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系统吸水量
2.4.1 吸水量表征意义
外部的水(雨水)进入保温系统内部会导致不利的影响。表征吸水量是考察保温系统的外表面的吸水能力。
根据系统构造可以对水分进入系统的深度做如下分析。
一是进入到饰面层而止于抹面砂浆层。饰面层的粗糙表面和可能存在的毛细通道(包括毛细裂纹、粗糙表面的毛细孔)均可以存纳水分。处于外表面的水分在冻融循环的作用下,可以扩展表面的裂纹,甚至使厚质涂料产生剥落。
二是深入到抹面层。抹面胶浆一般为水泥基聚合物砂浆,具有一定的阻水性能,但它并非按照防水材料的性能设计的。在砂浆中增加一定量的憎水剂,可以有效减少系统的吸水量[11]。
三是深入到保温层中。保温材料均要求限定其吸水性能和憎水性能,以阻止水分进入和蔓延。
水分由外到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材料的阻水性和结构中存在的毛细通道决定的。显然,吸水率越低,表明系统阻水能力越强,结构中存在的毛细通道越少或越小。这就是吸水量表征的意义所在。
2.4.2 吸水量试验方法
我国的各项标准中关于吸水量的测试方法有些差异,但原理相同,即将带有饰面层或者不带饰面层的真实的系统构造制成面积为200mm×200mm的被测试样,然后将除被测表面之外的其它五个面完全防水密封,水分不得从这五个表面进入且表面不吸附水分。试样浸泡在水中一定时间,测试泡水前后的质量变化,并用吸水量M做定量表征,如式(2-4)所示。
(2-4)
式中 M——吸水量,g/m2;
m1——浸水后试样质量,g;
m0——浸水前试样质量,g;
A——试样未被密封表面浸水部分的面积,m2。
GB/T 29906试验方法与EGAT 004[10]相近,其具体试验方法如下[8]。在试验环境条件下将试样未密封面朝下浸泡在水槽中,并使水面没过试样的上表面3~10mm。浸泡24h后在(50±5)℃的条件下干燥24h。按此步骤进行三次浸泡循环。这是一个正式测试前的试样准备过程,相当于进行三次干湿循环作用。
正式测试过程是将试样的未密封面朝下平稳地浸入室温的水中,使水面没过试样的上表面3~10mm。浸泡3min后取出用湿毛巾迅速擦去试样表面明水,用天平秤取试样浸水前的质量m0。这一过程相当于扣去试样固有的吸附水;然后再将试样浸水24h后,取出用湿毛巾迅速擦去试样表面明水,测定浸水后试样质量m1。最后,根据式(2-4)计算出吸水量,以三个平行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最终结果。
2.4.3 吸水量与材料性能和构造微结构的关系
从式(2-4)可以看出,吸水量与防护层微结构存在很大关系。砂壁涂料、装饰砂浆等厚质涂层的表面,抹面砂浆试样的表面,及其粗糙的凹坑均可容纳水分。饰面涂料、抹面砂浆的收缩,或经过三次干湿循环后的干缩,均可能形成毛细裂纹。这些毛细裂纹较粗的可以渗入水分,它们均与材料的抗微裂性能相关,也与材料对水的润湿性相关。当水分可以渗透到保温层时,保温材料的吸水性和憎水性开始发挥作用。低吸水性和高憎水率的保温材料可以阻止水分进一步深入;相反,高吸水率和低憎水性的保温材料则容易吸纳水分,使得水分向保温系统中深入。吸水量试验后剖开试样,观察水印痕迹的分布,分析系统的吸水状态,对于改进系统材料及其配置具有实用价值。
实际工程中,水分进入保温系统并非完全是由保温系统由表及里的渗水过程引起的。保温工程的渗水事故调查表明,很多实例是由保温系统与其它构造交汇处处理不得当所造成的。最多的事例是外窗与洞口之间防水密封不到位,造成雨水渗入墙中,也同时渗入保温系统中。严重时,雨水甚至直接进入室内侧,如图2-10所示。
图2-10 洞口渗水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