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蔬菜病虫害现代防治技术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南瓜白粉病

(一)症状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种病害,南瓜是瓜类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种瓜类。南瓜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导致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的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南瓜结实。叶柄和茎也有发病,还危害黄瓜、苦瓜、网纹甜瓜和香瓜等瓜类作物。南瓜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受到白粉病的侵害,并以生长中后期危害较重(图1-56、图1-57)。

1-56.jpg

图1-56 南瓜白粉病病叶(正面)

1-57.jpg

图1-57 南瓜白粉病病叶(背面)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粉孢属(Oidium sp.)真菌。引起甘肃省武威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属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Ex Fr.) Poll]。

瓜类单囊壳菌是属于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的一种真菌,子囊果为散生。寄生在葫芦科植物上。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和叶柄上,存留,开始为白圆斑,后展生,长满全叶;分生孢子成串,腰鼓形、广椭圆形,大小为[19.5~30(33)]微米× (12~18) 微米;子囊果散生,球形,褐色至暗褐色,直径72~99微米,壁细胞不规则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9~42微米;附属丝4~8根,丝状,屈膝状弯曲,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0.5~3倍,基部稍粗,平滑,有3~5个隔膜,无色或下部淡褐色;子囊1个,广椭圆形、近球形,无柄或有短柄,壁厚,顶部壁不变薄,大小为[60~70(84)]微米×[42~60(63)]微米;子囊孢子4~8个,椭圆形,大小为(19.5~28.5) 微米× (15~19.5) 微米。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南瓜白粉病在高温高湿与高温干燥交替出现时发病达到高峰,同时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较多、种植过密、潮湿的田块容易发病或发病较重。生产结束后病菌在老株和病残体上越冬。

在华南地区,病菌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气流在田间寄主作物间传播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环,并无明显越冬期。病菌在作物生长季节结束前后常产生有性态闭囊壳(在粉状物中呈针头大的小黑粒)以越夏或越冬,但在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很少产生病菌有性阶段,即使存在,其在病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温暖多湿或高温干旱的天气皆有利于本病发生。品种间抗性尚缺全面调查。目前仅知台湾选育的凤凰南瓜抵抗力强,湖北沙市的坛子南瓜、山西太谷的晋南瓜3号也较抗白粉病。其他一些一般表现抗逆性或抗病较强的品种,如轿顶南瓜(江西井冈山)、多伦大倭瓜和倭瓜(内蒙古)、五月早南瓜(湖北咸宁)、雁脖南瓜(河北)、盒子南瓜(江苏)和木瓜南瓜(台湾)等是否也抗白粉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鉴定。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目前种植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锦栗南瓜、橘红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北蜜1号与中栗6号南瓜新品种属中抗品种。

2.种子消毒

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1~2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50~55℃温水搅拌浸种30分钟,温度降低到30℃继续浸种8~10小时,再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分钟,冲净后在28~30℃下催芽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3.加强管理,合理施肥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每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7000千克、三元复合肥20千克、氯化钾15千克、尿素5千克。伸蔓期一般不追肥,果实膨大期每亩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千克,并保持土壤湿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及时摘除基部病、老黄叶,并深埋或集中烧毁。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逆性。

4.叶面喷保护膜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99.1%敌死虫300~500倍液喷在叶片上,使其形成一层保护膜,每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5.药剂防治

4月下旬至7月适时用药防治,病害发生前可选用53.8%可杀得2000型1000倍液。发病初期可选用10%世高1500倍液,或 40%福星8000倍液,或43%普力克5000倍液,或12.5%速保利2000倍液,或2%加收米600倍液进行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4次。也可采用小苏打600倍液防治,在个别叶片有1~2个病斑时开始喷雾,每隔3~4天喷1次,连续喷4~6次。小苏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进生长,且使南瓜产量提高10%~20%。喷雾时尽量采用小孔径,以降低叶片表面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