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拜耳
Adolf von Baeyer
拜耳(1835—1917),德国有机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德国柏林。他是著名化学家R. 本生的学生,但是拜耳的发展却受A. 凯库勒的影响较大。1858年在柏林大学拜耳获得了博士学位。拜耳一生的重要贡献,是研究合成了含砷药物、靛蓝、吡啶、生物碱、酞菁类等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他的主要成就有:对酞菁染料的发现;对尿酸的衍生物、聚乙炔和氧盐的研究,发现尿酸的一个衍生物巴比妥酸——巴比妥酸盐安眠药的母体化合物;曾提出张力学说,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五元或六元碳环化合物要比含其他原子数的碳环化合物更常见,还提出苯的向心式。
实验室中的拜耳
1881年英国皇家学会因其1880年合成靛蓝染料,授予他戴维奖章。1883年,他确定了靛蓝的结构式。拜耳提出的有机化学(碳环化学)张力学说和苯的向心式,为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 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1905年为庆祝他70岁寿辰,出版了他的科学论文集。拜耳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莫尼克大学教授、慕尼黑大学教授。他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前面介绍的第二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就是他发现并精心培养出的有机化学家之一。在大学任教期间,有一位最年轻的博士费歇尔做他的助手。在拜耳的精心指导下,费歇尔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水平渐渐超过了他。经过认真思考,拜耳坚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更有利于他发展的地方去任教。果然不负众望,费歇尔早于自己的老师三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拜耳传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可贵的人品。他的学生毕希纳获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维兰德获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费歇尔的学生瓦尔伯获193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瓦尔伯的学生克雷布斯又获得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拜耳教授1917年8月20日在德国施塔恩贝格去世,享年82岁。
一种靛蓝分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