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POPs性质
(1)高毒性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POPs大多具有强烈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人类和动物通过饮食和环境污染的途径摄入或接触到POPs,将可能使生殖、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害身体健康。例如,二英类物质中毒性最强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二英中的2,3,7,8-四氯二苯并-p-二英(2,3,7,8-TCDD)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POPs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至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持久性
POPs结构非常稳定,对于光、热、微生物、生物代谢酶等各种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降解,能够长期在环境里存留。一旦进入环境中,将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中长期残留,时间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例如,二英系列物质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为17~273年。
(3)蓄积性
POPs在自然环境里可能浓度很低,但是它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进入植物或者低等的生物体内。POPs具有高亲油性和高憎水性,即不溶或者微溶于水,而易进入到脂肪中,因此能在活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由于野生动物以及人体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脂肪组织,当POPs通过各种途径为生物体所摄入后,就会在脂肪组织中累积形成“生物蓄积”,其浓度一般远高于周围环境介质中的POPs浓度,形成所谓的“生物浓缩”。在食物链中由于捕食关系的存在,处于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因不断地捕食体内含有POPs的低营养级生物,其体内将会蓄积更高浓度的POPs,即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而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级,这种沿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无疑意味着人类将可能受到更高浓度POPs的毒害。
(4)迁移性
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室温下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层,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由于其具有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这样的挥发和沉降重复多次就可以导致POPs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也正是因为这种性质使得POPs容易从比较暖和的地方迁移到比较冷的地方,像北极圈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都发现了POPs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