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4 乡村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中已经造成的严重污染,乡村也不可幸免,工厂的废水严重污染了乡村的河流和土壤,直接威胁到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同时也间接威胁到城市人的食品安全。近30年来,中国全力发展城市,导致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不正确价值的引导下,乡村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是剧烈的建设活动。这些活动瓦解了地域独有的传统文化,丢弃了传统文化景观,造成了现在乡村尴尬的文化呈现。

我们内心期待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画般的树林,青砖小瓦成片的村落,与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的田野,这些和现代化没有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正确处理好乡村和城市的关系,保留传统的气质和文化氛围是乡村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1)尊重乡村生活的时代特征

我国乡村设计的主导者多为政府,某些决策者片面理解“修旧如旧”的含义,将乡村建筑不加区分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结果反而使其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活力,俨然一个“假古董”,以此发展旅游业,殊不知旅游者在其中完全感受不到村民真实的生活,更无法参与其中体验,走马观花之后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村民也没有感觉到生活质量的提高。乡村也是有生命力的,保护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传统村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与今日的生活条件和现代工程技术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在城市中感受了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之后,再回去住在原来的房屋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一次笔者去桂林市永福县崇山村进行设计调研,村里有一组旧建筑保持比较完好,已经被严格保护起来,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无奈村民并不满意,牢骚满腹。经过了多次的村庄修缮改造,村民对于前来的设计师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通过入户调查沟通,一位老人吐露了心声。对于村庄里这一片完整的古建筑,这几年政府保护力度加大,严格限制他们对自家建筑的改造和原地重建,村庄四周都是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也没有土地能异地重建。现在的情况是,老年人守着旧宅,年轻人都搬到镇上或者县里。古建筑虽然占地面积大,但真正能使用的房间只有三四间厢房,老人家的4个子女节假日回来时无法同时住下。而且木建筑的保温、隔音、厨卫等设施都比较差,年轻人吃过饭后都选择开车回到自己的新家里,这让老人感到非常失落。这样的情况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故而当务之急是要区分保护级别,对于重点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聚落、建筑要重点保护,但对风格协调的而没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在保护外观的情况下,内部可进行改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新建的建筑要严格控制外观、色彩和材料,引入现代化设施,推出一批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式住宅(图1-1-25)。

图1-1-25 经过保护改造后的桂林长岗岭村

从历史上看,传统的乡村景观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文化上的概念,分析保护主义者的观点、立场可知,他们单方面地看到对于过去保护的重要性,却会忽视对未来的想象力,也就是说不能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没有发展的保护只会束缚了乡村景观的发展。大卫·马特勒斯(David Matless)在《景观与英国风格》一书中指出,“英国乡村景观实际上是现代化乡村的典型代表”,英国的灵魂在乡村。林语堂有句被人熟知的论述,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家里装着美国的设备,再请一个中国的厨子。英国的乡村即使历经数百年,依然哼唱着古老的歌谣,拥有色彩厚重的庄园和草地上悠闲的羊群,这样的场景从古至今没有发生改变,这反映出现代化和传统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理想乡村”在规划者的眼中是有次序的现代化空间(快速干道、电网、现代建筑物),在生态主义者眼中是有机的、绿色的、与城市区域相抗衡的空间,实际上他们所宣称的“理想乡村”在现实中都不存在。英格兰古老而悠久的乡村—拜伯里(Bibury)保留着千年历史的故居村落,这里有传统排屋阿灵顿路小屋(Arlington Row),被英国政府作为级别最高的古建筑加以保护。这里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来到拜伯里时称其为“英格兰最美丽的村庄”(图1-1-26)。

图1-1-26 保留着传统乡村景观的拜伯里

英国历史悠久,乡村自然景观与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在现代乡村里也有机械化程度发达的农牧业,人们生活富足、静谧,大量的游客来到英国乡村,入住美丽的乡村客栈,享受着乡村美食。英国的乡村之所以能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凝聚着众多人士的努力。一战后机械化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欧洲传统农业模式,建筑师雷蒙德·昂温所提倡的人口稀疏花园式城郊社区生活模式导致英国人口向乡村推进发展,乡村土地面积减少了6万英亩(1英亩=0.004047平方公里)。1926年,《英国的乡村保护》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英国乡村保护和发展具有了明确的目标。英国城镇规划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呼吁成立英国乡村保护运动(CPRE)组织,以应对经济的发展对乡村的自然与传统人文景观的破坏,英国乡村保护运动组织在乡村景观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建构,其成员对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有了认同,创造出了有着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形态,这是一个不断更新和调整的动态过程。我们在做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简单模仿和保留,要经过层层审阅,保留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再次创造,对于已经失去功能性的内容,可以在设计中让部分内容以纪念的形式存在。

立足于乡村发展,不做“假古董”式的乡村设计。王澍在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家乡富阳文村进行了乡村设计。对于这个过去有一个小五金加工厂和以养蚕务农为主的不知名的小山村,王澍从40多幢明清时代、民国年间的浙西古民居取材,沿溪而建,采用当地的杭灰石、夯土黄泥墙、斩假石、抹泥墙的传统建造形式,恪守与自然融合的建造思想,还原浙江乡村建筑原本的景观风貌。最关键的是,对于每一栋建筑都会考虑每一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建筑空间的内院、门、院子、堂屋、厨房、天井、农具间,这些传统的布局元素悉数保留,并按现代生活方式精细营造。顶层阁楼作摊场,可堆放农具、谷物或养蚕,外挑的屋檐不仅仅可以支撑屋顶,设计中还精心安排一根晾衣杆,可晾挂衣服和农作物。14幢低调又有特色的新农居与旧建筑相映成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富阳文村展现了一幅现代的《富春山居图》,回归了原本的质朴与安宁(图1-1-27)。该景观设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不少企业来考察发展旅游业。

图1-1-27 保留浙西乡村景观的文村

(2)尊重和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千年来积累的乡村地域特色是生存在乡土上的人的智慧结晶,反映出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风俗。当你走入乡村,能从建筑风貌,村民的服装服饰、生产方式和语言文化上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差异特征。乡村的景观设计要围绕着乡村生活展开,立足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传承和发展文化景观特色,尊重地方的生活生产方式,保护和利用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乡村景观特色的消失。目前,“千村一面”的问题已经大范围出现,如果不加控制,必将导致乡土文化的彻底消亡。

英国保留着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景,诗画一般的田园风光与亲近自然的恬静生活令人心驰神往(图1-1-28)。英国的乡村历史建筑保护体系是自下而上的,全民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意识。营造乡村景观时,除了严格保护传统乡村建筑外,在建造新建筑时对于建筑的高度、屋顶的坡度、外观的颜色以及构成乡村景观的其他元素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要求,所以新建住宅往往能和传统地域建筑相协调。如建筑以木柱和木横梁作为构架,屋顶仍为木构架,以石板瓦为主,屋顶坡度较陡,有双坡及棚屋形老虎窗,每户大多有壁炉,局部屋顶及墙面有用精美的红砖砌成的烟囱,高高伸出屋顶的烟囱成为标志性的乡村景观元素。外立面以灰、米、棕色基调为主,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立面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白线勾缝,并加以图案装饰,简约而明朗。外墙材料多为红砖石材及涂料等,表现出内敛稳重的风格。外墙上窗户的尺寸一般都比较小,同时以莎草、亚麻和麦秆等为材料的茅草屋遍布英国乡村,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图1-1-28 保留着传统乡村建筑的英国乡村

(3)积极营造乡村社区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ennies)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地理学上将其定义为一定的空间单位,心理学上则定义为共同利害关系形成的关系网络。乡村社区在文献中被定义为乡村交往中具有强烈归属感,遵循一定风俗习惯的社会组织。对比城市社区中联系的脆弱和社会关系的缺少共同方向性,乡村社区具有强烈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我国现阶段乡村社区属于行政层次的概念,跨越地区的建设、资源整合仍然有一定的障碍。

乡村社区规划要把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社区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小组织,通常人们会认为乡村社区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都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但位于德克萨斯州东部蒙哥马利和哈瑞斯郡的伍德兰兹(Woodlands)社区,在当初开发时还是一片荒芜的私人森林,经过30多年的建设,社区建有中小学校、医院、公园、广场、菜市场、购物中心等休闲娱乐场所,自然环境优美,受到居民的一致认可,被美国政府誉为模范社区(图1-1-29)。

图1-1-29 美国伍德兰兹(Woodlands)社区

社区是一个有着集体荣誉感的地方,社区建设是居民共同营造共识的过程,应鼓励公众参与乡村社区营造,比如通过座谈会、规划展示论证等多种方式参与规划的前期研究,还可以监督乡村规划,没有经过公众论证的规划无法得到审批、执行和建设,甚至公众对不合乎规划的建设可以提出申诉。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警惕设计师高高在上,权力过度干预建设活动,失去民意。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社区营造历史悠久。1965年,台湾地区在岛内推行社区发展活动,90年代初,社区发展开始真正走上社区总体营造、构建生活共同体的道路。台湾社区营造的目的是培育“有社区感的聚落”,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层面上,更不是口号式的运动,他们积极发掘社区内部资源,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景观。

无论是权力机构主导还是居民自发营建,乡村社区需要的是长效的管理,为乡民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乡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互动互助以振兴乡村经济,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多年前,台湾宜兰县苏澳镇白米乡曾经垃圾成山、污水横流、烟尘弥漫,这里的经济长期依赖于采矿,导致乡村环境恶化,居民纷纷外迁。1993年,为了找回乡村社区的生机,复兴旧时“白米瓮”的木屐产业,村民自发成立了“白米社区发展协会”,对当地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1998年,木屐合作社推出《白米社区产业文化推展辅导计划》,大力传承和发展特色木屐工艺产业,在此基础上细化了木屐产销制度的规划,延伸开发出木屐舞的培训等,旅游产业得到良性的发展
(图1-1-30)。

图1-1-30 台湾地区白米木屐合作社

台湾地区的乡村特色社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趋向多元化,负责社区营造的社区发展协会担负起核心的资源整合作用,通过产业的激活,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吸引年轻人回流。比较有特点的有:以社区照顾、关怀为特点的彰化县田尾乡,依托环境优势建造乡村生态园的嘉义县山美社区,以传统节日“王公过火”为特色形成的宜兰县二结社区,南方澳渔港社区的“鲭鱼祭”(图1-1-31),台南特色戏剧车鼓阵打造的云林县太湖社区,等等。

图1-1-31 台湾地区南方澳渔港社区“鲭鱼祭”

台湾地区的乡村社区营造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缘相近、习俗相同,都具有华人文化圈独特的遗传基因,文化背景、伦理观念、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在乡村社区营造上,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充分发挥社区的自主服务能力,依托着地域特色为产业经济发展寻找准确的发展定位,提升社区服务的效能,挖掘社区特色文化,增强社区发展的持久动力。

(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目前谈保护不仅仅是单一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与经济方面的问题。1962年美国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书中用生动的现实案例描述了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鸟类、鱼类和益虫大量死亡,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悲剧。蕾切尔·卡逊只身面对利益集团强大压力,向强权者提出了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后逐渐拉开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大幕,随后英国修订了《清洁空气法》,德国的老工业区鲁尔区也开始产业转型,1969年美国出台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了《人类环境宣言》。

在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美国学者曼德(Mander)提出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恢复乡村景观环境,保留乡村景观的多样性。他和梅丽特(Merit)在研究中共同指出:“要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农业只能在农业生产区的核心地带发展。由于传统低强度农业对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潜力,耕作边缘区应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乡村农田生态保护方面,G.R.de Snoo在走访农户的基础上,结合成本和收益分析,提出把不喷洒农药的作物与必须喷洒农药的作物间隔种植。考虑到农户收益,作物种植宽度由农户自由调节,由此可以很好地保持田间生物的多样性。他更加强调农户利益和乡村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乡村自然生态环保的重点在于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乡村自然生态的保护还表现在景观视觉营造方面,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和整理农田的序列、肌理,优化农田设计,加强环境保护,营造自然生态美,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乡村农业景观力求真实和实效(图1-1-32),不用为迎合观赏者刻意创造。一些乡村农田景观在色彩设计上,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农作物呈现不同颜色,这些固然能吸引人,但不符合生态性的原则,也失去了景观的原生性。

图1-1-32 每年三月婺源油菜花如期绽放

在景观种植上,选择具有地方特征的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突出地域乡村景观特色。长期以来,不少设计师和建设主导者盲目拷贝城市景观、膜拜西方景观环境,不顾地方文化和生态原则,花高价引进一些名贵树木、花草种植乡间,这些植物多数由于气候和水土不服而纷纷死亡。一些乡村政府投入资金,将乡村建设得像城市公园一样,由于乡村没有专业的维护人员,事先没有考虑到高昂的维护成本,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到处是杂草丛生。尤其是模仿城市种植大量灌木,既不能遮阴,有的地方反而影响人的活动,不久就被破坏,令人惋惜(图1-1-33)。

图1-1-33 荒废的乡村灌木景观

道路植物对动植物生态链的影响很大。人类的道路在很多地方切断了自然的生态链条,虽然在道路设计中会考虑留涵洞给动物通过,但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成为捕猎动物的地方,给一些动物带来了生命安全隐患。在一些乡村地区的高速公路或国道上,公路两边的绿化带应种植一些高耸的树木,当有飞鸟横跨飞行到公路区域时,高耸的树木能提前让鸟类提高飞行高度,而不至于滑翔过此处,被来往高速行驶的车辆撞上,但相反的情况在乡村地区经常出现。

当前乡村景观生态保护研究主要围绕着乡村生态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展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其中。目前我国乡村面临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的现实要求,而世界各国在现代农业发展完善之后开始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口号,以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给我国的乡村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在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上,研究者普遍认为,控制城市蔓延、保护农用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是保护农业生态的核心所在,而只有积极发展乡村社区,真正得到居民的参与和支持,所有的政策与法规才能得以落实。

(5)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经济近些年来成为拉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英国的乡村建设非常注重对地方性文化的保护,如建筑、艺术和当地风俗等,挖掘乡村文化景观的新功能,坚持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理念,利用悠久的自然人文生态文化优势,形成生态经济理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将乡村塑造为城市的后花园,使农业和旅游业同步发展,并从视觉上将农田改造为景观农田,将农产品二次加工设计成文创纪念品,以生态项目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其收入。同时,乡村旅游产业注意生态保护和保持自然的原真性,规划建设若干生态保护区,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研究者W.Vos和H.Meekes认为,“实现欧洲乡村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意识到:富有的、稳定的社会需要的乡村景观应该具有多功能性;只有当地居民从文化景观的保护中获得利益时,农民才会进行景观保护;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在管理上的支持十分关键;政府对管理权和立法权下放,让地方自己解决问题”
(图1-1-34)。

图1-1-34 三江侗族团结舞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它较好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留在了乡村,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国内的乡村旅游现状看,结合农业生产和生活特色的观光消费是城市观光者首选的形式。大量的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畜牧园、茶园、花海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尤其是周末经济,短线乡村游火爆,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发展乡村经济,带来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大量涌入的城市观光客不仅观光体验,还会购买新鲜、特色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制品,借助经济村民会自发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多集中在自然与经济的范畴,各地出现的一些乡村农庄、传统村落旅游形态还属于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某些重利的行为导致对乡村景观的破坏,这些方面应该多向发展完善的地区和国家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