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看这本就够了(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糖尿病不好好治疗会怎么样

众所周知,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如果高血糖状态持续存在,就相当于将血管浸泡在高浓度的糖水中,久而久之,血管的损害在劫难逃。一开始,受到侵蚀的只是较为脆弱的小血管,到了后期,较大的血管也会招架不住。这些大大小小的血管构成了人体的脉管系统,负责人体内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血管一旦受到伤害,与它们相连的脏器也会跟着遭殃。

总结起来就是:持续高血糖状态是各种并发症的根源。

糖尿病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

糖尿病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们分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视网膜是眼睛里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有许多小血管与它相连。通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从这些小血管的轻微变化开始的。时间长了,血管壁受损,液体开始从血管渗出到周围的视网膜组织,形成所谓的“眼底出血”。此时若不采取治疗手段,瘢痕组织可能就会悄悄地在视网膜周围形成,最终使视网膜从眼睛后方分离(视网膜剥脱),甚至可能发生永久性失明。

肾脏实质上就是微小血管的集合体。同样道理,当这些微小血管受损后,会影响肾脏工作,最终甚至会造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糖尿病对神经造成影响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神经损害是在血管损害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代谢异常和营养障碍导致的。

这三大并发症,大多是随糖尿病的进展发生的。通常而言,高血糖状态持续5年可能造成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10年以上可能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

这些并发症,一开始发生病变时不会带来明显不适。在轻症时只需要控制血糖就能防止疾病进展。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及时针对并发症进行妥善的治疗,尚能控制病情。若此时还讳疾忌医,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知识栏 给你的脚多一点关爱

注意上图中的脚,我们在旁边标示有“坏疽”的字样。这是伤口化脓,形成溃疡,组织坏死的状态。

健康人的脚受伤时,肢体上的末梢神经能够感知疼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正是由于存在不舒服的感受,你会对受伤的脚格外呵护,采取适当的治疗。而糖尿病神经病变严重时,由于末梢神经对痛觉的感知迟钝,这点“小伤”压根不会引起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伤口缺乏必要的呵护,恢复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另外,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弱,皮肤破损之后容易引起细菌繁殖,使伤口雪上加霜。别看只是一点点的小伤口,最终可能会发展为坏疽。

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从小事做起,关爱自己的足部,比如常洗脚、指甲不要剪得太深、运动时穿合脚的鞋等。

三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引起失明的重要原因

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内层的透明薄膜,上面分布着视神经。它就像照相机里的感光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这里的血管受到伤害,就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很高,北京协和医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就高达63.5%。糖尿病眼部的损害和糖尿病起病时间相关,得病时间越久,眼底病变的比例越高。有统计资料揭示,糖尿病病史在10年内的,视网膜病变的比例大约在1/4,病史10~20年之间的,大约一半以上患有视网膜病变,如果患病20年以上的,这个比例高达70%。

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糟糕的结果是失明。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20~65岁劳动群体的主要致盲原因,全球每年有300万~400万人因此失明,其致盲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25倍。

糖尿病患者可能在眼部发生的并发症还有导致晶状体模糊的白内障,以及使眼压升高、有致盲风险的青光眼,它们同样危害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这样进展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非增殖期

这是视网膜病变发展的第一阶段。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好好控制血糖,视网膜血管在长期高血糖的影响下,里边流淌的血液会不通畅,容易在管壁上形成小小的瘤样突起(毛细血管瘤)。这些毛细血管瘤破损后,就会产生点状或小片状的出血。这些从毛细血管渗出的血被吸收后,血管壁上仍会遗留小小的白斑。不过以上这些病理变化都很轻微,不足以对视力产生影响。

在这个阶段,若能及时重视血糖的控制,并付诸行动,有希望阻止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增殖前期

如果非增殖期的糖尿病患者再不注意血糖的控制,病变会进入增殖前期。在这个阶段,血管瘤出血的面积和残留白斑的面积都要比非增殖期大,常可以在眼底检查时发现棉絮状出血和白斑形成,对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这个阶段的治疗就不能光靠血糖的控制了。眼科医生通常会采用一种称为激光凝固法的治疗方式,使用激光束来修复渗漏的视网膜血管。

增殖期

增殖前期的病变进一步恶化,便进入了增殖期。在这个阶段,视网膜毛细血管中的血流进一步受阻,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提供。视网膜细胞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会促使机体在视网膜和玻璃体之间,以及玻璃体中产生众多的新生小血管。这些新生血管不同于那些“原配”血管,通常又细又脆,血管壁极易受损。一旦发生破裂,就会引起大量出血(玻璃体出血),甚至可能诱发视网膜剥脱。增殖期的病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甚至失明。

定期检查是关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时,没有任何主观不适。因此,为了及时发现该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已经患有该并发症的患者,为了预防疾病进展,也应该进行定期检查。

通常,即使没有视网膜损害,糖尿病患者每年也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对于非增殖期的患者,应该3~4个月随诊一次,增殖前期的患者应该把复查时间进一步缩短到1~2个月。

三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

同时损害左右两侧肾脏

肾脏是人体内清洁血液的“排污工厂”。当血液流过肾脏时,血液中的废物、多余的盐分和水分将形成尿排出体外。肾脏1分钟可以过滤大约1升的血液。肾脏之所以如此强大,全凭“工厂”里无数勤劳的“工人”——肾小球。肾小球实际上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球状组织。

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可谓是“无微不至”,由血管组成的肾小球自然也逃脱不了它的“魔爪”。在高血糖的长期“腐蚀”下,肾小球的“容貌”会悄然发生改变,它之前拥有的强大功能也会慢慢耗竭,它控制不住蛋白的漏出,又不能把血液中的毒素排干净,导致“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将会发展成为尿毒症。这就是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历程。

人体内有两个肾脏,左右各一。当肾脏受损伤或罹患肿瘤时,往往只发生于一侧肾脏。而高血糖对两个肾脏的影响是均等的。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左右两侧的肾脏会同时遭殃。

在美国,糖尿病是导致肾脏损害最常见的疾病,糖尿病肾病是尿毒症的首要原因,其比例高达38%。在日本,糖尿病肾病是透析的重要原因,约占透析患者的30%。在我国,糖尿病肾病正在成为肾脏病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可以预见糖尿病肾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加。

糖尿病肾病是这样进展的

血糖控制不理想时,血管内灌满了“糖水”,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同时伴发高血压,高血压本身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随着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肾功能也会越来越差,而肾功能的下降又会反过来助长高血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我们归纳在表1-3中。

表1-3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处于第1~3期的患者,通常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尿液检查往往也只是发现少量的白蛋白,肾脏功能也基本上没有损害,不会因为肾脏的问题影响平日的工作。当进入第4期(显性糖尿病肾病期),每天都有大量的蛋白从尿中持续漏出,血中的白蛋白下降,时间久了,肾脏功能会受到损害,患者会营养缺乏,出现浮肿,感到体力大不如前。第5期的患者往往会伴随严重的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全身水肿,甚至出现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糖尿病肾病发生后,3期以前的患者,经过妥善治疗尚有希望逆转病情,而第4期、第5期的患者已经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尿检中出现微量白蛋白,一定要接受必要的治疗。

当然,进入显性糖尿病肾病期的患者也不要因此灰心叹气,认为自己病入膏肓,一切为时已晚。要知道,从进入这一期到病情进展到肾功能不全,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进一步发展到终末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糖尿病尚不至于使肾功能一下子坏到极点,如果能重视糖尿病和肾脏病的病情,注重血糖的控制,定期到内分泌科和肾内科随诊,虽然很难逆转肾脏衰竭的结局,但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

三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持续,葡萄糖不能被正常利用,不仅损害那些给神经细胞输送营养的血管,过剩的葡萄糖还会转化为山梨糖醇储存在神经细胞中,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从而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这就是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假说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众多并发症中最容易被患者感知的,也是在疾病发展中较早出现的。详细说来,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末梢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运动神经病变。

末梢神经病变

四肢的末端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神经末梢,它们接受来自大脑司令部的命令,能感知温度、疼痛和触觉等感觉。

一开始,末梢神经受损害后,上述感觉可能会变得过于敏感或迟钝。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肢端还可能出现酸、胀、麻木,甚至针刺样疼痛的感觉,还有患者在睡梦中会出现小腿抽筋。末梢神经损害逐渐严重之后,神经的感觉会逐渐变得迟钝,不少患者会觉得自己脚上裹着双袜子一样,这个在医学上叫做“袜套征”。

患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对痛觉的迟钝,要特别留意小伤口的发生,一旦发现皮肤的小伤口,需要细致护理,观察伤口的变化,警惕由小伤口发展到坏疽。

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分布于消化器官、心脏、泌尿器官等,能自行调节这些脏器的活动。它们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所以被称为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它们支配的脏器活动就会受影响,使受累脏器功能低下。

比如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心律失常、排尿困难、勃起障碍等都是自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

自主神经病变与末梢神经病变相比,起病时相对隐匿,不易被察觉。

小知识栏 得了糖尿病就会发生勃起障碍?

勃起障碍是自主神经病变带来的一种难言之隐。由于自主神经受损,大脑中的性欲难以发送到性器官,引起勃起困难。当然,引起勃起障碍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心理因素等。

不少人有这样的误解,或者听说过这样的误传,认为得了糖尿病,迟早会发生勃起障碍。这更增加了男性患者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尽管糖尿病导致自主神经病变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勃起困难的发病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而且,就算发生了,经过积极控制血糖,有些患者又可以“雄风再起”。如果自主神经病变严重的话,可以采用万艾可等治疗勃起障碍的药物。

运动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以影响全身各处的神经,运动神经也可能受累。运动神经接受大脑命令,控制相连肌肉的活动。它们充当的角色是大脑的传话员、肌肉的直接指挥官。相比末梢神经和自主神经,运动神经受糖尿病的影响相对较少。

运动神经受损的后果不仅仅是不能灵活控制肌肉活动,久而久之,所支配的肌肉力量会下降,肌肉会萎缩。如果面神经或眼神经受到伤害,还会影响面貌,造成嘴角歪斜和眼睑下垂等畸形。

主要的神经损害和症状

出汗异常:不热的时候,局部皮肤不停冒汗,而热的时候反而不容易出汗。

体位性低血压:从坐位突然站立时,大脑司令部不能很好地调节血压,导致黑蒙、发晕。

胃肠道不适:消化能力下降,反酸、嗳气和食欲不振。

排尿不适:有些患者膀胱中储满了尿液却不能感知尿意,有些患者却排完了尿又觉得有尿意。

勃起障碍:详见上面的小知识栏。

手足麻木和疼痛:患者常有四肢肢端麻木感,并常有指尖冰冷的感觉,有些患者会感到疼痛。

小腿抽筋:部分患者反复发生小腿抽筋,并且常在睡眠中发生,在运动中反倒不常发生。

小知识栏 得了糖尿病神经病变并非人人都会有不舒服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引起多种症状,患者可以感知种种不适。但也有一小部分患者并不会感觉出自己身体的变化。因此,到医院检查时,医生除了听患者讲自己的故事以外,还会做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医生拿着一个小锤子敲打患者的膝盖,引发小腿向前踢的动作。这便是“膝跳反射”。若是用小锤子敲打患者的足跟,便可以看到“跟腱反射”。这两种检查都是用来初步判断有无末梢神经损害的重要检查。

此外,判断有无神经损害,还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触觉、温觉、痛觉、震动觉等形形色色的检查。为了检查自主神经,还有更为专业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膀胱功能等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为您量体裁衣。

面神经麻痹: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发生麻痹,患者不能很好地品尝美味。有些患者可出现口角歪斜等现象。

眼神经麻痹:眼神经支配眼部的运动,患病后会出现复视、眼睑下垂等现象。

催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代谢综合征”

内脏脂肪的堆积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者,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的人需要注意动脉粥样硬化。脂肪细胞可以分泌一种物质,叫“脂联素”,可用来活化胰岛素,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血管壁,使其光洁平整。如果内脏脂肪堆积的话,血液中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量就会增加,使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的量减少。最终的结果是,在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联手进攻下,诱发了动脉粥样硬化。

另一方面,储存于内脏的过剩脂肪会分泌一种叫血管紧张素原的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进一步诱发高血压的发生。高血压又会反过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可不要小瞧动脉粥样硬化的“实力”,它是许多疾病的幕后黑手,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即使症状轻,也不能掉以轻心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它们“狼狈为奸”,更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我们把这几种状态共存的情况称为“代谢综合征”。

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以上4种发病因素中的任意两者联合,引起冠心病的危险性是健康人的6倍。若合并3~4种发病因素,危险性可高达健康人的36倍。从这个惊人的数据可以看出,代谢综合征的危害性绝对不容小觑。

有些人觉得肥胖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于是置之不理,同时还觉得自己的糖尿病尚处于早期,于是等闲视之。殊不知,自己的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在“暗度陈仓”了。劝君莫等闲,小病熬成大病,空悲切。

这些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多是在贪食、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避免可怕的代谢综合征,请您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腹围可以反映内脏脂肪状态

肥肉长在哪里可是大有差别的。根据其部位不同,肥胖分为“皮下脂肪型”和“内脏脂肪型”两种。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是内脏脂肪型肥胖。通过测量腹围可以初步估算内脏脂肪的蓄积程度,测量时注意选择平脐的水平测量。

小知识栏 皮下脂肪型肥胖和内脏脂肪型肥胖

虽然同为“脂肪”,但因为所附着的地方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皮肤内侧真皮下方囤积的“皮下脂肪型”;另一类是囤积在胃、肝脏、肠等内脏周围的“内脏脂肪型”。单纯的皮下脂肪多了,并不一定会引起什么大病。而内脏脂肪型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贪食、运动不足)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帮凶。

要区分皮下脂肪型和内脏脂肪型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即用手捏捏肚子上的皮肤,如果可以轻易感觉到厚度,就是皮下脂肪型肥胖。如果感觉不出什么厚度,但是小肚子比较突出,那就很可能是内脏脂肪型肥胖。

如果您是内脏脂肪型肥胖,那可要注意了,为了远离代谢综合征,请开始下手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通过这样的测量,腹围在85厘米以上的男性和腹围在80厘米以上的女性需要引起注意了!您需要进一步检查空腹血糖值、血脂和血压,判断自己是否已踏入代谢综合征的雷池。

我们也注意到,一部分患者看起来并不胖,但实际上内脏却有很多的脂肪堆积。这时,就需要更专业、准确的方法来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