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瓜霜霉病
(一)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表现为局部性的病斑,条件适宜时也能危害茎、卷须和花梗等。幼苗发病,子叶表现为正面不均匀的褪绿、黄化,逐渐产生不规则的枯黄斑。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受病子叶的反面可产生一层疏松的灰黑色、紫黑色的霜霉层,此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情继续发展,子叶很快便变黄而枯干。成株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之后,一般是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叶脉间隐约可见淡黄色病斑,没有明显的边缘,黄色病斑的反面出现明显的受叶脉限制、边缘清晰的水渍状多角形斑点,在清晨露水未干前观察尤其明显。病斑继续发展,正面表现为黄褐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反面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产生一层灰黑色至紫黑色的霜霉层,在高温和干燥的条件下,病斑停止发展而枯干,背面霉层极少。病斑虽可受叶脉限制,但病株严重时往往许多个病斑连成一片,甚至可占叶面积的1/2~2/3以上,常使叶片迅速变黄枯干,天气干燥时容易破裂,潮湿天气则容易腐烂(图1-5、图1-6)。
图1-5 黄瓜霜霉病叶片症状
图1-6 黄瓜霜霉病田间症状
(二)病原特征
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et Curt.) Roster]真菌,活体营养生物,营养体为无隔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寄生蔓延,以卵圆形、指形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无性繁殖发达,由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梗由寄主的气孔伸出,单生,2~5根丛生,无色,基部稍膨大,大小为(140~150) 微米× (5~6) 微米。主干占全长的2/3~3/5,主干以上作3~5次的锐角分枝,分枝方式介于Peronospora属和Plasnopora属之间,分枝顶端尖细,其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淡灰褐色,单胞,卵形、柠檬形,大小为(21~39) 微米× (14~23) 微米,顶端有乳突。在营养充足、湿度高的条件下及在高感品种上,可产生大型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6~8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无色,单胞,肾形,具有两根鞭毛,游动30~60分钟后鞭毛消失变为圆形的静止孢子。静止孢子再萌发产生侵入丝,从寄主的气孔侵入。孢子囊在温度较高、湿度不充足的情况下,亦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关于黄瓜霜霉病菌的越冬和病害的初侵染来源问题,目前有些地区较为明确,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在我国的南方如广州和海南岛等地,可终年不断栽培黄瓜,霜霉病可终年不断发生,病原菌以无性繁殖阶段的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辗转传播,侵染为害。华北地区许多大城市市郊蔬菜栽培区,除露地有春、夏、秋各茬黄瓜外,还有阳畦、塑料大棚、小弓棚和温室等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在这类地区,黄瓜霜霉病菌的越冬和周年侵染的问题比较明确。由于黄瓜的栽培是周年衔接、重叠的,因此霜霉病以可终年连续不断地发生,冬季霜霉病菌在温室栽培的黄瓜上越冬,次年春季其孢子囊由温室传至春季塑料大棚、小弓棚和阳畦苗床。露地春黄瓜的菌源来自附近温室大棚、阳畦的病株,然后依次是露地夏、秋黄瓜和秋季塑料大棚黄瓜发病,最后病菌传回温室黄瓜上越冬。以上均依靠无性阶段的孢子囊来完成,只要条件适宜,各茬黄瓜上均可发生频繁的再侵染。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田间管理操作和某些甲虫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黄瓜霜霉病的流行,要求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阴雨天和晴天交替等气象条件。因昼夜温差大不但利于叶面形成水膜、结露,且早晚偏低的温度亦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病菌侵入后日间偏高的温度和光照,又利于缩短病害的潜育期和孢子囊的形成,因而病斑扩展快,枯死速度慢,菌量积累多。在满足湿度要求的前提下,气温达10℃,田间即开始发病,20~24℃时最有利于病害发展。平均气温达30℃以上,即使处于雨季,一般病害将停止发展。因此,各地病害发生的始期、流行的盛期,均取决于上述诸因素出现和配合的情况。一般来说,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较易得到满足,降雨和湿度便成为发病的决定因素。露地栽培如瓜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及整枝、绑蔓、中耕除草不及时等,均易造成田间湿度较大而利于霜霉病的发生;施肥不足,特别是缺乏基肥和磷钾肥,植株生长衰弱、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均易降低植株的耐病性;露地黄瓜与温室、塑料大棚黄瓜相距太近,容易造成菌源的相互传染,常较早和较多地出现发病中心。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露地可选津春4号、津春5号、津优10号、津优20号、津优30号、中农6号、中农8号、中农9号、中农12号、津研4号、津研5号、津研6号、津研7号、津杂1号、津杂2号、津杂3号、津杂4号、津早3号、甘丰1号、早丰1号。保护地可选津优3号、保护地1号、保护地2号、北京401、津杂2号、津杂4号、津春2号、津春3号、中农5号、中农7号、宁阳刺瓜、山东八杈、京旭1号、西农56、津研5号、津研6号、津研7号及丹东大刺等。各地区通过引种、系统选择、杂交育种以及杂种一代的利用等途径,获得了适于当地种植的抗霜霉病的品种,取得了良好的控病和增产作用。但应注意兼顾其他抗性,在利用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同时,必须注意品种的保纯、复壮和提高,以及配合优良的农业管理措施,否则种性会逐渐退化变劣,乃至失去原有的抗病性。
露地栽培应尽可能选择离温室、塑料大棚远的地块种植,施足基肥,深翻和平整土地,做好排灌系统,亦可与番茄、辣椒、葱、韭菜等矮生蔬菜间套作,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可以减轻病害。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育苗,出苗前尽量提高床温,出苗后根据气候的变化控制好苗床的温湿度,移栽前加强低温锻炼,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加抗病力。定植后生长前期应适当控制浇水,加强中耕,提高地温以利根系发育。开花结果后,叶面积迅速增长,需水量增大,应适当增加浇水量,但不应大水漫灌,以保持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准。发病后,蒸腾量加大,养分消耗多,植株生长衰弱,更需加强管理。每次采收后结合浇水应追施速效性肥料以补充水分及营养的消耗,增强植株的耐病力,以追施充分腐熟的人粪尿最好。也可根外喷施叶面肥如百富农、植保素、农宝素等、磷酸二氢钾、葡萄糖溶液等,可以增强植株长势,减轻发病。
管理上以控制温湿度为关键,生长前期应尽量少浇水,勤中耕,促使形成较强的根系,温室、大棚内通风应根据气温及浇水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升高、浇水后湿度大,应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尽量使温室、大棚内的湿度控制在90%以下。结瓜期白天最适温度为27℃,白天最高温度保持在30℃左右。晚上不低于20℃,因此除掌握好白天的通风换气外,还要做好夜间的保温工作,减小昼夜温差,以防叶面过多形成水膜、结露。温度超过32℃,霜霉病菌的发育便受到抑制。利用这个原理,塑料大棚黄瓜可采取“高温闷棚”的方法,即在霜霉病发病初期,于晴天的中午密闭大棚,使棚温自然上升至瓜秧顶端处温度达45~48℃,维持恒温2小时,处理1~2次,每次间隔7~10天,经高温闷棚处理后,病情即停止发展,病斑迅速枯干,不再产生孢子囊,能有效地控制霜霉病的发展。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烟剂10%百菌清烟剂,或52%百菌清烟雾片剂,用于保护地熏烟,一般于傍晚关窗后进行。前者每亩用300克,后者每100米3用30克。由于烟剂能使有效成分均匀弥漫于植株各部位,因此防治效果是可湿性粉剂的2~3倍,且比较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