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内篇]


卷一

六家第一[1]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2]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3]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按:此篇序也。史体尽此六家,六家各有原委。其举数也,欲溢为七而无欠,欲减为五则不全,是《史通》总挈之纲领也。其辨体也,援驳俪纯而派同,移甲置乙则族乱,是六家类从之畛涂也。注家认“家”字不清,要领全没,今为显说之。一,[4]记言家也;二,[5]记事家也;三,[6]编年家也;四,[7]国别家也;五,[8]通古纪传家也;六,[9]断代纪传家也。会此分配,以观六章,观全书如视掌文矣。

[1] 合起结共八章。

[2] 谓《古今正史》篇。此二字一作“史”。

[3] 释:二句首提“史”字,揭出全书眼目。

[4] 《尚书》。

[5] 《春秋》。

[6] 《左传》。

[7] 《国语》。

[8] 《史记》。

[9] 《汉书》。

《尚书》家者,[1]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2]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3]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4][5]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6]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7]《洪范》总述灾祥,[8]《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9]

又有《周书》者,[10]与《尚书》相类,[11]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12]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13]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14]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15]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16]乎汉、魏,无能继者。[17]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18]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19]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20]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21]故事,虽有[22]脱略,[23]而观者不以为非。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24]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25]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26]《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27]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28]

按:朱子尝言,古史之体可见者,《书》、《春秋》而已。《史通》首此二家,皆谈史不谈经。注家执经言经,繁引义疏,都无交涉。其首《尚书》家者,刘氏特以记言之体当之云尔。家不类,族不备,人非其伦,书是其体,则以其族归之。不特七十一篇之《周书》为其绪余,若衍若劭等书,皆是记言之族,故亦以类相从。郭本纷纷讥刘氏以狗尾续貂,正缘不识“家”字所由,胥动浮言也。

上古文字何例可说。专以《尚书》属言,其说始自郑、荀,讵云笃论。刘氏不此之辨,而疑《书》例之不纯,固哉言也。[29]

《尚书》固是史家开体,然不编年,不纪传,原非史体正宗,故后世难为其继,亦不必有继。刘氏讥衍、劭为守株画虎,洵通识也。

[1] 释:是为记言家。

[2] 释:上原《书》之所起,下表孔子所定。

[3] 古“象”字,一作“以”。

[4] 释:三引古语,皆释“尚”字名义。惟此王肃所云,乃与记言意合,是为本处“家”字所宗。

[5] 一作“唯”。

[6] 释:数语勒清记言。

[7] 或作“里”。

[8] 董、刘五行之说。

[9] 释:数语以《书》有兼及记事之文,摘出言之。要之,自“孔于观书”至此,总以记言为立说之主也。

[10] 谓世所传汲冢《周书》。

[11] 释:亦是记言类也。

[12] 或作“二”,非。

[13] 一误作“其”。

[14] 《周礼》。

[15] 释:自“又有《周书》”至末所缀三书,皆属记言之体,正为“家”字博其类也。〇此节述删余之《周书》,虽其中不无真伪相乱,要是本家绪余,故引而附之。

[16] 一作“迨”。

[17] 释:数语转递。

[18] 衍。

[19] 卷与《隋志》不合。释:《书》体久废之后,至晋而有孔衍诸书,是后来记言者一家。

[20] 释:至隋而又有王劭《隋书》,亦是后来记言者一家。〇上二家亦以类附,此下则就二家衡论。

[21] 疑当作“止”。

[22] 旧无“有”字。

[23] 四句言有事无言者不收。

[24] 孔衍字。

[25] 释:此节论孔衍书也。上世事简,故言亦简;后世文烦,徒以剪弃事实,上拟记言,岂足成书。

[26] 王劭字。

[27] 谓体不类史。

[28] 释:此节论王劭书也。既无纪传,又不编年,徒然掇拾琐言,岂得成史。〇二节之意,总谓记言一家,止可行于三古,后世不必仿为也。

[29] 刘说盖本《尧典》孔《疏》。

尚书百篇 《汉·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按:《志》语本孔安国《尚书序》。百篇盖古《尚书》原数也。

孔安国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而下,历伯鱼、子思、子上、子家、子京、子高、子慎及鲋,凡八世。鲋弟子襄生忠,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汉·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孔安国悉得其书,献之。《尚书》孔《序》: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璇玑钤 《后汉·方术传》:樊英善《河》、《洛》、《七纬》。章怀《注》:《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氾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苞》、《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王肃 《魏志·王朗传》:朗子肃,字子雍,中领军、散骑常侍。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按:郭本引南齐奔魏之王肃,误。又按: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乐书》引《乐记》,《通典》引《大传》,并存王肃《注》,而《集说》以为元魏人,误也。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经学名。然则误已在宋时矣。而王谓“不以经学名”,亦非。恭懿长于《三礼》,《北史》与刘石经同传,常相辩论往来也。

为例不纯 《汉·艺文志》: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荀悦《申鉴》其说同。郑氏《六艺论》: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是以《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按:王者因事而有言,有言必有事,理势本自相连,珥笔如何分记!况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各抵牾。此等皆出自汉儒,难可偏据。魏、晋以来,粘配相沿,杜预以《汉志》为误,《史通》则又以《汉志》为例,遂有“为例不纯”之议,并非。

又有周书 《汉·艺文志》:《周书》七十一篇。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困学纪闻》:《隋》、《唐志》系之汲冢,然汲冢得竹书在晋咸宁五年,而太史公、郑康成、许叔重、马融皆引其文,皆在汉世。杜元凯解《左传》时,书亦未出也,亦以《周书》为据。《束晳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亦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今按:《史通》亦多引其书,皆不冠以汲冢,《隋》、《唐志》之误信矣。

职方时训 《逸周书·序》: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蛮,攸遵王政,作《职方》。辩十二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按:浚仪王氏《纪闻》引此序,“十二气”作“二十四气”。

孔衍魏汉尚书 《晋·儒林传》:孔衍字舒元,孔子二十二世孙。中兴初,补中书郎,出为广陵郡。凡所撰述,百余万言。《唐·艺文志》:孔衍《汉尚书》十卷、《后汉尚书》六卷、《后魏尚书》十四卷。按:后魏“后”字衍文。

王劭隋书 《隋书》:王劭字君懋。授著作郎,迁秘书少监,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守株 《韩非·五蠹》:宋人耕田,田中有株,兔走触株而死。因释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为宋国笑。《摸拟》篇用其语稍详。

家语 王肃《注》,《后序》:《孔子家语》者,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晁氏《读书志》:凡四十四篇,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王肃得此于孔猛家。朱子《与吕伯恭书》:《程氏遗书》若只暗地删却,久后易惑人。记《论语》者只为如此,留下《家语》,至今作病痛也。

临川世说 《宋书·宗室传》:临川王道规无子,以长沙景王子义庆为嗣。高氏《讳略》: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话,为《世说新语》。《读书志》:刘知幾颇言此书非实录,予亦云。

《春秋》家者,[1]其先出于三代。[2]案《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3]孔子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4]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籍[5]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6]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7]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8]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9]《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10]

按:此《春秋》举经不举传,章意以记事为主,与《尚书》对举,而此为确配,非《尚书》强配记言比也。于编年意则带及之,至下章《左传》家尽之。其标义也,以孔子为宗法;其征名也,以前所稽者为原始,以后所附者为虚称;其苗裔也,以迁《史》所开诸帝纪为具体。合而观之,“家”字之原委离合备焉。

《本纪》取法《春秋》,一语破的。《纪》所加详者,惟在开创之世及凡诏令之文耳。后来朱子作《纲目》之纲,固是仰学《春秋》,亦大率取裁《本纪》。

[1] 释:此一家是言记事家也,止以经文为界,勿重拈编年意,致与《左传》家混。

[2] 释:原记事家古名所自。

[3] 释:此下历引《春秋》古名见于诸书者以实之。

[4] 释:此上叠引众说,总以证明古者历国史记皆号春秋,为推本命名之由,而其用则皆以记事为义也。

[5] “藉”通。

[6] 一作“隐”。

[7] 释:此节正表孔子所修之《春秋》,寓书法于记事中,孤行千载,而他所谓春秋者皆废。

[8] 释:此节带及编年,言记事必系之年月。若晏、虞、吕、陆辈所著,事无编系,何得假名!然编年意本章不重,特缘此以斥诸家耳。

[9] 一作“昔”。

[10] 释:末节指出后史之帝纪,为近《春秋经》体,是则本家正派,特书法未尽善耳。

春秋家者尽在鲁矣 此段证据,与杜氏《左传序》首孔《疏》参错相同。

汲冢琐语 《隋书·经籍志》:《古文琐语》四卷,汲冢书。

羊舌肸 《外传·晋语》:悼公问德义,司马侯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公曰:“孰能?”曰:“羊舌肸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

竹书纪年 杜氏《左传后序》:余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纪年》最为分了,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事,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湣王之二十五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按:汲冢书有目,详后《申左》篇。

百国春秋 北平黄氏《补注》:《公羊传·疏》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则墨子言百国春秋,当即是书也。

周礼旧法 杜《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微婉志晦 杜《序》: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

系日系月 语见杜氏《序》。

包夏兼冬 杜《序》:史之所记,必表年以始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疏》: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鲁颂笺》云:春秋,犹言四时是也。

晏虞吕陆亦谓春秋 《史记·管晏列传赞》:吾读《晏子春秋》,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孔丛·执节》篇:《春秋》,经名。晏子书亦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名也。《史记》:虞卿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卒去赵。不得意,乃著书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曰《虞氏春秋》。《汉·艺文志》:《虞氏春秋》十五篇。高诱《吕览序》:吕不韦者,阴翟富贾,为秦相国。集儒书,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名《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汉·班彪传》: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史记集解序索隐》:贾撰记项氏与汉高初起及惠、文间事。

《左传》家者,[1]其先出于左丘明。[2]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3]《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4]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平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5]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6]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7]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8]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9]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10]入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11]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12]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13]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14]《左传》著《汉纪》三十篇。[15]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贾、[16]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17]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18]

按:《春秋》经以提纲,传以述事,事必系年,编年之法,由是兴焉。然编年之义,《史通》不以系经而系传者,事待传而显也。传有三家,《史通》唯取《左氏》,不及《公》、《穀》者,《公》、《穀》主释义,《左》主载事,《公》、《穀》非史法,《左》具史法也。故《左传》一家,为编年家法之祖也。自左而后,乐资、荀悦以及张、孙、干、徐、裴、吴、何、王,诸所述撰,皆其流也。章内错举《国策》、迁、固,殆为乐《传》、荀《纪》起本。犹宋涑水氏采《十七史》以为《通鉴》,所本者纪传家,而所成者乃编年体也。此处观书略绰,定知辨类糊涂。

又唐之先,有王氏《元经》,薛收《传》正拟是家,《史通》曾不及之。因思隋、唐二史,皆不立王通传,至司马君实为之补传,谓其事其书出其家人,参差不实。然则书虽存,究在依托然否间,况其家所以推之者,越分无礼。有白牛溪序曰:“山似尼丘,泉似泗涘。”更为之作《文中子世家》以配迁《史》,是其淫名僭号,罪甚扬雄,法亦在所必斥也。

[1] 释:是为编年正家。

[2] 释:传为左撰,亦曰其先,志家之所始也。

[3] 旧作“授”,非。

[4] 旧亦作“授”。

[5] 释:首节空疏“传”字,只作注传意解。

[6] 释:此节贴合左氏,递到传述古事之传,尚未说到编年。

[7] 史而以经名者,至《左传》后遂绝。

[8] 释:二书皆非编年,何忽引入?以其所载接《左》连秦,为下文乐《传》张本耳。

[9] 一脱“书”字。

[10] 同“赧”。

[11] 释:乐资采《国策》、迁《史》为书,上接《春秋》,下迨汉初,亦名为传。〇已上不言编年而编年自见也。

[12] 古“互”字。

[13] 释:接入汉史,其初有纪传,无编年,此数语挑下。

[14] 一有“附”字。

[15] 释:此就荀《纪》之依《左》体,指出“编年”二字,为全章点眼。

[16] 当是“广”字。

[17] 当有“其”字。

[18] 释:的准者,编年也。凡异名而同体者,悉罗列之,于“家”字乃无欠阙。

受经作传 杜氏《集解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乐资 《晋书》无传。《隋·经籍志》:《春秋后传》三十一卷,晋著作郎乐资撰。按:资,晋时人,在荀悦后。而章内先举乐资者,资书接《左》迄秦,事在《汉纪》前,不以人次也。又:接《左》之年之周贞王,《史记》作定王,《左·疏》杂引存疑。

荀悦 《后汉·荀淑传》:淑孙悦,字仲豫。献帝时,官秘书监。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卷,辞约事详。其《序》曰:“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正史》篇又有注。

张璠 国史无传。《隋·经籍志》:《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袁宏《后汉纪·自序》:暇日掇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多不次叙。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

孙盛 《隋·经籍志》:《魏氏春秋》三十卷,《晋阳秋》三十卷,并孙盛撰。盛字安国,又见《论赞》、《直书》二篇。

干宝 《晋书》:宝字令升,祖统,吴奋武将军。宝以才器,召为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自宣迄愍,凡二十卷。直而能婉。郭《评》:杨诚斋尝与同舍谈于宝,一吏曰,“干”字非“于”,验书果然。按:语见《鹤林玉露》,谓韵书“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也。诚斋喜曰:此吾一字之师。

徐贾 其人其书俱无考。按:《隋》、《唐》二志于干宝《晋纪》之后,裴子野《宋略》之前,有徐广《晋纪》四十五卷,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然则“贾”字即“广”字之讹也。《宋书》本传:徐广字野民,员外散骑,领著作。

裴子野 《梁书》:子野字几原。曾祖松之续修何承天《宋史》未成,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叙事评论多善。

吴均 《梁书》:吴均字叔庠。文体清拔,好事者或之,谓为“吴均体”。除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外篇·正史》篇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行。

何之元 《陈书》:之元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王劭 见《尚书》家,但彼所引为《隋书》,是记言体;此所引则《北齐志》,乃编年体。章末所云,或谓之志,正指此也。旧注悉取其所著书混列一处,便使家数不清。《唐·艺文》编年类:王劭《北齐志》十七卷。《外篇·正史》篇:王劭凭起居注,广以异闻,造编年书,号曰《齐志》云云,分体甚明。

《国语》家者,[1]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2]《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3]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4]故即简[5]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6]策谋,因谓之《战国策》。[7]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8]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卫、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时国语》,[9]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聚,岂多嗤乎![10]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11]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12]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13]

按:二《国》均为国别家,《史通》虽专以《外传》标目,其实走马递举。

自封建废而史统于一,靡事殊涂矣。其或光岳气分,各职记注,而编年纪传,小大相师,亦并不用条缀体式。若是乎《国语》一家,几将说部置之。《史通》不列为家而不可,列之为家而体非正用。章末笔参进退,不类他家,有以也。

[1] 释:此是国别家,惟分封分割之代有之。

[2] 此二字或作“列于”,或作“列为”,皆非。

[3] 释:首节疏明国别之体,因推稽纂所由,兼及注家章句如此。

[4] 谓时序。

[5] 简策。

[6] 一脱“之”字。

[7] 释:继《国语》而起者,《国策》正其流派,故连及之,而以两义疏明“策”字也。

[8] 谓《国策》、迁《史》。

[9] 因述其《后语》,并标其前作。

[10] 释:此节因《国策》敷衍而出。在舒元作之,殊觉多事;在《史通》引之,却是类推。盖此家述者绝少,故及之也。

[11] 释:此书乃是本家的派,《国语》一家从此止矣。

[12] 一作“为”。

[13] 释:末节正见《国语》家久废,虽自魏、晋以来,多有分国之史,大都祖述班、荀,均之国别,而体则非矣。

内传外传 韦昭《国语序》: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可谓博物善作者也。其雅思未尽,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其文不止于经,故号曰《外传》。又云:切不自料,复为之解,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

贾逵注 《后汉书》:贾逵字景伯,九世祖谊。逵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注》:《左氏传》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王肃注 三国时人,见《尚书》家。按:《魏志》本传,于诸经解后,又有《三传》、《国语》、《尔雅》诸注。《隋·经籍志》:《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

虞翻注 《三国·吴志》:虞翻字仲翔。孙权以为骑都尉。徙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韦曜注 《吴志》:韦曜字弘嗣。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注》: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宋《崇文总目》: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注,自发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国语》,见《吴志·阚泽传》。或作“唐因”,非。

战国策 刘向原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或曰《长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策谋,宜为《战国策》。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隋·经籍志》:刘向录者三十二卷,高诱撰注者二十(二)一卷。

孔衍后语 《唐·艺文志》: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又《春秋后国语》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语》存。是知《新唐·志》特因旧史原文,非皆有其书也。

九州春秋 《隋·经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撰。陈氏《书录解题》:彪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青、荆、扬、凉、益、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晋书》: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子,官秘书郎。

魏都许洛 《三国·魏志》:建安元年,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二十五年至洛阳。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按:时言曹魏者,通谓之许、洛,如《吴志》朱桓言“进取寿春,以规许、洛”是也。

晋宅江淮 《晋·元帝纪》:帝,琅玡恭王觐之子,嗣位琅玡。永嘉初,镇建邺。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晋故事为晋王,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按:是为东晋之始。建康即建邺,吴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吴之通称。如《吴志》,周鲂本阳羡人,而言“生长江、淮”是也。

《史记》家者,[1]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2]前后乖舛。[3]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4]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5]之曰[6]《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7]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8]

其后元魏济阴王晖业,[9]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10]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11]纪传群分,皆以类相[12]从,各附于本国。[13]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14]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15]谓采《国语》、《世本》、《国策》等。[16]时采[17]杂言,故[18]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19]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20]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21]

按:此章乃是著述家深识利病之言。闻人通患,率在夸多,代远文庞,荒诞滋炽。“无田甫田”,诗人所以诫也。《史通》盖为《通史》、《科录》芜编纷出,滥觞实由司马,故重诫之。其别家于班,正复为此。评者不察,认是诋迁《史》,误矣。

《南》、《北史》之为体也,析置纪传,越代粘连,而一姓数传,多系家不系国,于画代为紊例。设若八朝各立限断,如承祚《国志》之式,则子玄不以入《史记》家,延寿亦不受此诃矣。至欧阳《五代史》,年祚太促,不得以此例绳之。

尝谓昔人所以甄综古近,通为一书者,为其时未有汇刊群史定本故耳。识者鉴此,乃有《十七史》之刻,嗣是而为廿一,为廿二,循代接编,各还原帙,既无篹合之劳,亦免离散之患,实自斯言发之,刘氏岂非史部功臣!

[1] 释:此是纪传家之祖,而刘氏以《史记》通古为体,故别为一家。

[2] 通作“揉”。

[3] 释:此四句伏下辽远难稽病源。

[4] 或作“家乘”,恐非。

[5] 一本“目”字在上。

[6] 一无“曰”字。

[7] 一作“纪”。释:数语递下。

[8] 释:自此节起,连述后代之拟《史记》者。〇本节述《通史》也。梁武贪慕《史记》之为,敕撰辽阔之编也。

[9] 撰人误,辩详后注。

[10] 释:此节述《科录》也。元晖贪慕《史记》之为,亦著此辽阔之编也。

[11] 恐当作“别”。

[12] 一无“相”字。

[13] 释:此节述《南》、《北史》,亦综数代为一书者。

[14] 释:已上三节是述案,已下出议。

[15] 一作“纪”。

[16] 按:此注旧在“杂言”下,非。

[17] 一作“插”。

[18] “故”字俗本误作细书,缀于小注末。

[19] 释:凡此诸病,皆由世代悬隔,载记庞杂所致。盖是诫辞,非贬辞也。

[20] 或作“遂”。

[21] 释:结言规模《史记》者,无其笔力,贪其博远,非芜即缺,病所必致,此通古一家所以当诫。欲令作史者于纪传家以断代为正,下章《汉书》家是已。

采访家人 此句又见《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谯周以《太史迁书》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为“乘”者,非。

鲁史旧名史记 语见《春秋》家。

通史 《梁·吴均传》:均免职,寻召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毕,列传未就,卒。又《武帝纪》: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笔成章。

科录 《北史·魏宗室传》:常山王遵曾孙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晋,凡十四代。表上之。按: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郭延年辩之,谓晖业所撰乃《辨宗录》,非《科录》也。《史通》既误,王伯厚《玉海》再误云。

断限 亦曰“限断”。二字所始,见《断限》篇注。

南北史 《旧唐书·李延寿传》:延寿,贞观中补崇贤馆学士。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读书志》:延寿父大师,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欲改正为编年,未就而卒。延寿究悉旧事,更依马迁体,总序八代,北二百四十二年,南百七十年,为二史。《通志·艺文略》别立《通史》一门,以延寿书与梁《通史》同列,良是。

胡越 《汉书》: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云:“意合则胡、越为兄弟”,“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参商 《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后帝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

《汉书》家者,[1]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2]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3]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4]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5]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诘,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准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6]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7]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8]止哀公,[9]《纪年》[10][11]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12]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13]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14]自尔[15]迄今,无改斯道。[16]

按:纪传家自隋、唐以来,经籍、艺文诸志,皆列史部首科,谓之正史。先马次班,此定例也。刘氏以时近者易为功,代远者难为力,有鉴于《通史》、《科录》之芜累,故特标举“断限”,借《史》、《汉》二家以示适从云尔。夹漈持论,有意矫枉,其言既悖,至评者认此为乙马甲班,直不晓文义矣。

自孟坚有断代之书,自知幾有无改班《书》之论,向后诸史,靡弗由之。言出而为定式,夫岂孟浪之言!

[1] 释:此为纪传正家,断代为书始于此。

[2] 谓孝武帝,依太史公语也。

[3] 释:彪《书》初稿,犹非全代。

[4] 释:《汉书》全举西京。此二句为本章主句,是断限正式。

[5] 释:点题毕。

[6] 释:此释“书”字名目及体制所由。

[7] 释:自首至此,总言纪传为体,皆准子长,但起高尽莽,后史皆仍其断代之式耳。可悟前章致戒,非贬辞也。

[8] 一作“史”。

[9] 旧误作“定公”。

[10] 即《竹书纪年》。

[11] 一作“下”,非。

[12] 释:“历观”以下,皆论断之辞。〇此先推言前史,或累代连举,或一代不完,从无断限全代者。

[13] 一作“家”。释:唯《汉书》为断代正体。

[14] 释:此之易,对《史记》之难。

[15] 一作“迩”,一作“古”。

[16] 释:章末总从断代处下赞。〇旧连下结尾,今分出。

彪固 《汉书·叙传》:班彪字叔皮,年二十,遭王莽败。世祖即位于冀州,天下云扰,著《王命论》。有子曰固。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官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已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缀缉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纪、表、志、传,凡百篇。按:《叙传》竟不及父彪续史事,欺所生,欺万世,纠班史者当以是为首款。《后汉书》本传:彪断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东观曰记 《书录解题》:《东观汉记》,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 等撰。初,班固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纪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 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其后庐植、蔡邕、马日等皆尝补续。按:《外篇·正史》篇详述其书,宜参看。

三国曰志 《晋书·陈寿传》:寿字承祚,仕蜀,为馆阁令史。及蜀平,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纪年不逮魏亡 谓《竹书纪年》年未尽魏哀而止,正与《汉书》全代对照。或讹“不”为“下”,失之。

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1]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2]

按:是篇如弈者开枰布子,通领全局,以该史家之体,即以辨史体之家。该体故备陈,辨家在协用,就于篇尾,预作转枢。记言[3]而不著岁序也,记事[4]而不详颠末也,国别[5]而不归典式也,[6]代远[7]而不立限断也,此所谓四家体废者也。若乃经年纬月,叙时事则铨次分明,[8]纪、志、表、传,举一朝则起讫完具,[9]此则所谓祖述惟有二家者矣。即结本篇“六”字,即提下篇“二”字,脉理连络。《史通》通部为全局,即此可见。

[1] 《尚书》、《春秋》、《国语》、《史记》。

[2] 释:此六家总结也。以配篇序,故应另条单立。旧连《汉书》家章末者,非是。

[3] 《尚书》。

[4] 《春秋经》。

[5] 《国语》。

[6] 非编年,非纪传。

[7] 《史记》。

[8] 《左传》。

[9]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