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技项目创新与绩效评估:“十一五”水专项科技创新贡献核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我国环境质量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如今,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峻。

2.1.1 水环境质量状况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且时空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严重。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逐年升高。2000~2015年,废水排放总量由415.2亿吨/年增长到735.3亿吨/年,其中生活废水排放量变化最为显著,由220.9亿吨/年增长到535.2亿吨/年,工业废水则在2007年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83万立方米/万元降到55万立方米/万元(图2-1)。同时,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工业源及生活源均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如表2-1所列1

图2-1 我国用水及废水排放状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表2-1 2000~2015年我国COD及氨氮排放量  单位:万吨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006~2015年,地表水的环境质量呈现好转趋势,全国河流水质状况如表2-2所列。Ⅰ类、Ⅱ类的水体比例逐年升高,Ⅳ类、Ⅴ类及劣Ⅴ类的水体比例逐年下降。Ⅰ~Ⅲ类的水体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58.3%提高到2015年的74.2%,Ⅴ类水体比例由6.5%下降至4.2%,劣Ⅴ类水由21.8%下降至11.7%。珠江流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及长江干流的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中度污染。我国河流水体污染指标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等。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2006年2、2010年3和2015年4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72.3%、76.5%和97.1%,呈现明显好转趋势,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表2-2 2006~2015年全国河流水质状况  单位:%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见表2-3),尤其是太湖、巢湖、滇池最为严重,多次发生蓝藻爆发事件。滇池水体污染最为严重,属于劣Ⅴ类水质,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白洋淀同样为劣Ⅴ类水质,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化转变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太湖水体2006~2010年属于劣Ⅴ类水质,中度富营养化状态,2011年后水体有所好转,整体为Ⅳ类水质,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巢湖的营养状态也由中度富营养化转变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南四湖由2006年的劣Ⅴ类水质及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转化为Ⅲ类水质及中度营养化状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质也有所好转。洱海水质一直处于良好状态,营养状态为中度营养化状态。我国重要水库水质状况基本为优良,富营养化状态为中营养和贫营养状态。于桥水库和尼尔基水库的水质相对较差,属于轻度污染,同时于桥水库属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2015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18个监测井(点)中,地下水水质9.1%为优良状态、25.0%为良好、4.6%为较好、42.5%为较差、18.8%为极差。中深层地下水水质略好于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硬度、溶解性总固体、pH值、CODM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氯离子、硫酸盐、氟化物、锰、铁、砷等,个别水质监测点存在铅、六价铬、镉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5

2.1.2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的基本形势整体呈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的状态,土地资源破坏、土地退化严重,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灾害频繁多样,包括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地面沉降等;因资源的开发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资源不足、水资源出现危机、矿产资源大量流失等[29,30]

2012~2013年,全国2461个县域中,部分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呈好转趋势,优/良等级的县域占比由61.0%增长到65.3%,部分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差,较差/差等级的县域由4.6%增长到8.6%。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20%。每年违法违规侵占林地约200万亩,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8%。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已恢复的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空间不断被蚕食侵占,一些地区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系统保护难度加大6

2000~2015年全国耕地面积如图2-2所示。2000~2008年,耕地面积逐渐缩小,从2000年到2008年耕地面积减少642.7万公顷。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退化趋势严重,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由于调查标准及技术方法调整,2009年调查的耕地数据多出1358.7万公顷,2009~2015年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图2-2 我国耕地面积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根据2002年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2000年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改造坡耕地/坡改梯、沟滩地,进行封育保护,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兴建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淤地坝,启动生态修复等,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强度降低。2000~2015年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如图2-3所示。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94.91万平方千米7。相比10年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尚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8

图2-3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