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标准化理论发展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相应的理论体系和传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的观点,至今仍被作为揭示标准化本质特征的至理名言。标准化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伴随着标准化活动的实践深化,产生的是理论思维。否则,标准化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上升到理论化的高级阶段。1934年约翰·盖拉德发表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论述了标准化的诸多理论和实践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标准化理论著作。但此后,标准化的理论成果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标准化实践本身的一些特点,使它的理论研究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标准化主要是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发展起来的。资方初期所关心的是标准化的应用效果,缺乏支持企业里的标准化工作者去从事理论研究的热情和动力。这种状况在世界上延续了很长时间。此后,一些国家逐渐的认识到标准化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陆续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这些最早的标准化组织的性质多为民间团体,成立伊始均忙于颁布国家标准和协调各协会团体的标准,仍然未重视对标准化理论的研究工作,致使许多标准化工作者的宝贵经验未能随着实践过程上升为理论。标准化活动长期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以至于使一些人认为标准化只是一门应用技术,没有什么理论可言。这种状况不仅使标准化活动的成效不显著,也是社会上对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长期不理解的原因之一,而且有可能成为标准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潜在障碍。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52年成立了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它的首要职责是在标准化原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充当ISO理事会的顾问,在考虑标准化经济问题的同时,使ISO的标准化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在其他一些国家里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这对标准化理论的研究工作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1958年日本设立了标准化原理委员会(JSA/STACO),开展了标准利用状况的调查,以及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和术语标准化的研究工作。1959年,宫城精吉提出了标准化的两个基本原理(经济性的基本原理和对策规则的基本原理)及一系列分原理。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开始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在高等学校里开设了标准化课程。STACO和各国的标准化专家对标准化概念、原理、方法、经济效果的测定及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日渐活跃。尤其是出现了一些有关标准化原理的专著,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桑德斯和松浦四郎的著作。
一、桑德斯的标准化理论
国际标准化组织1972年出版了桑德斯(T.R.B Sanders)所著《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这一标准化基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以下的七条原理。
(1)标准化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的行为,也就是需要把某种事物的数量减少。标准化不仅以减少目前的复杂性,而且也以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化为目的。如果把社会进步置于不顾,就存在着导致复杂的多样化倾向。因此,为了追求更高效率的生活,必须有意识地努力防止生活用品不必要的多样化。这一努力必须得到所有有关方面的相互协作才能获得成功。
(2)标准化不仅是经济活动,而且是社会活动。应该通过所有有关者的互相协作来推动工作。标准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全体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仅限于制定标准的标准化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标准只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接受,并予以实施,才能取得效果。从这一点来说,只有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各自的范围内得到应用,才与标准化本来的目的相一致。
(3)出版了标准,如果并不实施,就没有任何价值。在实施标准的时候,为了多数的利益而牺牲少数利益的情况是常有的。因此,在不同的情况和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广泛的社会效益,需要具有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
(4)在制定标准时,最基本的活动是选择以及将其固定。新技术的进步,在萌芽阶段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而在开发阶段一般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而获得高速进展。制定标准时要慎重地从中选择对象和时机,一般认为在开发阶段结束时制定标准为宜。标准是作为制度予以实施的,如果朝令夕改,只能造成混乱而毫无益处。所以,标准应该在某一时期固定不变,以利实施。
(5)标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必要时,还应进行修订。修订的间隔时间根据每个标准的情况而定。技术进步经过开发和稳步发展阶段后,又会有新的改进和变化,这是必须考虑到的。所以,已经制定好的标准,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审,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标准修订的间隔期不能过短,但也不能过长。
(6)在标准中规定产品性能或其他特性时,为了判断该物品是否同规定相符,必须规定进行试验的方法。为了保护消费者和公共社会的利益,制定产品标准时,如果对产品性能和其他特性写得含混不清,就很难弄清楚产品的特性。因此,标准中必须对有关的性能规定出能测定或能计量的数值。必要时,还应规定明确的试验方法和必要的试验装置。需要抽样时,应规定抽样方法以及样本的大小和抽样次数等。
(7)关于国家标准以法律形式强制实施的必要性,应根据该标准的性质、社会工业化的程度、现行的法律和客观形势等情况,慎重地考虑。
桑德斯的上述原理,基本上是围绕着标准化的目的、作用和从制定、修订到实施的标准化过程展开的,这是对以往的标准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第1条原理中明确地提出了标准化的目的是减少社会日益增长的复杂性,这是对标准化作用的深刻概括,对后来的标准化理论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二、松浦四郎的标准化理论
日本政法大学教授松浦四郎从1961年起即作为ISO/STACO的成员,并且也是日本规格协会标准化原理委员会JSA/STACO的创始成员,他在1972年出版了《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理论观点。松浦四郎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知识和事物增加的趋势,同宇宙中熵的增加的自然趋势极为相似。人类为了得到效率更高的生活,免除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增长,不得不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多样化(这是人类天然的控制本能)。他认为:有意识地努力简化就是标准化的开端。标准化活动就是使事物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状态而做出的努力,为反对我们生活中熵的增加而做出的努力。松浦四郎对于简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19条原理。
(1)标准化本质上是一种简化,这是社会自觉努力的结果。
(2)简化就是减少某些事物的数量。
(3)标准化不仅能简化目前的复杂性,而且能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
(4)“标准化是一项社会活动,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作来推动它。”松浦四郎认为,通常情况下商品品种过多或过少都不好,需要有一些合理的品种。因此,在进行简化时必须考虑为实现标准化的目的,应在多大程度上并如何减少数量,这就需要对简化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此提出原理(5)。
(5)“当简化有效果时它就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存在着增加事物数量的趋势,而标准化恰是反抗这种自然趋势的行动过程,它必然要遇到阻力,社会习惯势力便是一种不可低估的阻力。对此,他提出了“习惯的阻力系数”的概念和第(6)条原理。
(6)“标准化活动是克服过去形成的社会习惯的一种运动。”由于标准化的主题和内容很多,从事标准化的人力、物力有限,我们必须研究最有效地开展标准化活动的方法,为此提出原理(7)。
(7)“必须根据不同观点,仔细地选定标准化主题和内容。优先顺序应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考虑。”各国的标准化工作者都认为,标准化的目的是实现最佳的全面经济。这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里都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国际间,每个国家总想从它同意的国际标准中得到某些利益,不会为其他国家的利益而牺牲本国的利益,但如果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从长远来看无论对出口国还是进口国都不能实现全面经济。根据这一认识,又提出下述一系列原理。
(8)对“全面经济”的含义,由于立场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
(9)必须从长远观点来评价全面经济。
(10)当生产者的利益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照顾后者,简单的理由是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消费或使用。
(11)使用简便,最重要的一条是“互换性”。
(12)“互换性不仅适用于物质的东西而且也适用于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在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方面提出了下述原理。
(13)制定标准的活动基本上就是选择,然后保持稳定。
(14)标准必须定期评审,必要时修订。修订时间间隔视具体情况而定。
(15)“制定标准的方法,应以全体一致同意为基础。”关于标准是否需要强制实施的问题,他认为主要应取决于社会工业化的水平和标准本身的性质。如果社会已经高度工业化,法律规定强制实施标准就不切实际,主要应通过各方面合作,为了得到合作,强有力的宣传是必要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尚处在积累工业实践经验阶段,缺乏牢固的基础,采用某些立法措施和做出某些强制规定,对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计划,在初期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这些观点又提出如下两个原理。
(16)采取法律形式强制实施标准的必要性,必须考虑标准的性质和社会工业化的水平,审慎从事。
(17)“对于有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标准,通过法律强制实施是必要的。”松浦四郎致力于标准化经济效果的研究工作,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公式和品种简化同成本降低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和经验曲线,并提出了如下原理。
(18)用精确的数值,定量地评价经济效果,仅仅对于使用范围狭窄的具体产品才有可能。
(19)“在许多标准化项目中确定优先顺序,实际上是评价的第一步。”
松浦四郎的上述理论观点后来又反映在1985年日本规格协会出版的《企业标准化手册》里。这时他把人类为防止事物的复杂化,为阻止有害于社会的熵的增加,使社会生活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而进行的标准化活动,看成是人们为创造负熵所做的努力。他把这些思想称为标准化的原理。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导出了一系列标准化原则。
松浦四郎对标准化理论的杰出贡献是他把熵的概念引进了标准化,用来解释标准化的社会功能,并把标准化概括为创造负熵使社会生活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一种活动,从而为应用系统理论建立标准化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