。当然,这种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会引发潜在增速的断崖式下行。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同时人口的素质结构也在变化,劳动力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数量虽然都在减少,但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的后续效应加速显现,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将明显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劳动力数量的下滑。需要关注的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转移趋势将越发明显。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经济全球化既为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融入全球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这种现实情况对中国的农业种植业技术标准提出了新的需求。近年来尽管中国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加大,但各国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技术性措施为手段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现象也正逐步增加。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2018年1月公布:2017年1~11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677.0亿美元,进口额1141.5亿美元,贸易逆差464.5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而且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已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农产品的质量、产量、成本、自然条件等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一系列附加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加大,均对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产品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融入国际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课题。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和国际标准,在注重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打造我国种植业标准体系,使其符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突破国外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种植业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提高我国种植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减缓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有效维护国内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成为了我国种植业农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1.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农业种植业标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贸易全球化、制造过程的全球化、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国际贸易组织(WTO)中的重要多边协议《技术贸易壁垒协定》(简称《TBT协定》)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游戏规则。国家之间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步打破,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则逐渐提升。

由于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已经被逐步打破,非贸易技术壁垒正成为当今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普遍采取的形式。非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以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农产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因此,农业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以技术标准,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为依据,采用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组成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致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使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退出了国外市场。我国的农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还没有形成对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保护措施,一些国内农产品已经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冲击,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和我国农业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提质增效、出口创汇的重要因素。这种客观形势,对技术标准提出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如何充分利用WTO相关协议,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打造中国标准,构筑符合正当目标的贸易技术性措施,合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冲击,掌握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二是如何符合WTO/TBT的相应要求。在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的第13条第2款中,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应自加入时起,使所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TBT协定》。”这一承诺要求我们要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全面审视我国的标准化体制对WTO规则和全球经济的适应性,使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WTO的规则。

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市场导向的中国标准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不断变化,标准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技术依据,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标准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技术基础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效果又受到经济体制、社会环境的制约。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标准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作用的方式也不同。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把过去大量由计划方式配置的资源转由市场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种研究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市场化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因此,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标准也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标准体系。在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我国技术标准落后、滞后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综合表现为我国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出现对技术标准的强烈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标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农业技术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四大关键问题:一是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每年由于水土流失,冲刷掉的地表土约为50亿吨,损失氮、磷、钾有效成分达4000万吨。水资源短缺比耕地面积短缺更严重,中国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由于缺水造成的粮食损失约为0.2亿吨。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的三大挑战。二是保障食物安全问题。一方面是食物总量的问题,要满足人口持续增长条件下的食物消费需求,保障食物供求基本平衡;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和食物安全问题,要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条件下对各种农产品和食物多样化的需求;再一方面是扩展新的食物来源,以及发展健康食品、保护环境型食品等。三是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的问题。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产业组织、管理方式向农业产业领域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产品加工、包装、运销、贸易、中介服务等产业的分化与延伸,并按照现代分工和协作原则,建立起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率,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四是参与国际竞争问题。从国际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业的国际竞争由原来的价格竞争,逐步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将技术转化为标准的竞争。因此,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给予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农业技术标准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我国农业告别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状态,进入由单纯追求产量的数量型农业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新时期,其发展将逐步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具体特征表现为:一是“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组成的一体化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延长农业生产链,拓展农产品序列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既具有明显专业化特征又存在密切关联关系的产业系统,该系统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条组成的产业体系。二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多功能性、可持续产业。只有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农业技术标准,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农产品生产、保鲜、储运、加工和流通,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及绿色、有机等安全和优质的名牌农产食品,才是不断满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多元化和高品位需求、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高水平的中国农业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紧缺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现状使得我国迫切需要根据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标准,提高技术标准的总体水平。为此,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标准体系,在我国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我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应该按照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多数利益方同意的原则”制定技术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技术标准也将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技术制度和经济秩序的有效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大量科技成果的涌现,而科技成果要想迅速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迫切需要标准的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科技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都将极大地提高,人们也将更加关注安全、健康、环保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技术标准与之相适应,要进一步使科研工作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相协调,提高技术标准本身的科技含量,增加标准自身的竞争力,使之真正成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而农业种植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