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25

席格蒙迪

Richard Zsigmondy

席格蒙迪(1865—1929),德国化学家,1865年4月1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889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任教。1897年开始从事胶体研究,他认为从粒子的散射光可以更多地了解物质的胶体状态。为了这项研究,1903年他与西登托夫发明了超显微镜,观测出强光照射下的溶胶单个粒子发出的散射光,否定了胶体溶液也是分子溶液,并利用超显微镜对胶体进行观察和研究。他还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这项研究成果对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十分有益,他还成功地利用一些与产物相同或与产物有相同晶体结构的物质作为小晶种,形成单分散溶胶,并制备了单分散金溶胶,所用晶种是用红磷还原金盐得到的约3纳米金粒子。1908—1929年在格丁根大学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25年席格蒙迪因在胶体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席格蒙迪于1929年9月23日在德国格丁根去世,享年64岁。

历史上,1663年人们用氯化亚锡(SnCl2)还原金盐溶液,制得了紫色的金溶胶。随后,英国科学家发现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1809年列伊斯发现了“电泳”现象,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又发现了“布朗运动”。但是怎样才能够直接观察胶体微粒,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席格蒙迪在这方面充分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利用自己研制的超显微镜观测悬浮在水中的藤黄小球的运动,发现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悬浮颗粒形成了沉降平衡,并由此得出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席格蒙迪又以电解的方法阐明了怎样保护胶体或破坏胶体,用实验证明了溶液的色泽和溶液的量的关系。他解决了生物化学、细菌学、土壤物理学上诸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难题。

超显微镜

著作:《胶体和超显微镜》(1905)、《胶体化学》(1912)、《金胶体》(1925)、《膜滤器和它的使用》(1926)、《浸渍式超显微镜》(19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