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科技创新的概念
“创新”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A.Schumpeter)在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提出,Schumpeter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将创新归纳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管理创新[1]。在Schumpeter研究基础上,Holt认为创新是指一种创造和采用新知识的过程,周光召将创新定义为探究事物运动客观规律以获取知识,传播和运用知识以提取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水平的过程。
创新包括原始创新、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原始创新是指开拓新领域、引领新方向和孕育新学科的科学创新活动和产生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创新指在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沿着已经明确的技术道路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集成创新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二次创新活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注重对外部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创新积累及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科技创新”指科技系统的革新和变革,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等多个要素,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一类开放的复杂系统[3]。
1.1.1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该系统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机构构成。知识创新过程则是知识创新系统中的关键过程和环节。Heisig[4]提出知识创新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四部分。知识创新过程的现状可以通过系统产出、系统效率、对外影响(3E指标)等表达。通常以文献计量学指标标识产出类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探索效率和系统对外影响的效果。知识创新过程的绩效通常是指系统相对战略目标的成就、相关举措以及对将来的影响。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状态和绩效,可以对其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研究知识创新过程中高绩效创新团队的统计特征、顶尖人才成长统计规律等[5]。
1.1.2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对创新信息和知识的应用,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生产方式,开发生产新型产品,或使产品质量提高,或完善提供的服务,并占据市场、实现市场价值的技术活动[6]。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在概念的外延上,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没有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以实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进步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通之处。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而技术发明常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但仅指技术活动,只考察技术的变动性,不考察是否应用和产生经济效益。技术成果转化则一般是指将研究开发形成的技术原型进行扩大实验,并投入实际应用,生产出产品推向市场或转化为成熟工艺投入应用的活动,侧重于技术活动的后端。技术进步一般用来表示社会技术经济活动的结果,但实现技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则是技术创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手段,技术进步是结果。
1.1.3 管理创新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学者Stata[7]明确提出了管理创新问题,主要针对企业管理创新。Damanpour[8]将管理创新定义为组织实施团队生产、供应链管理或质量管理系统等新管理实践或理念而产生的组织架构或过程变化。Birkinshaw等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实施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过程、结构或技能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Abrahamson[9]将创新分为技术产品创新、技术性服务创新、技术性工艺创新和非技术性工艺创新,其中非技术性工艺创新即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表现形式有计划、政策、法律、法规等[10]。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技任务而规定的基本行动准则,是确定科技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科技事业的战略和策略原则。科技政策的核心是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服务,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效果。2005年,美国政府提出发展科技政策方法论的倡议,发布了《科技政策方法论发展路线图》,致力于提供和发展科技政策研究的定量科学依据。
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Lundvall[11]认为科技创新不但包括生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应该包括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创新。我国学者李燚[12]认为管理创新不止是一种在现有结构中降低成本的方法,还可能是对现有资源整合范式本身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为原有绩效的渐进改善,而且可能获得绩效突破式的成长,是资源整合范式的飞跃。常修泽[13]将管理创新看作组织创新在经营层次上的辐射,把管理创新界定为对新的管理方式方法的引入,把降低交易费用视为管理创新的目标。
1.1.4 科技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活动蓬勃开展,科学研究结果频繁出现。这些成果,有一些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而有一些则属于一般性收获。“科技成果”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门术语,泛指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结果或者成就。一般认为,科技成果是指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制和辩证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结果。它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改进以及其他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果。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a.创新性,要求科技成果必须有独创之处,是前所未有的或是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之上增添了新的内容;b.先进性,要求科技成果必须比现有的知识、技术超前一步,有显而易见的提高;c.实用性,要求科技成果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学术价值。
(1)科学研究理论成果
科学研究理论成果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和应用基础研究理论成果。
某些重要基础资料、数据(如自然环境、水文、气象、地质、生态领域)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虽然不一定带来对物质运动规律的突破性认识,但对人类知识宝库同样是一种贡献,也属于科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范畴。
(2)应用技术成果
应用技术成果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为解决生产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新设备、新方法,以及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技术基础工作。
(3)软科学成果
运用系统、信息、控制论原理及方法,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化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有关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科技立法以及有关管理科学与政策科学的研究中,做出创造性贡献,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5 科技创新文献
科技创新文献指关于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文献资料。从出版形式上可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如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等)和特种文献(如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专利文献等)。科技论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基础研究的表现情况。科技创新文献是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革命的出现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各项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应运而生的;同时,计量创新成果、度量人力资源和专利指标的测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于1961年编辑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双月刊,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Web版、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该数据库以S.布拉德福文献离散率理论和加菲尔德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被引用频次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期刊收录文献类型主要为期刊,同时兼收重要专著、专利文献、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所涉学科包括生命科学、农业、工程技术、行为科学、临床医学、数理科学和化学等方面,主要侧重于基础学科,是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刊物。
(2)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
EI论文是指世界知名数据库提供商Elsevier旗下的Engineering Village中收录检索的文献,主要可以作为工程类的科研产出的评价指标。工程索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工程领域文摘数据库,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文摘数据库之一。该数据库包含1970年以来的超过700万条的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的题录,每年新增25万条工程类文献,数据来自175个学科的5100多种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其中2600余种有文摘,数据每周更新。该数据库侧重于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报道,涉及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宇航、汽车工程以及这些领域的子学科。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还提供数据链接机制,支持用户获取全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分析国内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体状况,帮助科教决策部门科学地评价我国科学活动的宏观水平和微观绩效,帮助科学家客观地了解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得力工具。
(4)《Nature》
《Nature》是一份在世界学术界权威的综合性科学周刊,由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出版,由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J.洛克耶爵士于1869年创办。
《Nature》杂志每周发表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及时、具权威性和有深度的新闻,以及对科学界、科学家和大众有影响力的专题与未来趋势分析。该期刊编辑收录论文的原则是基于论文的独创性、重要性、跨学科性、及时性、易理解性和结论性等。在为数众多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中,《Nature》杂志被引用的次数名列世界前列。
(5)《Science》
《Science》是世界学术界权威的自然领域跨学科学术周刊,由纽约新闻记者J.迈克尔斯于1880年创办,由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该期刊主要关注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科研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进展。
1.1.6 创新型人才
创新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系统中最基础的构成主体。王通讯等[14]将人才定义为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叶忠海[15]将人才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个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赵恒平[16]提出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素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指那些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能够突破原有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而取得独创性成果,并通过其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17]。培养创新人才是改革与进步的必要手段,对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8]。廖志豪、王秀丽等[17,19]展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并指出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