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有人说,我们对疾病的了解每进一步,疾病就会后退十步。
但这里面,要附加一处解释和一个前提。
一处解释是:“我们”是指谁——是科学家?是医生?还是患者自身?
我的答案是:都是。
医学知识的传递,总是由科学家到医生,再由医生传递给患者。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开疆拓土,当他们攻下一座城池后,迅速地交给医生们,然后转身继续在未知的领域前行;医生们接手城池后,尽职尽责,打理城池里的大小事务,令这座城池成为患者们的庇护所;而患者们,也不仅仅只是这座城池里的过客,他们不应该被动地住在这座城池中,如果他们慢慢熟悉这里边的一草一木,他们便会成为掌控这座城池的真正主人。
科学家的每一步,是抽象的,是大胆的,也是令人遐想的;医生的每一点进步,是踏实的,是细致的,也是予人慰藉的;而患者对疾病的每一点了解,是具体的,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利于自己的。
说完了这处解释,我们再说一个前提,那便是:正确的理解。
如今的信息时代,有关健康的书籍鱼目混珠,朋友圈里的健康谣言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没有基本的医学通识,或者不尝试科学的求证,这些错误的信息轰炸,对患者而言,无疑是“二次伤害”。
由于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我见过太多迷信偏方、听信传言的患者,他们的眼中浸满了不解,口中念念有词:“明明我一一照做了,怎么反而变坏了呢?”
这些不解和困惑充斥着我行医的日常,也鞭策我在2010年出版了第一版《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或许是长期科学论文写作养成的习惯,在下笔的过程中,虽不敢说字斟句酌,然书中林林总总,但求有明确而权威的出处,力求把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当初之所以想写本书,想法也是很简单,我想:我的声音可能是很薄弱的,但正确的声音哪怕只要多那么一点,错误的观点就会被稀释一点。
一晃八年过去,时代飞跃。医学知识的更新也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更新层出不穷。这本卖了八年的书,尽管销量不减,但书名中的“就够了”三个字已然是名不符实。
于是,我打算给第一版书动一场大手术。
陈 罡
2018年12月于波士顿麻省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