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环境保护思想
2.2.1 马克思的环境保护思想
(1)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系统思想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体现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关联的生态哲学思想。从自然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首先,无机界是有机界生存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无论人还是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可见,自然界是保证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次,自然界是人的延伸的身体,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类首先把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生活资料,其次把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无机身体。自然界不是人类的身体,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类为了抗争死亡,在与死亡进行持久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过程中的人类身体。 最后,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物欲追求和精神追求同自然界密不可分,这就是说自然界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造就了人类成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自身。
从实践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通过主观能动和生产实践实现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指出,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让人类证明自己具有意识。 马克思肯定了“人类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他分析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指出二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正是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他认为,动物的生产属于无意识的本能的自身生产活动,而人类的生产却是对整个自然界的再生产活动。 马克思同时指出,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而这种物质变换也只有通过人类劳动才能实现。
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异化劳动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外化,“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因此,马克思认为,要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前提是消除人与人的异化,也就是积极扬弃导致人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从而实现人的复归和自然界的复归的统一,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2)关于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观点的论述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家使用大机器生产方式无限制地榨取剩余价值时,也看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对节约能源的贡献。他举例说,工人们获得一小时的闲暇,并且获得相同的工资;资本家们节省了一小时煤气、煤炭等投入的消耗,并且获得等量的产品。 马克思强调了机械改良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煤炭的重要保障,“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活塞每分钟的冲击次数,同时由于力的更加节省,用同一个发动机就能推动更大的机构,而耗煤量照旧不变,甚至下降了。”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技术进步对生产资料节约的重要影响,“但在1860年,英国棉纺织工业的这个全盛年,谁能料到此后三年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刺激下竟会引起机器的急剧改良和手工劳动相应地被排挤呢?” 马克思援引了一位工厂监督专员的政府报告中列举的孟彻斯德一位工厂主的事例加以证实,“我们过去用75台梳棉机,现在只用12台,产量和过去一样,质量也和过去一样,甚至更好。” “工资每星期节省10镑,飞花减少10%。” 这里马克思再次以事实为依据论证技术进步对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这为当前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改良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关于资源循环利用观念的阐述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组织浪费现象时,对消费排泄物的再次利用的生动描述,充分体现资源循环利用思想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他批判地指出,农业对排泄物的再次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但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却在对排泄物的利用方面漠视农业的作用,导致对排泄物的再次利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浪费。他举例来说,伦敦居住着450万的常住人口,这些居民的粪便就没有得到良好、有效的处理,只能任其排泄污染了泰晤士河,然后还要花很多钱来治理污染的环境。 同时,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的再利用是建立在机械改良和科学进步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视为是当代技术驱动型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在大量关于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阐述基础上,马克思得出结论:总而言之,大量排泄物的存在是再利用的必要条件,大规模的生产劳动才能实现这种情况;改良的机器创造出新的生产形态,使得原本不能被利用的物质获得了一种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的形态;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的突飞猛进,会发现原本不能被利用的废物的有用性质。
(4)关于生态保护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社会代谢的裂痕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生产方式时指出,大土地所有制促使农业生产者人口数量持续不断地降低,保持在一个最低的从业人口水平。与之相对立的是,导致了在大城市中的工业生产者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地增长,由此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国家之间的商业往来和交易活动波及海外其他国家。 在这里,马克思切身感受到因农业人口的散失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浪费以致荒芜是多么的令人痛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不仅小土地所有制“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 而且大土地所有制“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么,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如果割裂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甚至农业与工业、商业的相互联系,否定它们内部彼此的相互作用,势必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的危害又会反作用于人类本身。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社会代谢的裂痕观点对于指导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政府在推行城镇化过程中要重视生态城镇建设理念,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并且切实落实农业用地资源保护政策。
2.2.2 恩格斯的环境保护思想
恩格斯在环境问题上的思考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问题剖析非常深入,点明了资本主义以无限度剥削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对环境问题的主要研究形式是实地考察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环境保护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相关著作中,如《伍珀河谷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自然辩证法》等。
(1)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
在“青年德意志”的时代观念的影响下,恩格斯于1839年3月匿名发表《伍珀河谷来信》。这是根据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伍珀河谷的亲身经历与观察而写的,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揭露了那里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阴暗面。恩格斯在批判宗教虔诚主义之伪善,痛斥先定学说之荒谬的同时,也抨击了恶劣的工作环境对工人健康的危害。他指出,这些工人在环境状况欠佳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是大量的煤烟和粉尘,而不是氧气,大部分工人从6岁开始就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长期的劳作消磨了工人们的全部精力和生活乐趣。 恶劣工作环境对于童工身心的迫害更令人发指,在埃尔伯费德郡,2500名学龄儿童中就有1200人,将近1/2的儿童辍学成为童工,他们在工厂里长大,工厂主之所以乐意雇用童工,是因为雇用童工只需要支付相当于成年工人1/2的工资。这些脑满肠肥的工厂主们并不在乎谁给他们干活,只要能获得足够的利润,他们甚至不择手段。所谓的虔诚教徒的灵魂不会因此就下地狱,只要每个礼拜到教堂做足祷告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伍珀河谷来信》是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污染的最初描述,指出环境破坏对人们健康的伤害是无情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更是对利兹市的艾尔河水污染情况进行严厉抨击,这条河在流入城市的时候清澈见底,流出城市的时候却又黑又臭、污浊不堪。 在1839年,这条被污染的河流还造成了大量居民死亡。他提到,根据人口注册官员的统计报告,受到河流污染地区的出生和死亡比率是2:3,而未受到河流污染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出生和死亡比率却恰好相反,其出生和死亡比率是3:2。 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肆意破坏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深刻揭示,对于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偏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环境保护工作导致的局部环境污染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2)关于环境污染源头治理理念的阐述
恩格斯认为造成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工业污染。在《伍珀河谷来信》中恩格斯对“泛起它那红色的波浪”的伍珀河十分痛心,指出工业污染对母亲河的无情破坏,这些红色的波浪不是来自流血的战场,而是大量使用土耳其红颜料的染坊对河流的肆意破坏。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实际调查研究了曼彻斯特的环境状况,指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弃物在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的行为是导致该地区环境污染的元凶。例如,制革厂在上游,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在下游,这些工厂排泄的废水和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统统都流入艾尔克河。 从恩格斯对环境污染源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对于水环境的破坏威力,同时也启示了环境保护应由末端污染治理向污染源头治理转移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当前污染源头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3)关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思想
除了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生产环境恶化问题进行直接批判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深入调查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他看到,这里的街道肮脏不堪,到处都是丢弃的垃圾,既没有排水管道,也没有污水管道,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臭水沟。 恩格斯指出当时的英国工人阶级这样悲惨的生活环境完全是资本主义本质决定的。资本家通过更多地榨取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根本不顾及工人的生活环境状况,对环境损害更是置若罔闻。同时,恩格斯研究了城市布局不合理是造成工人居住区环境恶化的又一原因,“爱丁堡本身的布局就对住宅的这种恶劣状况起了最大的促进作用。在英格兰,每一家人都尽可能地力求住一幢单独的小房子,在苏格兰的城市里却刚刚相反,房子都盖得很高,像巴黎的房子一样有五六层,里面住了许多家人。因此,人们非常拥挤地塞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的情形就更加严重了。而且房子是这样高,这样一层叠一层,以致光线很难照到院子里和街道上。” 另外,建筑物设计形式也决定了城市空气质量。在恩格斯看来,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以及杂乱无章的建筑布局严重阻碍了空气流通,再加上大量的工人生活在拥挤不堪的工人区里,所以这里本已浑浊的空气质量更是雪上加霜。 恩格斯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于人们生活环境影响的思考,是对当前生态城市规划思想和环保建筑设计思想的有益启示。
(4)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通过列举大量事例充分地说明了环境(外部自然界)与动物界(包括人类)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环境与人是相互影响和改变的。他指出,动物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程度不如人,而动物对环境的这些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动物本身。 恩格斯认为外部自然界与动物界的这种相互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身体的每一部分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均离不开自然界,而且要符合自然规律的限定。他再次指出,人类连同人类的血肉、躯体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之中。人类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的活动服务。 此外,恩格斯还进一步证明了人类和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息息相关的。他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他接着以人类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为例证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其结果是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痛心地看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用尽了山南坡曾精心保护的枞树林,他们没有料想到,如此一来,高山畜牧业的根基就被毁于一旦了;他们更没有料想到的后果是,山南坡的山泉竟然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枯竭了,当雨季到来时,更加凶猛的洪水肆虐倾泻到山下的平原上。 总而言之,恩格斯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研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根本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更是我们在制定影响自然环境的各种产业政策时的重要依据。
2.2.3 列宁的环境保护思想
列宁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虽然不多,但极为珍贵。列宁的环境保护思想是建立在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经济制度和俄国阶级结构的统计学分析与批判性审查基础之上的,是对马克思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破败的工作环境导致工人健康状况恶化的有力批判。革命胜利以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列宁从环境资源价值角度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思想。列宁的环境保护思想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和《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判家”》等著作中。
(1)社会制度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前提
列宁通过对俄国社会手工业的调查,揭露了社会底层手工业者惨无人道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在《新经济浪漫主义》中,列宁这样描述了毡靴业家庭手工业者悲惨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他们的命运归宿,“酷热难忍,灰尘弥漫,空气闷人……其必然结果就是:手工业者干不了15年,就要患肺病死去。” 此外,列宁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一文中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时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必然同极不卫生的工作环境联系着。工人一贫如洗,完全没有可能以任何规章来改善劳动条件,住的地方和工作场所混在一起,这些情况就把从事家庭劳动的工人的住所变成不讲卫生和发生职业病的地方。在大作坊中还有可能反对这种现象,而家庭劳动在这方面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最‘自由的’形式。” 在列宁看来,落后的社会制度和低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导致工人劳动环境恶劣的重要原因。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宣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列宁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工厂和铁路的‘电气化’,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解放被压迫的广大工人阶级,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这表明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是改善工人劳动环境的必要物质保障。
(2)环境资源价值观点
列宁通过对农业生产中耕地资源的考察,提出了自然力具有价值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现代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的雏形。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判家”》一文中,列宁在批判司徒卢威、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和布尔加柯夫等资产阶级的辩护士时鲜明地指出:“一般说来,人的劳动是无法代替自然力的,就像普特不能代替俄尺一样。无论在工业或农业中,人只能在认识到自然力的作用以后利用这种作用,并借助机器和工具等以减少利用中的困难。” 在列宁看来,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耕地的肥沃程度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投入同样的劳动,肥沃的耕地产量要多于贫瘠耕地的产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耕地,农业生产将无从进行。因此,作为自然资源的耕地变成了生产资料,具备了使用价值。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更加重视经济建设,要求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主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列宁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他认为自然资源是大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生产力的物质保障。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条件非常优越,甚至在《布列斯特和约》以后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矿石(乌拉尔一带)、燃料(西西伯利亚的煤,高加索和俄国东南部的石油以及中部地区的泥炭),极丰富的森林、水力、化学工业原料(卡拉布加兹湾)等。用最新技术来开采这些天然富源,就能造成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基础。”
(3)废弃物综合利用观点
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对立造成土地肥力递减和自然环境污染时,关注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问题。他指出:“把天然肥料白白抛掉,同时又污染市郊和工厂区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一些大城市周围也还有一些农田利用城市的污水进行灌溉,使农业受益很大,但是,能这样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 在列宁看来,尽管人造肥料(化肥)从肥力上来讲能够代替天然肥料(粪便和生活污水),但这样做无疑减少了农业对天然肥料的消费,而无法全部处理的天然肥料造成对城市空气、地下水等环境的污染。列宁所提到的天然肥料的再利用问题,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问题。例如,农村广泛推广的沼气发电。农民利用农产品生产的废弃物——秸秆,通过发酵方式生产沼气,不仅解决了农业复耕过程中的因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的问题,也为人们提供了清洁绿色的新型能源。可以说,对于废弃物合理和科学的再利用,既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也实现了污染源治理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