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片)。以上四味药,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成三次温服。

【解析】

五苓散证的口渴,是因水气停蓄,脾失转输,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布所致,已如上两条所述;本条更提出茯苓甘草汤证口不渴,以资鉴别。因为茯苓甘草汤证也是里有水气停蓄,不过水停的部位是在胃中,水津尚能敷布,所以不渴。然而仅据不渴就断为胃中停水,证据显然不足,必须找一些其他旁参材料,如“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以及“厥阴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不难推知“心下悸”也是茯苓甘草汤证的主症。水停于胃,故治宜温胃散水。

【原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74]

【注释】

水逆:因里有蓄水,以致饮水不能受纳,饮入随即吐出的,称为水逆证。

【白话解】

太阳中风证,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里证,如果出现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呕吐,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解析】

太阳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邪气随经入腑,致形成经腑俱病。故曰“有表里证”。这表证指太阳表证,如发热、恶寒等;里证指蓄水证而言,如心烦、小便不利等。“渴欲饮水”,饮不解渴,正所谓“消渴”之象,是太阳蓄水证的主症之一。若“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吐后再饮,再饮再吐,这种现象称为水逆。水逆证是蓄水的重证。因水蓄于下,气化不利,使胃失和降,所饮之水,拒不受纳,则上逆而吐。治用五苓散。

【原文】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白话解】

在诊脉前,看到病人双手交叉覆盖于心胸部位,假如医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却无反应的,这一定是病人耳聋的缘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所致。发过汗以后,饮冷水太多,冷饮伤肺,势必会引起气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内迫,也会出现气喘。

【解析】

以上四条,均论述汗出过多,胃液受伤,渴饮小便不利之证。本条为汗伤心阳,而心悸欲按。心窍寄耳,两耳猝聋。治疗可参考第64条桂枝甘草汤证。有停饮者,可参考茯苓甘草汤。“教试令咳而不咳”是医者作试探性询问,病者不作回答,因知其耳聋无闻。试令咳嗽以测知耳聋,此不过偶尔之事,非必常法,故注家多视为衍文。

【原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方三十八。[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两,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白话解】

发汗以后,出现服药即吐,水药不能下咽的,这是误治的变证。如果再进行发汗,一定会出现呕吐、腹泻不止的见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以后,无形邪热内扰,出现心烦不能安眠,严重的就会出现心中烦闷尤甚,翻来覆去,不可名状,用栀子豉汤主治。如果出现气少不足以息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果出现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