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基础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5 溶胀法和冰点下降法表征

2.1.5.1 溶胀法

橡胶-填料相互作用还可以采用溶胀法,通过Kraus方程间接测量[30,31]。Kraus方程如式(2.17)所示:

  (2.17)

式中,是未填充橡胶经溶胀平衡之后凝胶中橡胶的体积分数;是填充橡胶经溶胀平衡之后凝胶中橡胶的体积分数;是填充橡胶中的填料体积分数;m是Kraus图的斜率,表示增强的程度。以作图,得到m值。m值越高,增强的程度越大。通过m值可以进一步通过式(2.18)计算橡胶-填料相互作用:

  (2.18)

2.1.5.2 冰点下降法

Valentín和López-Manchado等指出,溶剂在橡胶中的冰点降低行为与填料-橡胶的界面强度相关,且可以作为界面强度的量化表征[32,33]。填充橡胶经过环己烷溶胀之后,在DSC测量环己烷的冰点时往往出现两种环己烷晶体的峰。一个出现在约5℃,归因于正常形成的大晶体;另一个出现在比第一个低15℃的位置,对应于溶胀橡胶中受限环己烷的结晶。冰点下降的程度可以表征界面的强弱,因为冰点的下降反映溶剂结晶成核的限制,进而反映橡胶分子链的运动状态。根据 Honiball等[34]提出的成核理论,晶核形成需要溶剂浓度的局部涨落。橡胶链段运动形成许多束缚溶剂的瞬态笼子,这些区域的浓度更低。这些笼子同样快速扩散到周边更干燥的聚合物周围。界面作用更强的体系中,界面区分子链的链段运动受到更大限制,进而限制溶剂笼子的尺寸。根据经典的成核理论[式(2.19)][35]

  (2.19)

式中,X是成核笼子尺寸;r*是临界晶核尺寸;是单位界面面积的应变能;ΔH是结晶过程焓变;T0是正常溶剂冰点;ΔT是成核所需的冰点下降值。可以看出,在给定的溶剂体积分数下,晶核尺寸下降,冰点下降值增加。

唐征海等[11]将SBR/白炭黑体系中引入硅烷,并采用离子液体催化界面硅烷化反应。采用冰点下降方法表征了离子液体催化体系的界面性质的变化。图2.18所示是升温过程中观察到的晶体熔融的信号。6.0℃的转变对应于复合材料表面自由环己烷形成的大晶体的熔融。低温峰对应于受限环己烷形成的更小晶体的熔融过程。两个熔融峰的差值定义为ΔT。与SBR/silica相比,SBR/T-silica体系由于引入TESPT而使ΔT略微升高。当引入离子液体之后,SBR/PT-silica的ΔT进一步显著增大。这是由于离子液体促进了硅烷化程度,分散改善,同时界面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因此,SBR的链运动受到限制,形成更紧的空间和溶剂笼子,所以,溶剂成核受到限制,最终导致冰点进一步下降。

图2.18 环己烷溶胀的复合材料DSC 结晶熔融曲线

图例中的数字为离子液体添加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