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Q系列多CPU与冗余系统
(1)多CPU系统简介
1)基本概念 多CPU系统是指将多台高性能CPU、过程控制CPU、运动控制CPU安装在同一基板上,组成每台CPU分别对控制系统中的I/O、功能模块进行管理的多CPU系统,如图2-43所示。
图2-43 多CPU系统组成
在多CPU系统中,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用途与需要来选择相应的CPU型号,CPU之间可以通过自动刷新进行循环通信或通过专用指令进行瞬时通信。这种多CPU系统可以将顺序控制、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数据处理等功能分别安排专门的CPU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全系统的运行速度与性能,实现控制系统的高速化,如图2-44所示。
图2-44 用多CPU提高系统速度
为了对安装于同一基板的CPU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多CPU控制系统,有如下基本的概念。
①站号:它是指CPU的安装位置,安装于基板CPU位置的CPU模块定义为1号,依次向右的插槽为2号、3号、4号。
②控制CPU与非控制CPU:对指定扩展基板或安装模块进行控制的CPU称为该基板(或模块)的“控制CPU”,其他的CPU称为“非控制CPU”。
③控制模块与非控制模块:受到指定CPU控制的模块称为该CPU的“控制模块”,其他模块称为“非控制模块”。
④数据的共享与刷新交换:为了进行CPU间的数据交换,在Q系列多CPU组成的PLC系统中,需要通过数据的“共享”与“刷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通信。每个CPU都有独立的数据共享区域(共享存储器与编程元件,可以是数据寄存器D、链接寄存器W、文件寄存器R/ZR、链接继电器B、内部继电器M、输出Y等;共享存储器最大4KB,编程元件的数量为2048点),当某CPU执行到程序中的END指令时,自动对数据共享区域进行“刷新”。这些位于共享区域的数据,在其他CPU中可以像使用本身的内部编程元件那样进行调用。
图2-45为两只CPU间的数据交换示意图。
图2-45 数据的共享与刷新交换示意图
⑤数据的专用指令交换:在由顺序控制CPU与过程控制CPU组成的多CPU系统中,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指令S.T0与FROM进行(S.T0:数据写入共享区域;FROM:读出其他CPU的共享数据)。这种方式与共享与刷新交换方式的区别是:通过S.T0与FROM指令可以自由指定传送区与传送数据,如图2-46所示。
图2-46 数据的指令交换示意图
2)组成要点
①多CPU的组合要求 Q系列基本型(Q00J/Q00/Q01)CPU不可以与过程控制CPU结合组成多CPU系统,因此,基本型CPU构成多CPU系统时,系统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来说,基本型(Q00J/Q00/Q01)CPU可以组成的形式有以下3种:
基本型CPU+运动控制CPU;
基本型CPU+计算机CPU;
基本型CPU+运动控制CPU+计算机CPU。
Q系列高性能型(Q02/Q02H/Q06H/Q12H/Q25H)CPU可以与过程控制CPU(Q12PH/Q25PH)、运动控制CPU(Q172、Q173)、计算机CPU(PPC-CPU686-64/P6PC-CPU686-128)结合,组成多CPU系统。
②多CPU的安装要求 Q系列PLC组成多CPU系统时,安装CPU模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在一个系统中,最多可以使用的CPU总数不能超过4个。
b.构成多CPU系统的CPU模块有软件版本的要求。如:高性能CPU必须使用功能“B”以上的版本;当高性能CPU与计算机CPU共同组成多CPU系统时,不仅要使用功能“B”以上的版本,而且软件系列号(前5位)应为03051以后的版本,等等。其他CPU(过程控制CPU、运动控制CPU、计算机CPU等)也有类似的要求,具体可以参见三菱PLC说明书。
c.CPU在主基板上有一定的安装次序要求。从主基板的CPU插槽开始应首先安装基本型CPU(或高性能CPU)、过程控制CPU,中间不能留“空槽”,接着安装运动控制CPU(必须安装在基本型CPU、高性能CPU、过程控制CPU的右侧位置);最后安装计算机CPU(必须在最右侧)。
d.多CPU系统对部分模块的安装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具体如表2-47所示。
表2-47 模块安装数量的限制
③多CPU的参数设定 Q系列PLC组成多CPU系统时,需要进行必要的参数设定,这些设定包括:CPU台数、控制CPU、自动刷新的设定。
CPU台数设定:设定CPU的台数应包括系统中所安装的全部CPU数量,在可能会增加CPU的场合,还需要预留增加的CPU台数。
控制CPU设定:定义每一输入/输出模块与功能模块所对应的控制CPU。
自动刷新的设定:设定系统共享存储器中自动刷新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如自动刷新时间等。
④多CPU的复位与报警 多CPU系统可以通过1号CPU对系统整体进行复位,其他CPU不可以进行单独的复位。
当1号CPU进行复位时,系统中的全部CPU、I/O模块、功能模块等全部进行复位。
当1号CPU出现故障停止时,系统整体运行停止,包括其他CPU在内的系统全部I/O模块、功能模块全部停止运行。
当2~4号CPU出现故障停止时,系统是否整体停止决定于系统“动作模式”的设置。在一般的系统中,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通常是选择整体停止的设置,但是,也可以通过改变设置,使得系统仅仅是停止故障CPU以及所控制模块的工作,其他CPU与所控制的模块继续工作。
由于多CPU系统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限于篇幅,本书不作更为详细的介绍,需要时可以参照三菱公司有关手册。
(2)冗余系统简介
1)基本概念 冗余系统用于对控制系统可靠性要求极高,不允许控制系统出现停机的控制场合。所谓“冗余”系统,事实上是通过一套在系统正常工作时并不需要、完整的“多余”系统,作为系统的备件(称为备用系统或待机系统),而且,备用系统始终处于待机状态(也称“热待机”),只要工作控制系统(也称为工作系统)发生故障,“备用系统”可以立即投入工作,成为工作控制系统,以保证控制系统的连续运行,如图2-47所示。
图2-47 冗余系统概念
在备用系统投入工作期间,可以对故障系统进行整机维修、更换等处理,维修结束后再装入系统,并成为新的“备用系统”,以保证系统的长时间、连续工作与不停机的维修,提高可靠性。
“冗余”系统的两套PLC间采用“跟踪电线”进行连接,并通过PLC的切换指令实现工作系统与备用系统间的切换。冗余系统中的工作控制系统与待机系统,可采用并行或垂直的布置形式,如图2-48所示。
图2-48 冗余系统布置
系统的“冗余”设计思想,不仅可以用于现场控制PLC系统,而且还可以用于对网络通信与管理要求高的通信PLC系统,从而对系统的通信与网络实现“冗余”,这种系统称为“冗余网络”系统,如图2-49所示。
图2-49 冗余网络系统
“冗余”的设计规模可大可小,对于现场控制PLC可以是整机“冗余”(包括电源、CPU、基板、全部安装模块),也可以是仅仅对重要模块(如电源模块)采用“冗余”。
对于大型、复杂控制系统,为了提高可靠性,可以在系统中多层次、重复使用“冗余”设计的方式,如同时对系统中的网络通信PLC、现场控制PLC、现场控制PLC中的关键模块(如CPU模块、电源模块)等进行冗余设计,如图2-50所示。
图2-50 多层次冗余系统
2)系统构成 Q系列PLC可以构成“冗余”系统的主要组件以及性能如表2-48所示。
表2-48 “冗余”系统的主要组件及性能参数
(3)基本性能
Q系列冗余CPU目前有两种规格,即Q12PRH与Q25PRH,两种CPU的主要性能与参数如表4-49所示。
表2-49 Q12PRH/Q25PRH冗余CPU性能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