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地养鸡疾病防治特点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防治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的特点
(1)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禽流感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新城疫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
(2)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患传染病的病鸡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鸡群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作用,在传染发生过程中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测。
(4)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患这种传染病。
(5)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并表现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经过。
2.传染病的发生
传染病的发生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在防疫工作中,只要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可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1)传染源 感染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都是感染源。包括正在发病或无症状但带菌(毒)、带虫的鸡。
①病鸡。病鸡和病死鸡是重要的传染源。在疾病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鸡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特别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加重阶段,鸡可从粪便或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致病力强大的病原体,传染源的作用最大。当有传染来源时,应该马上隔离消毒或淘汰病鸡,对病死鸡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②带菌(毒)、带虫鸡。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带菌(毒)、带虫鸡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但也排出病原体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随鸡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鸡病暴发或流行。应根据它们的带菌性质,采取限制活动。隔离消毒和检疫淘汰等处理措施。尤其是对外表健康,但携带沙门氏菌、支原体等病原体的种鸡,可经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对商品鸡的危害作用大,种鸡场应按规定对鸡群进行检疫、免疫,及时淘汰带菌鸡。
(2)传播途径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后,入侵鸡群,使鸡患病的途径为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病鸡的呼吸道有病原体存在,当喷嚏、咳嗽时产生飞沫小滴飘浮于空气中,飞沫小滴干燥后变成飞沫核,被其他鸡吸入而感染。鸡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小滴和飞沫核而传播,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发病鸡或带菌(毒)鸡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干燥后形成微粒可附着在灰尘上,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在空气中被其他鸡群吸入而导致感染。当鸡群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时加剧这种传播。
②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即消化道传播。发病鸡或带菌(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病鸡尸体等污染了牧草、饲料、水源,鸡采食、饮水时入口经消化道传播。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如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鸡球虫等都可经消化道感染进行传播。防止饲料污染和注意饮水卫生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③经带菌鸡的羽毛、皮屑传播。鸡的马立克病毒可存在于病鸡的羽毛囊或皮屑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如果对病鸡的羽毛处理不当,可成为该病传播的主要因素。
④孵化室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种蛋及孵化室环境被污染,造成雏鸡出壳后被感染,如沙门氏菌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曲霉菌病等。
⑤种蛋。病原微生物通过种蛋传染而使鸡发病。种鸡感染某些传染病时,病菌(毒)侵入种蛋内部,感染雏鸡,如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等都可经种蛋传播。
⑥设备用具。由受污染的用具、运输车辆、饲料袋等传播疾病。饲养管理过程中鸡舍用具不混用,并注意消毒,避免因设备用具受污染而传播疾病。
⑦媒介传播。蚊蝇、虱、蚤、蜱、螨、鼠类、鸟类等动物及人,都可作为传播媒介,造成鸡病的传播。兽医、接触过病死鸡或去过疫区的人员,是急性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对进入鸡场的人员进行淋浴、更衣、消毒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⑧交配传播。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由公鸡传染给健康的母鸡,引起鸡病的传播。
(3)易感鸡 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鸡体后,能否导致鸡发病,主要取决于鸡的易感性和抵抗力。
鸡的易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鸡群的免疫水平。搞好免疫接种是提高鸡群免疫力的关键。免疫接种效果与疫苗的种类及质量、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技术等有关。
②鸡群状态。鸡的抵抗力与品种、日龄有关。成年鸡比雏鸡抵抗力强,但初生雏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对某些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饲养,也是降低鸡群发病率的措施之一。
③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采取合理的预防用药等都可以减少或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3.传染病的防治要点
传染病需要传染源(侵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才能在鸡群中流行,如果将其中三个基本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这类疫病的发生就会越来越少或不再发生,更不能构成传染病在鸡群中流行。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抗病能力。
a.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b.鸡舍及时通风换气。
c.鸡舍及环境清洁消毒。
②防止引入病鸡和带菌(毒)鸡。
③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预防接种。
④加强灭鼠。
⑤进行粪便与垫料无害化处理。
⑥及时处理病鸡和死鸡。
(2)发生传染病采取的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
a.发现疑似传染病时,必须及时隔离,尽快确诊,并迅速上报。一时不能确诊的疾病,应采取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实验室检查。
b.对第一类传染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或当地新发现的传染病,应追查疫源,迅速采取紧急扑灭措施,划定疫区或疫点进行封锁。疫区封锁范围,可根据疫情、地理环境而定,一般按村封锁。疫点是指发病及邻近的鸡舍或鸡群。在疫区封锁期间,应禁止活禽及其产品交易等活动。直到最后一只病鸡痊愈(死亡或急宰)后,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再无新的病例出现,经过全面彻底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锁。
c.对发病鸡群及邻近鸡群,发现病鸡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急宰。
②切断传播途径。
a.被传染病鸡污染的场地、用具、鸡舍、运动场、工作服及其他污染物等必须随时彻底消毒。垫草应予烧毁,粪便应堆积发酵、送发酵池或深埋。
b.死鸡一律烧毁或深埋,不准食用,以防中毒或传染。
c.急宰传染病鸡或疑似传染病鸡的肉、内脏、头蹄等,须经兽医检查,根据规定分别做无害化处理后加以利用或焚烧、深埋。
d.急宰病鸡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屠宰后的场地、用具及污染物,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e.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鸡舍及用具应每周消毒1~2次。病鸡隔离舍应每日或随时进行消毒。在传染病扑灭后及疫区(点)解除封锁前,必须进行终末大消毒。
(3)保护易感鸡群
①对假定健康鸡(与病鸡及其排泄物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鸡)及受威胁区的健康鸡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提高鸡群的免疫力。紧急预防接种应从受威胁区开始,而后依次接种假定健康鸡、可疑病鸡。
②对尚无菌苗的细菌性传染病可饲喂抗菌药5~7天,进行药物预防。
③改善饲料营养和卫生管理,提高抗病能力,避免与传染源(病鸡、可疑鸡等)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4.鸡病分类
一类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
二类疫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禽白血病、禽痘、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钩端螺旋体病。
三类疫病:大肠杆菌病、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
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防治
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包括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外寄生虫是指寄生于皮肤、羽毛上或其内的节肢动物。鸡群常见的外寄生虫有虱、蝇、蚤、臭虫和螨。禽类内寄生虫主要有线虫、绦虫、吸虫、原虫。其中能引起重要危害的内寄生虫主要有环形毛细线虫、捻转毛细线虫、鸡蛔虫、支气管杯口线虫、棘头虫、鸡绦虫、鸡球虫。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居的动物都称为宿主。
1.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在鸡体内寄生的各种寄生虫,通过鸡的血液、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将寄生虫生活史的某一个阶段(如虫体、虫卵或幼虫)带到外界环境,再经一定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寄生,不断循环。
2.寄生虫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包括传染源(病鸡、带虫者、保虫宿主、延续宿主等)、易感动物以及相应的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线、土壤、植被、饲料、饮水、卫生条件、饲养管理,宿主的体质、年龄,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存在等)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①易感动物。各种寄生虫均有其各自的易感动物,如鸡球虫病只感染于鸡。
②传染源。包括病禽、带虫者、宿主等,在其体内有成虫、幼虫或虫卵,并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
③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线、土壤、饲料、饮水等。
3.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包括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接触感染(如羽螨、虱)等。
①经口感染。如鸡的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都是经口感染。
②经皮肤感染。感染性幼虫钻入宿主皮肤而感染;感染性幼虫借助吸血昆虫的吸血将病原体传播出去,如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通过库蠓和蚋叮咬鸡体吸血时使鸡体感染导致。
③接触感染。外寄生虫通过病禽和健禽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禽的用具、禽舍、栏具、垫草等接触而感染。如羽虱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4.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寄生虫性疾病与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相比,生活史复杂,传播途径不同,缺少有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防治方法也不同。所以在防治寄生虫病时,消毒和检疫效果有限,防治措施强调化学治疗和化学预防,而非免疫。在饲料中通过添加适当的药物可获得稳定的预防效果,比现场防治更可靠。如防治鸡球虫时,通过饲料添加预防药物的方法已普遍采用。
(1)定期驱虫 鸡体内的寄生虫包括蠕虫(绦虫、吸虫、线虫)、球虫、组织滴虫和住白细胞虫等寄生原虫。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应选用相应的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如鸡感染赖利绦虫常选用丙硫苯咪唑和吡喹酮。预防寄生蠕虫,放养的鸡群宜2个月驱1次虫。一些寄生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应在发病季节前对鸡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如4~10月为鸡的球虫病流行季节,其中5~9月发病率最高,期间饲养雏鸡要注意预防球虫病。
鸡体表的寄生虫寄生在鸡的皮肤和羽毛上,包括永久性寄生的羽虱、螨等及暂时性寄生的蚊、蝇、蜱、蠓、蚋等。用溴氰菊酯或敌百虫溶液等驱虫剂对鸡群体表进行喷雾或药浴,对羽螨、羽虱或螨杀灭效果好;暂时性寄生虫,栖息在鸡舍的角落及舍外草丛,除了用驱虫剂对鸡体表喷雾,还应对周围环境进行喷雾驱杀。
(2)杀灭外界环境中的寄生虫 寄生虫的虫卵、幼虫、节片、卵囊大多数随粪便排出体外,一旦散布,污染场地、环境、水源、饲料等,成为传染源。做好粪便管理能消灭外界环境中的大量病原体。驱虫的鸡应集中管理,驱虫使用的场地、房舍、饲具等应彻底消毒。驱虫后的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的粪便堆积发酵、沼气发酵等方法,利用生物热杀死寄生虫卵、卵囊和幼虫,防止粪便中的病原体污染环境、感染新的禽群。沼气发酵也是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3)阻断传播途径 有些寄生虫如绦虫、线虫、吸虫等寄生蠕虫的传播,需要中间宿主,消灭中间宿主是预防某些寄生虫病的必要措施。如鸡绦虫、组织滴虫的发育须经过蚂蚁或甲壳虫等昆虫体内才能完成,当鸡啄食这些昆虫后即可感染发病。应改善环境卫生,创造不利于各种寄生虫中间宿主(蚂蚁、甲虫、蚯蚓、蜗牛等)滋生的条件。
(4)增强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喂,提高鸡只抵抗力。
三、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和防治
1.营养代谢病发生原因
当鸡饲料中一种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时,鸡群会出现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同时表现为生长迟缓、羽毛粗糙、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等。鸡重要的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或过多,或物质代谢的调节异常,均可导致营养代谢疾病。营养代谢病发生原因有如下一些。
(1)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剩 饲料单一、品质差,饲喂不当等可造成营养物质缺乏。盲目使用高营养饲喂,导致营养过剩,如日粮中动物性蛋白饲料过多,常引发鸡的痛风等。
(2)营养物质需要量增加 产蛋及生长发育旺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患慢性寄生虫病、鸡马立克病等慢性疾病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多。
(3)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障碍或饲料中存在干扰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如磷、植酸过多降低钙的吸收等。
(4)参与代谢的酶缺乏 重金属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营养代谢疾病的特点
(1)主要症状为营养不良和生产性能低下 营养代谢病常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表现为生长停滞、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症候群,产蛋、产肉减少。
(2)具有特征性器官和系统病理变化 鸡锰缺乏发生骨粗短症;维生素A缺乏发生眼部病变;维生素D缺乏发生佝偻病;维生素B1缺乏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呈现特殊的观星姿势;维生素B2缺乏呈现足趾向内蜷曲以跗关节着地等。
(3)发病缓慢,病程一般较长 从病因作用到临床症状一般都需数周、数月。
(4)多为群发。
(5)多呈地方性流行 微量元素缺乏症或过多症,往往与某些特定地区的土壤和水源中含量特别少或特别多有密切关系。
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
四、中毒病的发生和防治
1.中毒病发生原因
(1)饲料的保存、调制方法不当 对饲料或饲料原料保管不当,发霉变质而引起鸡中毒,如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用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农副产品饲喂鸡,未经脱毒处理或饲喂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如菜籽饼、棉籽饼中毒等。
(2)管理不当 鸡舍内有害气体的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氨气中毒等。
(3)由药物引起 治疗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毒,如磺胺类药物中毒、喹乙醇中毒等。
(4)由农药、化肥与杀鼠药对环境的污染引起 鸡常采食被农药等污染的饲料、饮水或误食毒饵(如磷化锌、氟乙酰胺等)而发生中毒。有些农药在兽医临床上用来防治畜禽寄生虫病,若剂量过大或药浴时浓度过高,可引起鸡中毒。
(5)由工业污染引起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渣中的有毒物质未经有效处理,污染周围大气、土壤及饮水而引起鸡的中毒。
(6)由地质化学的原因引起 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害元素,或某种正常元素的含量过高,使其在饮水或饲料中含量亦增高而引起的中毒,如鸡的氟中毒等。
2.中毒病的临床特点
(1)通常在采食后成群暴发 如在采食了腐败、发霉、有毒等不良饲料或药物后发生。
(2)无接触传染病史 病鸡之间不发生接触性传染,这是中毒病与传染病的明显区别。
(3)多群体发病 饲养管理不当等造成的中毒病,呈群发性,同群或不同群的鸡同时或相继发病,临床症状相同或相似。
(4)起病有急、慢之分 毒物进入机体的量和速度不同,中毒的发生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毒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机体后突然发病者,为急性中毒;毒物长期小剂量地进入机体,则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
(5)地方流行 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害元素,或富含某种正常的元素,使饮水、饲料中含量增高而引起中毒,呈地区性流行。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1)中毒病的预防
①禁喂含毒和腐败霉变饲料。棉籽饼粕中含有游离棉酚,对鸡有毒害作用。通常鸡日粮中占3%~7%。鸡采食过量会中毒,生长受阻,生产力下降,繁殖能力降低,不育,严重者导致死亡。产蛋鸡对棉酚敏感,蛋鸡饲料不超过20毫克/千克,肉鸡、生长鸡配合饲料中棉酚含量不超过100毫克/千克。严禁饲喂未脱壳或未煮熟的棉籽饼。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长期饲喂,可以引起鸡胆管增生、肝硬化。
②防止化学毒物对鸡群的危害。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可污染空气、水源、饲料和土壤。鸡群误食喷洒农药的蔬菜或误食为防治病虫害而搅拌农药(呋喃丹)的谷物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③禁止在水塘、河沟等乱扔病鸡的尸体。
(2)中毒病的救治
①切断毒源。立即停喂可疑有毒的饲料或饮水。
②阻止或延缓机体对毒物的吸收。对经消化道接触毒物的病鸡,根据毒物的性质投服吸附剂、黏浆剂或沉淀剂。
③排出毒物。根据情况选用切开嗉囊冲洗或泻下的方法排毒。
④解毒。使用特效解毒剂,如鸡有机磷农药中毒,对于出现症状的鸡应立即使用解磷定或氯磷定,每羽肌内注射0.2~0.5毫升,并同时应用阿托品,每羽肌内注射0.1~0.25毫克。
⑤对症治疗。中毒的鸡群用葡萄糖溶液饮服,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⑥调整鸡体内电解质和体液、增强心脏机能、维持体温。
五、林地养鸡疾病防控特点
1.林地养鸡对鸡病预防有利的因素
①林地养鸡,鸡可自由活动、觅食、嬉戏,鸡的采食、运动等行为需求可得到充分满足,符合鸡的福利饲养,对鸡的健康有利。
②林地中空气新鲜,光照充足,环境安静,有害气体少,鸡的活动范围广,运动量大,体质好。加之鸡可在在林地自由活动,接受充足的太阳光照射,紫外线可使鸡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减少软骨病的发生。
③鸡在林地中采食鲜嫩的树叶、草叶以及成熟的植物子实,这些物质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鸡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某些植物还有保健作用。鸡在林地饲养时,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采食大量蝗虫、蚯蚓、蝇蛆等。这些动物不仅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放养鸡采食的昆虫及软体动物体内含有抗菌肽,可以提高鸡的抗病力。
④鸡饲养在林下、果园、草地,饲养密度小,空气新鲜,患呼吸道疾病少。
2.林地养鸡防病的不利因素
(1)环境不宜控制,易发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 放养鸡接触地面,病鸡粪便易污染饲料、饮水、土地,夏季天热多雨、运动场潮湿,粪便得不到及时清理、堆沤发酵,场内的污物也得不到及时清除,容易造成球虫、大肠杆菌病等的流行。
(2)气候多变,易受野生动物侵害 放养鸡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多变,易受暴风雨、冰雹、雪等侵袭。放养时,也易被鼠、蛇、老鹰等野生动物等攻击。
3.林地养鸡发病特点
(1)寄生虫病发病率高 由寄生虫引起的鸡病中,较重要的有球虫病、卡氏白细胞虫病、毛滴虫病、放养鸡的蛔虫和绦虫病以及在环境卫生较差条件下饲养家禽而出现的螨和虱的感染等。
林地、果园放养,鸡的粪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放养鸡接触地面,病鸡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地,利于虫卵的繁殖。如遇天热多雨、鸡群过分拥挤、运动场太潮湿、日粮搭配不当等条件,都会加快本病的传播。尤其在夏季多雨季节,运动场潮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有较适宜的发育、繁殖条件,放养时鸡的寄生虫病较多发,如球虫病、鸡蛔虫病、组织滴虫病等,线虫病和绦虫病有加重倾向。
(2)细菌病较易发 在林地中养鸡,鸡直接接触地面,环境条件特殊,鸡接触病原的机会多,鸡的粪便容易污染饲料、饮水、地面,气温变化大、刮风下雨等环境应激因素较多,所以细菌病较多发,如患鸡霍乱、大肠杆菌病等。
有些鸡场从非正规种鸡场购买雏鸡,一些种鸡场未作鸡白痢净化,放养鸡在育雏期沙门氏菌病较多发。
放养鸡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及受外界应激因素(雨淋、温度变化等)的影响,易感染或并发大肠杆菌病。
(3)放养阶段呼吸道病发病率较低 鸡在果园、林间、山地放养,饲养密度小,空气新鲜,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含量少,呼吸道病发病率较低。
(4)维生素缺乏症发病率较低 鸡的活动范围大,体质好,加之觅食新鲜的树叶、嫩草、植物子实及各种昆虫,能获得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并且在室外林地自由活动,可接受充分的太阳光照射,抗病力强,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增强钙磷代谢,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和舍内饲养相比,较少发生维生素缺乏症。但林地放养时,林地、果园中的植被、虫体持续被鸡啄食,如果鸡的饲养密度大或不实行轮牧放养,青草和虫越来越少,不能及时恢复,还是按照一开始的饲养方式进行,就会造成营养成分供给不足,鸡易出现啄癖、啄肛、掉毛等现象。
(5)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特点 放养鸡所养鸡种大多数是本地鸡,免疫程序差别很大,致使其母原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初次免疫时间不易确定;套用规模舍饲肉鸡、蛋鸡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方法不得当等,鸡易感染法氏囊。由于法氏囊病毒破坏鸡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鸡对多种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在放养期,放养鸡因其饲养环境的特殊性,免疫接种时,常采用饮水法。但常因群体过大,易造成饮水不均;鸡采食青绿饲料而减少饮水以及鸡饮用坑洼地的积水,直接影响饮水量和免疫效果,经常发生散发性新城疫。
有些放养鸡场购买商品蛋鸡公雏,不接种马立克疫苗,易造成马立克氏病的暴发。
(6)中毒性疾病时有发生 在放养时,鸡的活动范围大,林地、果园等使用农药时若鸡接触农药,会造成中毒,应加强饲养管理,采取预防措施。
(7)易被鼠、蛇、老鹰等天地伤害 林地放养时,尤其是雏鸡脱温后刚到林地的放养阶段,鸡的个体小,没有自卫和防御能力,鸡群会经常受到老鼠、老鹰、黄鼠狼和蛇等天敌的伤害,应特别注意加强防范。
4.林地养鸡不同季节鸡病防控与饲养管理重点
林地养鸡,鸡大部分时间是在林地、果园等野外环境下生存、生活。林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风、雨雪等)及野生动植物饲料状况对鸡群的活动和采食情况有较大影响。不同季节外界气候条件和野生饲料资源的类型和丰歉程度差异很大,林地养鸡一定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野生饲料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以保证鸡群的健康和较高的生产性能。
(1)春季
①预防疾病。春天气候变化无常,温差大,鸡的免疫与防御功能下降。春季温度升高,是病原微生物繁衍的时机。鸡群在林地活动,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多,感染的概率较大,较易发生沙门氏菌、球虫等。疫苗注射、药物预防和环境消毒各项措施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对鸡可饮水消毒,在饮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消毒剂,如百毒杀,每周1次。过夜鸡舍地面可用石灰粉消毒,用生石灰1千克,加水350毫升,制成消石灰粉末撒施。
②放牧时间的确定。春季放牧的时间应根据当地气温、牧草的生长情况而定。春季育雏一般在4月中旬以后当气温较高而相对稳定时开始到林地放养。成年鸡则要根据林地牧草生长的情况确定合适的放牧时间。放牧不可过早,否则草还没有充分生长便被采食,草芽被鸡迅速一扫而光,造成草场的退化,牧草以后难以生长。
③注意天气变化。春季的天气逐渐变暖,温度由低逐渐升高,光照时间也逐渐变长,是孵化和育雏的好时候,也是鸡产蛋旺季。但早春气候比较寒冷多变,会出现倒春寒,而影响鸡的生产性能,尤其低温对鸡的生长、产蛋有较大影响。应时刻注意气温的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加厚垫料,及时清除、更换鸡舍内潮湿、霉变的垫料,保持干燥。加挂草帘、火炉取暖等方法加强保温,使鸡舍温度最低维持在3~5℃之间。阴天气温低时,减少鸡的放养时间。
④保证营养。春天是蛋鸡产蛋上升较快的时段,早春又是乏青季节。为保证产蛋率的快速上升,要保证充足的能量,在保证饲料足量的前提下,补充一定数量的青绿饲料。种鸡饲料中应补充一定数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种蛋质量,提高产蛋率和孵化率。
(2)夏季
①鸡病发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多雨,气温偏高,天气多雨。高温高湿会导致鸡体热调节困难,体热平衡破坏,引起热应激,同时免疫机能下降。严重时发生中暑。
夏季气温高,鸡的采食量少,营养摄取量不足,容易引起营养代谢病。
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易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肠道性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菌、魏氏梭菌、球虫、新城疫病毒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感染机体而引起腹泻;也可由于饲料的变换、温湿度变化等导致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使肠道内菌群平衡失调,有可能发生肠道性疾病;疫苗免疫、气候突变、热应激等各种应激因素导致鸡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发生肠道性腹泻。
鸡球虫、鸡蛔虫、线虫感染等寄生虫病在高温、潮湿季节发病率高。如球虫在气温23~30℃的潮湿环境中发育良好,5~9月球虫病发病率高,以6~8月严重。
夏季蚊、蝇、蜱、螨等有害昆虫多,作为许多鸡病的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会造成某些鸡病的传染。如鸡住白细胞原虫成熟的卵囊含有很多孢子,聚集在库蠓的唾液内,库蠓叮咬时通过血液可传染给鸡,库蠓滋生繁殖的炎热季节多发生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夏季雨水多,玉米、小麦等粮食、饲料等易发霉变质,鸡采食后易发霉菌中毒。
②搞好环境卫生。夏季蚊虫和微生物活动猖獗,雨水较多,粪便和饲料容易发酵,环境容易污染。应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每周带鸡消毒2~3次,控制蚊蝇滋生,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保证鸡体健康。
③防暑降温。夏季气温高,影响鸡的食欲、饲料的转化率、鸡的产蛋率、孵化率等生产性能。防暑降温是夏季的工作重点。鸡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很差,防暑降温是夏季管理的关键环节。尤其夏季中午场地地面温度高,如果不注意采取防暑措施,鸡会出现不适反应,如气温超过31℃,鸡张口喘气,活动减少,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多。让鸡在有树阴的地方活动、休息,也可在散养地设置凉棚,为鸡提供防晒乘凉避雨的场所。
④防止潮湿。夏季多雨,容易造成饲养场地潮湿。林地排水设施完善,排水沟畅通,场内不能存在积水。雨后及时检查修复围栏。经常更换舍内垫料,以保持舍内相对干燥。舍内地面可铺草木灰,可以吸潮并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⑤供给充足、清凉饮水。夏季天气炎热,鸡的饮水量增加。要给鸡提供充足的清凉、洁净的饮水。把饮水器放在树阴下,避免阳光直射,及时更换饮水,给鸡饮用凉水以减轻高温对鸡的影响。还可在饮水中添加碳酸氢钠、氯化铵等抗热应激制剂,减轻热应激的危害。
⑥调整日粮,改善饲喂措施。炎热环境导致鸡的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可适当调整日粮,以补偿因高温引起的营养摄入量的减少,满足鸡的营养需要。在放养地适当增加饮水器数量,运动场和鸡舍内保证有充足的饮水器和食槽,利用早晨和傍晚天气凉爽时补料,让鸡群尽可能地多吃料,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
⑦防止饲料霉变。饲料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处,不能长时间积压。自配饲料应注意添加防霉剂。
⑧加强饲养管理。在高温天气傍晚让鸡在鸡舍前场地活动乘凉,晚入鸡舍;降低饲养密度;夏季暴风雨较多,要在雷雨之前,将鸡赶回鸡舍或让其在遮雨棚下避雨。
(3)秋季
①疾病发生特点。入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比较大,鸡群受寒,易发呼吸道疾病,加之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霍乱等。
初秋时节,环境温度较高,多雨潮湿,饲料原料不易干燥,贮存中易发生霉变。当鸡采食被黄曲霉菌污染的玉米及用其配成的饲料时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
秋季多风、昼夜温差大、多雨潮湿等因素,给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环境条件,促进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致使易感动物发病。
秋季仍是蚊、蝇、蜱、螨等有害昆虫猖獗的季节,由媒介昆虫传播的疾病,如鸡痘、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等发病率高。
②加强传染病预防。要加强疾病防治工作,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勤洗水槽食槽,定期对鸡舍及用具进行消毒;保持鸡舍干燥通风;秋季易患鸡痘、鸡新城疫、鸡霍乱和寄生虫病,应根据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并做好药物预防。
③驱虫。经过一个夏季,鸡体内难免有寄生虫,消耗鸡的营养,使鸡的抵抗力降低,秋季需驱虫。
④加强饲养管理。
a.调整鸡群。将老弱鸡及时挑选出来,单独饲养,多喂高能量饲料,增加光照,每天保持16小时以上,促使增膘后上市出售。留下生产性能好、体质健康、产蛋正常的鸡继续饲养。
b.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秋季是鸡换羽的季节。要增加饲料中精料和微量元素的比例,保证鸡换旧羽、长新羽所需的热量,并使鸡及早恢复产蛋。
c.及时补充光照。秋后日照时间渐短,应针对当地光照时数合理补充光照,使自然光照加补充光照时间达16小时。
d.防寒、防潮。深秋气温低而不稳,有时秋雨连绵,要防止林地散养区积水,鸡舍内垫草容易潮湿发霉,要采取措施降低舍内湿度,保持垫草干燥、洁净。
(4)冬季
①鸡病发生特点。冬季天气寒冷,气温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病。冬季鸡舍为了保温,相对封闭,饲养密度高,造成鸡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浓度高,鸡容易患呼吸道病。应该注意在保温的前提下适当通风换气,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
②圈养及保温防寒。冬季林地没有可采食的东西,应采取舍内圈养,并加强鸡舍保温。冬季要加强鸡舍保温,可在鸡舍上加盖塑料布、草帘等覆盖物保温。注意堵塞鸡舍门窗漏洞,尤其是鸡舍北墙,避免贼风。
③增强营养供应。冬季天气寒冷,机体散热多,因此,要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饲料的补充量也应有所增加。条件允许可适当饲喂青菜或牧草,以弥补冬季不能放牧采食野生饲料的影响,提高鸡蛋品质。
④补充光照。蛋鸡产蛋期每天需要16小时的光照。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明显不足,要补充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