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信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智能化时代信息设计理论、概念、方法、历史和未来发展的专业书籍。本书致力于设计创新,选择智能及其物化——智能化信息设计为切入点,目标是构建智能化信息设计方法的理论框架。智能的物化,即智能化,是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的趋势和方向,而这一过程,离不开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参与和指导。从设计角度而言,将科技塑造成一种为社会所用、对人类有价值的特定产品形式的过程,也是设计面临洗礼和升华,面对新技术和新文化形态影响的必经之路。

本书认为智能化信息设计要将智能巧妙地融合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和交互过程中,并使它们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满足主体需求和价值实现为根本,以信息价值和交互体验价值为评价标准,参照艺术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形成合理的“设计阈值”,才能设计出具有极强体验性和人性化的产品形式和内容或服务模式,构建一个双向自然和谐的智能生态和设计生态。

本书从信息设计方法角度,将智能引入信息设计,并使两者融合成智能化信息设计这一相对新型的设计方法,就是在现有信息设计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致力于设计创新,力求为现代设计方法增益。智能化信息设计以理想化理念、批判性视角、平台化理念、全过程思维为设计原则,将艺术与科学、物质与非物质有机统一起来,利用游戏化、社交化、未来性、交互性、集成化、简约化、人性化等特征,为用户创造个性化、沉浸式体验内容与服务。设计原则决定了设计方向和设计价值,只有遵循信息社会下信息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创新,才能以面向智能化为导向,设计出出色的信息设计作品。因此,智能化信息设计方法是上至设计理念、人文观念和价值取向,下至设计要素、设计流程和设计应用的系统、综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是理论结合实践、科学融合艺术、物理世界连带数字世界的复杂设计生态系统,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增益、补充和新思考。

全书共分六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引出智能化信息设计的基本范畴与概念,探索了智能对于信息设计的影响和价值。

第二章系统介绍了信息设计的相关概念、范畴、特点、价值,及其与艺术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第三章对智能本身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论证,分别从自然科学(主要是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哲学、心理学和文学等领域)展开,概括各领域对于智能的不同理解,并结合作者观点,阐释了智能的哲学含义和人文价值,对本书中的智能及其物化,即智能化进行了界定。

第四章系统阐述了本书的核心——智能化信息设计,分别从理想化理念、批判性视角和全过程思维等角度论证了面向智能化信息设计的原则;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物质与非物质的统一、游戏化、社会化、未来性、集成化、人性化、情感化等方面探讨了智能化信息设计的特征;从智能环境、通用设计、智能化教育软硬件产品等方面详述了智能化信息设计的内容,论证了智能化信息设计应用前景广阔、范围覆盖面大,成为面向未来设计创新的一种新尝试、新可能和新维度。

第五章阐述了智能化信息设计的结构模型,从策略层面、组织层面、交互层面和传达层面,对智能化信息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和设计方法进行了集中论述。其中,结合大量论据,重点论证了组织层面的设计功能和结构,以及交互层面的感知和情感,并详细分析了“设计阈值”和设计价值问题。

第六章分析了智能化信息设计的流程,从问题求解到概念生成、再到设计方案和设计评估,在传统方法之上,强化智能的价值和作用。以提升信息价值为具体着力点,从可穿戴技术的介入来理解智能求解的全过程,论证了智能化信息设计方案生成和设计评估的流程,并指出在内容上对传统设计流程的有益补充。

本书的设计研究立足时代背景,在大量梳理相关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对智能的研究入手,从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了智能的特征与本质,以及信息设计引入智能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论证智能作为设计研究切入点的可行性,导出面向智能化信息设计方法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范畴;对其设计原则、特征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释,并建构了智能化信息设计的结构模型和流程模型;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分别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并结合个人观点,详细分析和论证了设计方法的要领和重点内容;最后,将方法与相关设计应用相结合,给出了智能化信息设计的应用前景和范围,形成结论。

本书内容丰富,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条理清晰,观点独到,视角新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史料详实,针对性强,适合于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用资料、课程教学、专业课讲义、科研参考文献、企事业单位设计提案参考文献等。可以作为艺术类院校、综合大学下属艺术设计学院和其他相关专业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理工类大学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此外,本书对于设计行业从业人员、设计创业人士、文化传媒行业创意人员、高科技行业软硬件工程师等,均有一定的帮助、指导、借鉴和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