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瓜枯萎病
(一)症状
西瓜枯萎病又叫蔫萎病、蔓割病,是西瓜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有潜伏侵染特征,幼苗感病多数表现不明显,到成株开花结果期陆续显症。幼苗发病时呈立枯状。定植后,下部叶片枯萎,接着整株叶片全部枯死。茎基部缢缩,出现褐色病斑,有时病部流出琥珀色胶状物,其上生有白色霉层和淡红色黏质物(分生孢子)。茎的维管束褐变,有时出现纵向裂痕。根部褐变,与茎部一同腐烂(图1-32)。
图1-32 西瓜枯萎病
(二)病原特征
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尖镰孢菌侵染所致。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 (E. F. Smith) Snyder et Hansen.]是Snyder和Hansen 于 1940 年定名的,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瘤座孢科真菌。也有报道认为病原还有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is。西瓜枯萎病菌在 PSA 平板上,(25±1) ℃下培养14天后,气生菌丝体为白色棉絮状,稀疏或浓密;菌落底色呈白色、米黄色或紫色。镰刀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大多为镰刀形,少数为纺锤形,具有1~5个分隔,一般为3个,孢子顶端渐尖,大小为18.3(7.8~33.8) 微米×3.4 (2.6~5.2) 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形状不规则,大多为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无隔膜或偶见1个隔膜,少数 2 个隔膜,大小为6.4 (2.0~13.0) 微米×3.4 (2.0~4.5) 微米。厚垣孢子顶生或串生,圆形或长圆形,浅黄色,大小为10.8(5.2~14.3) 微米×9.9 (5.2~11.7) 微米。
西瓜枯萎病镰刀菌在适合西瓜生长的任何温湿度条件下均可以生长,温度对镰刀菌的影响很复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镰刀菌生长旺盛,昼夜温差的变化有利于镰刀菌的生长。西瓜枯萎病镰刀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宜的酸度为 pH6~7。另外,通气也会影响孢子的产生,及时通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孢子,固体或半固体培养物比液体培养物易产生孢子。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10年。病菌可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传播,以堆肥、沤肥传播为主要途径。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温度为5~35℃,土温24~30℃为病菌萌发和生长适宜温度。该病为土传病害,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中可侵染菌量。一般连茬种植,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或土壤黏重、潮湿等病害发生严重。病菌从根顶端附近的细胞间隙侵入,边增殖边到达中心柱产生毒素,堵塞导管,破坏根组织,阻碍水分通过。连续降雨后,天气晴朗,气温迅速上升时,发病迅速。
(四)防治方法
防治西瓜最有效的方法是嫁接换根。对没有嫁接的自根苗西瓜,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西瓜品种是首选措施,如选用西农八号、丰抗八号等品种。
2. 嫁接栽培
由于西瓜枯萎病病菌难以侵染葫芦、瓠瓜、南瓜等,以这些作物为砧木进行嫁接换根,这种方法是预防西瓜枯萎病的较好途径。可选用葫芦为砧木,进行靠接,只要注意彻底断掉西瓜根,苗栽植时,不使嫁接口部位与土壤接触,就可有效地防止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3.水旱轮作
西瓜枯萎病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但在水中存活期限只有130多天。因此,水旱轮作是预防枯萎病的最佳方法。
4.种子处理
用漂白粉2%~4%溶液浸泡30分钟后捞出并清洗干净,可杀死种子表面的枯萎病病菌及炭疽病病菌。
5.慎用育苗土
育苗用的营养土应选用稻田土或墙土,禁用瓜田或菜园土,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不用带有病株残体的农家肥。
6.生态防治
高温闷棚是设施西瓜枯萎病防治比较有效的方法。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取决于土壤中残留病菌量的多少,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分生孢子在55℃下致死需要10分钟。在7~8月份灌水,高温闷棚能使棚内地温长时间维持40℃以上,严格密封条件下,土壤达到 40℃日均温度只需10天,室内检测土中病残体所携带西瓜枯萎病菌在 41℃下致死需要4天,43℃下只需1天。推测认为,枯萎病菌高温闷棚致死需要14天,但因土壤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大田土层深处枯萎病菌高温致死的时间估计要比室内长。田间试验证明,灌水闷棚20天以上对第1茬连作西瓜的枯萎病防效达90%~100%,闷棚 25天以上对第二茬的防效也在8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