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使用铜及铜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更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早在夏代,我国就开始了铜合金的冶炼,后来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形成了我国著名的青铜器文化。到西汉、北宋和明清时期都有文献典籍对铜合金的冶炼和加工技术进行详细的记载,从而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高端铜合金的需求越来越高,诸如电子铜合金、海洋防腐蚀用铜合金、航空航天用铜合金和建筑材料用铜合金等领域。本书对铜合金的冶炼以及加工技术做了系统的介绍,同时结合作者研究开发的新型铜合金材料及其加工技术进行了介绍。
本书由张毅、陈小红、田保红、国秀花、游龙、李丽华、刘勇、刘平和高直撰写。其中,第10章和第14章由河南科技大学张毅副教授撰写,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2章和第13章由上海理工大学陈小红高级工程师撰写,第4章由河南科技大学田保红教授撰写,第3章和第16章由国秀花博士撰写,第1章、第2章和第17章由游龙博士撰写,第5章由李丽华博士撰写,第6章和第15章由刘勇教授撰写,第11章由张毅副教授和北京机电研究所高直工程师撰写。柴哲绘制了本书部分图表。全书由张毅副教授、田保红和刘勇教授负责统稿,刘平教授负责审稿。
河南科技大学宋克兴教授、黄金亮教授、任凤章教授、贾淑果教授、李炎教授、李红霞高级工程师等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洛阳理工学院安俊超博士、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元安和王智勇高级工程师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柴哲、孙慧丽、许倩倩、李瑞卿、田卡、朱顺新、杨志强和李艳等和部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也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在此向上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有关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101052;5160514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AA03Z528)、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12GGJS-073)、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074)、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编号:162102410022)、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512002700)、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QN48)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B430015)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5A430006)和河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启动基金(项目编号:13490001)等项目的资助。
本书的出版得到河南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理工大学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大力支持。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一些单位和著作权人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和图片等,已在参考文献中尽力列出,在此谨致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著者
2016年8月
于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