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旅行:让孩子更独立:旅途中的育儿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我们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独立。其实,旅行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方法,或长或短的旅途中都满是锻炼孩子的机会,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抓住机会好好引导。

小锟3岁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到安徽的黄山。当时,大家都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爬上黄山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一个3岁的孩子还不算太重,但一路抱着爬黄山,也是不现实的。

小锟的体力,我们心里是清楚的,也是基于这样的了解,我们才敢带他去爬黄山的。爬山过程中我们一直是边玩边走,小锟喊累的时候,我们就停下来休息,直到小锟觉得可以走了再继续爬。如果他要求抱抱,就继续休息。我们当时觉得,哪怕这一次不能到达山顶也没有关系,只要小锟能够独立爬山就是成功的。就这样,我们一路走走停停,也不知道中间到底休息了多少次,最终,我们到达了山顶。

事实上,不仅是在旅行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能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真的是想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因此,常常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爱孩子不是溺爱,满足不是没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孩子提出来的所有需求,我们都要一一满足。很多事情,要学会放手。不要觉得孩子小,其实他可以做很多事情,当你学会放手的时候,也就是孩子独立的开始。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个丛林挑战的项目。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小锟应该是最小的挑战者,当时的小锟只有两岁多。参加这个项目之前,我以为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相互配合完成的,到了现场才发现,原来这些项目都要每个人独立完成。第一道关就是一个在两棵大树之间的滑行,小锟需要一个人通过。穿戴装备的时候,小锟害怕地哭了。看着他害怕,我就先去安慰他。其实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是会拒绝让孩子参加的,一方面觉得这个项目太过危险,另一方面也会觉得为什么要这么小的孩子去参加这样的一个项目,等孩子再大一点去参加不可以吗?对项目的担心加上孩子的害怕,很快就会放弃。

看到小锟的眼泪,说不心疼那是骗人的。但是我想让小锟去挑战自己,去试试看,是不是真的不可以。中途放弃并不可怕,可拍的是从来没有开始过。有谁可以保证我们的一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成功的呢?唯有去开始,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锟,在妈妈心里,你是最棒的。你先滑过去,妈妈紧跟着你滑过去。好吗?”我试着对小锟说。

“妈妈,一起。”

“不行的,宝宝,这是一个需要自己去完成的游戏,妈妈相信你可以的。”我不知道自己重复了多少句这样的话,真的记不清了。直到小锟做好心理准备,配合教练去完成设备的穿戴,准备开始滑行。穿戴齐全的小锟回头看我,我对他打了一个加油的手势,对他喊加油,小锟开始了自己的挑战。当看着他成功滑到对面的一棵大树上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或许那是一种骄傲吧,也或许,是我对孩子的一点愧疚,似乎不应该让他在这么小的年纪去做这样的挑战。但是人生的挑战又何止如此呢?他必须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具备应对未知的能力。

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怀抱,独自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与其留给孩子大量的物质财富,不如教会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财富。不过,独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地引导,慢慢放手,切记不要效仿,不要攀比。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按一个节奏来。


有一次,我参加洛阳白云山的一个旅行活动,临近出行的前一天,小锟要求一起同去。我考虑了一下,就带着小锟一起去了。到了白云山以后我才知道,这次行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太适合年纪小的孩子参与。行程的第二天我们要去攀登白云山,拍摄日出,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徒步攀登。同时为了拍摄日出,需要在凌晨两点开始攀登。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凌晨两点起床已经很困难,虽然小锟跟着我旅行多年,凌晨起床对他来说不算特别困难,但是攀登高山这件事,还是非常困难的。正值秋季,凌晨有些冷,一个成人攀登上去都需要3个多小时,何况是一个4岁的孩子。


思虑再三,我决定让小锟放弃这个行程。虽然这个决定没问题,但问题是我那次独自带着小锟,这意味着在我凌晨两点离开房间后,整个房间只剩下小锟一个人,而我要在早上八点钟才能返回酒店。一个4岁的孩子,住在陌生的酒店里,一个人到天亮,相信很多妈妈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但活动不能就此作罢,我必须要前往。事实上,我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多年的旅行经历让我非常清楚小锟的能力,我认为他是可以一个人在房间的。


晚上睡觉前,我开始跟小锟沟通这件事:

“小锟,妈妈明天凌晨两点要去爬山拍摄日出,你需要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你觉得可以吗?”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

“大概早上八点钟,妈妈就可以回来了。”

“妈妈,你去吧,我可以。”

小锟的语气很坚定,但是我仍然不放心,虽然我知道小锟的能力,但他毕竟只是一个4岁的孩子。于是我追问:

“真的可以吗?”

“可以。”

“好吧,妈妈告诉你,你早上醒来的时候,按电话上的这个键,酒店前台会有人接听,你告诉阿姨,你需要帮助。让阿姨帮你穿衣服,然后带你去吃早餐。”


小锟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回应我。我把电话上可以一键拨通前台的按钮告诉小锟,并且告诉他,早上醒来的时候不要哭,也不要怕,我在八点钟就会回来找他。

就这样,我叮嘱好小锟以后,再去酒店前台,告诉前台的工作人员,小锟一个人在某个房间,在早上七点左右的时候,需要前台的工作人员帮忙,帮助孩子穿衣服或者一些其他的事情。酒店的工作人员非常好,在整个过程中,她都会帮我去看看小锟,这让我放心不少。不过她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全程照顾小锟。她们可以这样帮我去照顾小锟,我已经非常感谢了。不过即使如此,我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也不会这样做。当我把这件事分享出来的时候,不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认为这样的做法简直是疯狂的。如果孩子半夜起床要找妈妈,或者发生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那可怎么办呢?


事实上,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我的判断也是来自对小锟的了解,以及我们多年旅行的经验和阅历,我知道小锟有这个能力可以面对。在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适合每一个4岁的孩子。我们决定让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孩子自身的情况。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而且很依赖爸爸妈妈,这样做就不合适。有朋友跟我说过这样的情况,她早上带着孩子一起出门买早餐,在卖早餐的地方停下车,车与早餐点的距离只有几米。她在车里的时候,已经跟孩子沟通好,买个早餐就回来,但是朋友刚刚下车,就听到车里传来孩子的哭声。


面对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也是没有办法。事实上,这里反映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以及缺乏安全感。其实,在白云山这件事之前,小锟已经可以一个人在家里,我和锟爸短暂外出,他都没有问题。如果这期间需要帮助,他会主动打锟爸的电话或者我的电话。我也曾问过小锟,为什么他可以一个人在家,为什么不会害怕,更不会哭。小锟看着我,很认真地说:“因为我知道你还会回来啊。”他的这句话让我很惊讶,同时也觉得很欣慰。这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他知道爸爸妈妈会在约定的时间回家,不会抛弃他。小锟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读自己喜欢的书,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情。


在强调独立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那就是安全。当小锟一个人在酒店,或者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而安全意识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相信很多父母都给孩子讲过小红帽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帮助我们给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我们也用了很多的方法来引导小锟树立安全意识,有趣的是,很多方法都是小锟自己提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去楼下小区超市买东西,即使时间很短,距离不远,小锟还是会叮嘱我:“妈妈,你回来的时候,要说‘儿子,我回来了’,那样我就知道是你,就会开门的。”听到孩子这么说,我很开心,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摩斯密码,这是他和我之间的妈妈密码。


想必很多爸爸妈妈都用过这个方法,而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提出来以前,小锟已经能够主动提出来这么做。安全意识的前提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我相信孩子可以应对,而孩子也相信我可以按时回家。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能反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有的爸爸妈妈经常承诺孩子一些事,最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不能履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爸爸妈妈们可能会说,我已经跟孩子道过歉了,孩子也已经表示过原谅了。但是,说对不起的次数多了,原谅的成本也就变得高了。失望的次数多了,孩子可能会对父母逐渐失去信心,重新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周老师心理课堂

春春老师对待小锟的态度可谓有取、有舍、有勇气,令人敬佩。其实这一切源于春春老师对小锟的了解与信任,而在小锟应对困难的反应与处事方式上也能感受到妈妈的态度对小锟的影响。

小锟与妈妈之间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安全依恋,著名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早在1969年就指出“亲子依恋是个体与父母之间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亲密而持久,为个体提供情绪支持、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会把依恋对象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自如地探险。小锟的行为就是如此,他可以在妈妈面前表现害怕,但依然能够在妈妈的鼓励下勇敢挑战;能够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年龄(4岁)独自一人留在宾馆。这些都出于他对妈妈深深地信任,也出于他与春春老师间建立了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些为小锟提供了生命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为他后续的社会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小锟展现出的自主性也是让人为之赞叹的,2~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时期,这时候的他们想要独立、强调自我,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也会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时候家长们的“放手”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孩子足够的掌控和决定,能够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我,从而建立自己的品质、专注与意志。

当然,这里的放手不是指什么都不管,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界限范围内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就像春春老师说的,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于规则、安全的理解与接受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家长们可以按照自己家庭的规则帮助孩子在一定的界限范围内自主探索。

许多时候,我们给孩子限制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做到,其实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力量,当你给他信任、保他安全,他便会发展出让你意想不到的自主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