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关键的角色——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美术启蒙的重要场所。在孩子到达接受专业美术训练的适宜年龄段之前,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恰当的陪伴和科学的引导,给予孩子最优质的美术启蒙。
为什么说父母是“最佳人选”
我带孩子亲历过这样一些绘画课堂,这些课堂多以老师教授为主导,为孩子们讲解和示范,甚至规定好了孩子应该怎样去画。孩子在这种教育下画出的儿童画,多是显得敷衍和粗糙的“作业”,很少有真实诚恳的、充满童真感动的“好作品”。让儿童过早地接受“成人式”的美术教育,只注重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孩子多数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法创造出佳作的。
我也是孩子的家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得不反思:儿童的美术启蒙,难道由家长直接把孩子交给美术培训机构就大功告成了?
孩子的美术启蒙教育,家长需要亲力亲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一般条件。承担起孩子美术启蒙这项光荣使命,最有能力去做到,也最应负起责任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讲到应由谁来承担爱弥儿的教师的责任时,这么说道,“那么 ‘谁来教育我的孩子呢?’ 我告诉你,‘只有你自己。’”他还说,“我相信,一个充分认识到一个好教师的整个价值的父亲,将毅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而是自己承担起这种养育责任。”同样的,做父母的应该主动承担起孩子美术启蒙的重要责任,将孩子美术启蒙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家长又说,“我一点都不懂画画,难道可以胜任这个重要的角色?”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家长对于自身能力的怀疑,多数源于觉得自己“不专业”。不会画画就不能给孩子做绘画启蒙教育吗?要知道,夺得冠军的顶级运动员,他的教练可并不一定是冠军。绘画启蒙阶段,重中之重是培养孩子的感受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儿童画更多的作用在于,它是孩子感知世界,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早期绘画过程中,不需要学习任何专业的绘画技巧。一些市面上的美术培训班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过于注重绘画技法的教授,忽略了让孩子自由表达这一绘画的初衷。作为父母,如果能有足够的耐心可以理解孩子,以实际行动和言语支持孩子,以清醒睿智的头脑保护他们热情的小火苗,那么由家长对孩子进行绘画启蒙,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家”是最好的场所
家,是一个能给孩子安全感又让他放松的地方,孩子在这里更容易尽情地表达。在家里画画,孩子可以自由地画自己喜欢的主题,而不是由绘画班里的老师来决定;在家里画画,可以将一个事物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必讨好他人(老师);在家里画画,不必担心由于弄脏桌面、弄翻颜料而受到责怪(这个时候请务必不要责怪孩子);在家里画画,可以尽情地使用颜料不必担心限量供应;在家里画画,无论画得多么“不像”,却都能得到家人的欣赏。家长懂不懂美术、会不会画画,与能不能正确地指导孩子画画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家长只需要为孩子准备好绘画的工具和大幅的纸张,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作画环境,在他们讲解自己的作品时耐心地倾听,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绘画启蒙。
家庭美术启蒙与学校的美术启蒙最大的区别就是,家庭氛围下的美术启蒙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无论是在家里画画,还是外出写生、出门游玩,或者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又哪怕是家里的一件艺术品,都会对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配合一些辅助措施:音乐、影像资料、讲故事等,通过调动孩子全方位的感官,帮助孩子积累对事物的感受体验。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家长,调动孩子的全部能量去感受生活,汲取营养,在画画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拓展和升华他们的内心世界。
儿童美术启蒙的过程中,家长的高质量参与往往能让孩子终生受益。本书中所有的理论和实例,都是围绕家长怎样亲自践行孩子的美术启蒙这个话题展开。我希望能将一些宏观的“美育”理论落到实地(主要是儿童美术方面)。其中包括一些最新的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研究的科学观点,美院教授口口相传的教育理念,以及作为美术教师对儿童的观察,还有个人育儿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教训和一些屡试不爽的经验,我把这些集结成一本实用的儿童美术启蒙指导手册,方便家长掌握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你们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会变得越来越深。
我与“绘画启蒙”
我四五岁时,父母就送我去少年宫画画(这种做法现在来看并不科学,但回想起来,我仍能感受到父母对于我美术素养的重视),之后学业和工作上几经辗转,还是放不下对绘画的这份喜爱,于是,渐渐地坚定了要把儿时的爱好重新继续做下去的决心。直到现在,我每日思来想去的、钻研深耕的还是与画画有关的那些事儿。这一趟逐梦的旅途,我经历了从一个小小的“画画爱好者”,到“美术从业者”,再到一名“美术教师”的整个过程。我深深地理解那些正在画画的孩子,并且能够猜得到,此时此刻他们的小脑袋里面正在想些什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自由探索、热情表达,感受到他们作为生命个体在艺术方面的巨大潜能。我深切地希望每一个画画的孩子都能够被读懂、被理解、被尊重。
如今,我已从一个“画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画画的孩子的家长”和“画画的孩子的老师”,由于“美术教师”及“母亲”的双重身份,从孩子出生之后,我就开始对他进行美术启蒙并践行一些科学的美育理念。我常常看似不经意却是密切地观察着他对于绘画的每一步探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总能发现惊喜;我小心呵护着他天生的创造力,阻止来自于外界的一切违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错误教学方法,以避免对他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我将他每一次的创作奉为至宝,理解他的想法,看懂他的作品,并且毫不吝啬地赞美他、鼓励他;我也会用心设计一些环节,在孩子缺乏耐心、心生厌倦的时候挺身而出,对他进行恰当的提醒和引导。
现在看来,这种教育的效果是令人欣慰的:他拿起画笔的时候看起来快乐而自信,他绘画的笔触大多流畅而肯定,他也会告诉我“妈妈,我越来越喜欢画画了”。他未受到到任何“不良”画班的干扰,也较少受到可能来自于学校及他人的不恰当指导,保有着一种儿童的“本真”。他不是天赋异禀的画画界“小神童”,却是一个每个阶段绘画能力的发展都遵循着规律的普通孩子,他顺应着天然的演变并在自由地探索中,顺利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是的,我与孩子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慌不忙的状态中,一起细细品尝着他每一个阶段的“果实”。
书中举例说明引用的儿童画,大多选取了他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具有该阶段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我比对并研究了众多有关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科学论著中所展示的每个绘画发展阶段的儿童例画之后,又考虑到当今社会儿童的生活状态(一些科学论著以及其他一些儿童美育的奠基之作,由于年头久远,所以选取的当时的儿童范画难免具有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局限性),反复斟酌并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说明性的画作。
最后,用我少年时的画作《泊》与《窗》来结束这一章的分享。之所以现在还留存着这么清晰的旧作,源于我有一双乐于从小培养我画画的父母。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父亲拿着我的几张即将投稿参赛的作品,跑到很远的服务社去复印了好几份,原因就是担心万一原作遗失就再也没有这个记忆了。后来,原作真的没有被寄回,可是多亏了这个复印件,得以把我童年的印记清晰地保留下来。而现在的我,刚好也像那时的他们一样,对待孩子的画作小心翼翼、视为珍宝,每一幅画都认真小心地当作宝贝留好,生怕弄丢了就会被遗忘了。
《泊》
《窗》
《窗》这幅画让我在14岁那年获得了“全国杰出小画家”的称号,我小小的自信在那个时候慢慢地生根,少年的时光充实而快乐。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候我画画经常是从太阳当头画到太阳落山,奶奶看我画得太认真,就从身后静静地帮我把台灯打开,提醒我可以休息一会儿再画。这两幅画,都是这样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得以完成的。画画能磨炼耐性,无论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都会让你最终变得有耐心。我一直认定,是小时候画画的经历,给了我做事专注的品格。每当我有一件新的画作完成,都会迫不及待地展示给每一位家庭成员,画画让我获得了最初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虽然,那么小送去少年宫学画并不是最科学的培养方法,但我知道,这里面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和父母自身的局限性,如果他们当时处在当下的互联网知识爆炸的时代,有那么多渠道可以去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他们也许同样会去进行这本书的实践吧!我人生最早的自信始于绘画,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是美术启蒙的受益者。画画是我现在以及未来要深耕的事业,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套用一句话,就是:画画是我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方式,而不是目标。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画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幸福和快乐。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就是“好的童年,能治愈人的一生,不好的童年,人用一生去治愈”。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有画笔陪伴的幸福、快乐、难忘的童年,进而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
儿童的美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像一朵小花儿,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慢慢成长。孩子的人生之初,请为他们埋下一颗“美”的种子,在引导孩子的同时,让我们放平心态,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