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如何在复杂世界里成为高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沟通策略:掌握说话的力量

沟通需要交谈,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话

自古以来就有“沟通”一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沟通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要想更好地适应当下,成为沟通高手,就必须刻意学习。谁也不是天生就懂沟通,摸索多了,自然就会掌握这门“技术”。

虽然沟通是我们经常要做的事,有时需要花很多心思,但也要坚持必要的原则,如此才能把这门艺术学得漂亮。

平时我们不要抱怨人际关系太复杂,也不要因为自己不懂沟通而懊恼。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懂沟通,更多的是需要后天学习。我们要端正态度,用正确、积极的眼光看待谈资。

沟通是门人情练达的学问。几乎可以这么说,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与谈资是分不开的。同事高升要庆贺、家有喜事要请客……都是谈资的一部分。

要想成为善于交谈的人,就要从平常的小事做起,学习礼节,懂得人情世故,掌握交谈主动权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重视的。

当然,沟通在不同场合具体内容也不一样。但其原则是一样的。在交谈中,要用不同的模式思考问题,做事灵活多变、不拘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不要一味彰显自己的能力,也不要咄咄逼人,必要时后退一步反而更好。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沟通这门必要的生存技能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首先,在交谈时要记住别人的名字,别看这是件简单的事,其实很多人都做得不够好。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首先就要记住对方的名字。

当听见别人喊出自己的名字时,被叫出名字的一方会立刻对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被叫出名字的一方会觉得对方足够重视自己、尊重自己。在与其交往时,自然也会更顺畅。

总之,记住别人的名字是赢得对方好感最直接的办法,我们要善于运用。

其次,在交谈中要避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给对方以优越感,自己适当谦卑一些,这样更容易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骄傲自大的人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炫耀自己的优点,要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

想要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首先要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要让别人感觉到被重视。因此,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在交谈时也要一视同仁,不要厚此薄彼,心里可以有侧重,但不能完全表露出来,否则会让人感到尴尬,甚至引起别人的记恨。

有时也许我们是无心之失,不小心说错了,为了避免犯错误,要从心里端正态度。

张倩过生日,请一些亲朋好友吃饭,结果当天下雪了,一半客人都来晚了。张倩很不高兴,一直看手表,她说:“怎么回事啊?重要的人都还没来,真让人不高兴。”

已经来的朋友听张倩这么说,顿时就感觉很尴尬,而且也不太高兴,这不是明显厚此薄彼吗?就这样,整个生日餐大家都吃得不痛快。

后来,张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顿时非常后悔。但大家对她的印象已经不怎么好了。

在沟通中,我们要尽量一碗水端平,不要让大家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受欢迎,这会大大影响你的威信,别人也很难再对你产生好感。

再次,要学会灵活选择沟通场合,不拘一格,还要弄清楚对方的需求。很多时候,所选择的地方会直接影响双方的心情,自然也会影响沟通的质量。

有些人,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不懂选择正确场合的重要性。人在沉闷的地方,心情都会感到郁闷。很多实验也都证明,环境对人的心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公司的老板,朋友满天下,很多人一提起他都说:“哇,那个人真的太有能力了,很多人都喜欢他,甚至把他当作知己。”

许多人都问过他交朋友的秘诀,他说,每次跟朋友聚会,自己总会挑很讲究的地方,氛围好又温馨,对方一来心情就大好;在谈判时,他尽量挑选明亮安静的地方,很多生意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谈成的。

总之,选择对的交谈地点是谈判成功的有力保障。很多懂心理学的人都会注意这点,在谈判和沟通时,必然会在地点上做文章。

很多交谈都有必要的手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我们要学会分辨。在交谈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当然也不要随意许诺。如果你只是玩笑话,但他人当真了,就会很麻烦,因此要尽量避免。

同时,也要分清他人是真的友好,或者仅仅是出于种礼貌。很多交谈的话都是不能深信的,点到为止即可。

在交谈时要准确记住他人的名字,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还要谦虚有礼,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只按照个人喜好厚此薄彼,树立不必要的敌人;更要学会适应其中的虚实,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全身而退。

亲和力,用温柔和善的态度赢得人心

亲和力,是指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所散发出的让对方喜欢、佩服、赞赏的一种吸引力。亲和力有凝聚交往双方的力量,从而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使你的沟通更具有魅力。

亲和力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无论在职场的竞争中,还是在商业的谈判中,或是在异性的交谈中,具有亲和力的人总是能占据更大的优势。努力打造你的亲和力,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好人缘。

公关部的张甜甜就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当时公司里有一个合作项目,需要张甜甜所在的公关部与要合作的公司洽谈。虽然部门的领导们跑断了腿,但合作依然还是没谈成。后来这个任务交给了张甜甜。她接手任务的当天,合同就签下了。

合作公司的经理对公关部刘经理说:“你们公司的小张真是太有亲和力了。她那张既真诚又甜美的笑脸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其他人可没有她那样的亲和力呀。”

刘经理回去后,专门为张甜甜通过自己的亲和力赢得合同的事情开了个会。他希望公关部的每个员工都要好好打造自己的亲和力,以便赢得更多的人缘,争取更好的业绩。

刘经理说:“没有人会拒绝一张亲切的笑脸,小张灿烂的笑容感染了对方。事实上,即便对方最初的态度很冷淡,但是你的笑容也可以影响他、改变他,让他喜欢你,觉得跟你很投缘。小张的笑脸就是她亲和力的表现,有了亲和力就能有更多的人缘。”

在沟通中,完美的亲和力是你在交际中获得更多人缘、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

亲和力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我们自己努力打造出来的。在交谈中具有完美的亲和力,就意味着你必须始终保持自信、乐观、阳光、积极的心态。体现一个人亲和力的因素有很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些基本因素还是相同的。

比如,融入集体、态度谦恭、团结友爱、和善温柔、真诚善良、能与人同甘共苦等,具有这些品质的人,一般也是具有亲和力的人。

培养亲和力才能广受欢迎,才能赢得更多的人缘。亲和力是沟通的综合体现。具有亲和力的人,一般都能主动掌控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同时,也更容易被对方认可和接纳。

亲和力是你对人友好和善的表现。具有亲和力的人往往很容易在交际中吸引和感染对方。这种人的真诚、友善会很容易打动对方,具有亲和力的人很平易近人,会令对方在与之交往时感到很亲切,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从而影响对方也采取相同的态度对待自己。

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傲慢无礼、冷漠并充满敌意,就会使与其沟通的人感到不愉快,并不愿意与之交往。

如果一个人在交往中表现得羞涩、唯唯诺诺,这也不是亲和力。亲和力不是退让,不断地退让并不能保证沟通顺利进行。

亲和力在沟通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具有亲和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得到更多的人脉,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更加顺利。

在沟通中,拥有开阔的心胸是打造完美亲和力的方式之一。宽容的气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营造舒适的人际环境,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心胸开阔的态度给人留出了情绪改变的空间,强化了你的亲和力。

胡锋的朋友多,人缘好,在朋友圈里大家都觉得他为人处世非常得当,有一种超凡开阔的气度。

一次,有一个哥们儿在胡锋的朋友郑钧那里说了他的坏话,想破坏胡锋和郑钧的关系。郑钧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胡锋,他觉得胡锋一定会骂那个人,并会找那个人对质。

胡锋听后淡定地一笑说:“我俩做朋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信他的话,那今后就不用和我往来,如果还相信我,我们仍然是朋友。”

郑钧听后,非常惊讶,原来胡锋是这样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别人在背后中伤他,他居然能坦然自若。

胡锋说:“大家都是朋友,何必无中生有地把关系搞得这么紧张?如果当面说破了,你失去了朋友的信任,我和他断了缘分,这样都不好。”

郑钧听后,非常佩服胡锋的气度。

其实,胡锋能够与朋友始终保持亲和关系,都得益于他对待朋友的宽容大度。

在沟通中,谦恭和善的姿态是打造完美亲和力的方式之二。交际中,谦恭和善的姿态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品行的一种要求。通过这种姿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境界和胸怀。

谦恭和善的姿态表达的是尊重、平易近人的态度,可以迅速拉近你与交际对象的距离,提升交际的融洽度,增添交际的亲和力。

在沟通中,用亲切的笑容影响、感染对方是打造你的完美亲和力的方式之三。交谈中,亲切的笑容是留给对方最好的第一印象,是你所付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感情,在施展亲和力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亲切的笑容是开启成功交际的关键。只要粲然一笑,你就会赢来许多的人缘。

在沟通中,亲切、温和、得体的话语是为你的交际增添亲和力的方式之四。话语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贴心暖心,在于恰巧说到人的心坎里。这样的话语可以使对方与你产生情感共鸣,制造和谐的交谈氛围。

在沟通中,真挚地关心对方是打造完美亲和力的方式之五。再普通的人际关系,只要投入了你真挚的关爱和真情,彼此的内心都会温暖起来。这样就会有更深的交往,更深的交流,感情就会越来越近,越来越深。

培养并打造你完美的亲和力在沟通中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人缘,也会成为你人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寒暄,切入正题前的重要暖场

在日常交际中,想让谈话融洽地进行下去,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无论是在街头偶然相遇搭讪,还是有事相约深谈,懂得巧妙寒暄的人,往往三两句话一出口,就能让对方感到如沐春风,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那么,何谓寒暄呢?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简单地说,就是嘘寒问暖,目的在于联络感情。与生人会面,能给交往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跟熟悉之人相处,能够维持和增进感情。在整个交谈的过程中,寒暄就是一个“导语”,有拋砖引玉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陆小姐是一家经销公司的销售主管,她很少在客户面前大谈特谈公司的产品,可她那份亲切诚恳的气质和绝佳的口才,却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任。提起约见客户,公司一位新进的女下属心理压力很大,总是跟陆小姐诉苦,说见面时不知道该跟客户说什么,如果像平常一样打个招呼说声“您好”,会显得特别的死板;要是贸然带着礼物上门,目的性又太强。

见这位女下属做事勤快,人也好学,陆小姐决定好好培养她,若有出差事宜,就找她陪同。有一次,公司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客户对提供的方案不太满意,电话沟通的意思是不太想合作了。为了说服对方,挽回合作的机会,陆小姐决定亲自拜访对方。作为业务代表,随同的女下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她想着:见了客户之后说什么呢?是否应该向对方道歉,说方案做得确实不好?如果他们咄咄逼人,该怎么办?

抵达客户所在的城市后,接待她们的是对方公司的副总。见到客户,陆小姐说的第一句话是:“某总,我真得谢谢您,在我生日的这一天,让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位副总是本市人,听到陆小姐这么一说,顿时觉得亲近了许多。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聊这座城市这些年的变化,甚至还攀谈起了当年读书的学校,随行的女业务员听得聚精会神。最后,还是那位副总主动说起合作的事。在此之前,他们两个人已经聊得很投机,气氛非常融洽,合作的事只谈了十几分钟,就顺利达成了一致。

出差回去的途中,女下属跟陆小姐说:“以前只觉得你为人亲和,现在才知道,原来你业务方面也那么出色。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客户时,一番寒暄就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真不简单。”听着下属的恭维,陆小姐会心一笑,故作严肃地说:“我可不是为了让你夸我才带来你的啊!就是想让你知道,谈话是需要氛围的,在正式交谈之前,先说上几句寒暄和问候语,这样能让双方彼此相互认识,让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让沉闷尴尬的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不可否认,谈话需要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有时会在不经意间产生,比如两个人很有默契,相谈甚欢,但有时也需要刻意营造。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力求自然,就像陆小姐感谢对方有机会让自己回到出生地,看似无意间脱口而出,实际上她肯定早就了解对方的一些情况。越是表现得自然、真切,越是能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无形中拉近了彼此心理上的距离。最糟糕的寒暄,莫过于为了寒暄而寒暄,或是开口就说了令人尴尬的话题。

赵女士提起自己最近遇见的一件事就非常生气。

她曾经注册了一家服装店,后来就将其转让给了朋友,这需要到税务局办理注销手续。税务局有个会议室,专供办事的人休息使用。因为排队办事的人很多,所以赵女士排队拿号后就坐在椅子上等候。

不多时,邻座的女士开始跟赵女士打招呼,问她:“您也是来办事吗?办理什么业务?”

赵女士如实告知,说自己是来办税务注销的。没想到,邻座的女士却说:“注销啊?来办这项业务的人不多,多数人都是来申请税务登记,要么就是来买发票。这儿就跟结婚登记处一样,办结婚的人多,办离婚的人少。”

虽然对方说的是一句无心的话,但赵女士却听得一脸尴尬。她之所以注销服装店,就是因为刚刚办理了离婚手续,而这家服装店是她跟前夫共同经营的。邻座的女士看到赵女士沉下脸来,大概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脸上露出一丝歉意,可又不知该怎么开口。

看出邻座的女士是无心的,赵女士只好假装翻看资料,不再看对方。后来,邻座的女士以去卫生间为由,暂时离开了座位。

看,本来是好心想寒暄一下,没想到却得罪了人,弄得自己也很尴尬。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寒暄不是与人见面时随意说上两句话,找个“话茬儿”就行,具体该说什么、怎么说、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说,都是有技巧的。

首先,寒暄要选对时机。

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寒暄,倘若对方正在忙,此时再怎么悦耳的寒暄都会变成打扰。比如,在电梯间里遇见了朋友,照理说应该寒暄一番,可对方正在跟其他人交谈,或是正在打电话、发消息,那就不要去打扰他,用目光交会,微笑示意就足够了。

其次,寒暄要选对话题。

寒暄的目的,是为了给人带来亲切、温暖的感觉,带有问候性,所以在选择话题时,最好选择那种既能让对方乐于交谈,又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老人家身体可好?孩子学习还可以吧?最近工作忙吗?等等。一定要避免那种三言两语解释不清楚的话题。

最后,寒暄要灵活变通。

寒暄要根据对象的亲疏远近来变化寒暄的语言;依据时间的早晚,变化寒暄的用词。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寒暄语往返的次数。简单的一声问候,三言两句的寒暄,能够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友善,就已经很好了,不一定非要长篇大论。另外,多留意对方的表情,看看他是不是感兴趣,如果他有其他事,或者明显不认可你说的,就不要再说了。

巧妙的寒暄,就像是一颗润喉糖,会带给人舒爽的感觉。会寒暄的人,总能让人体会到他那颗善解人意的心,在不经意的瞬间,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既然如此,何不把这颗润喉糖随时带在身边呢?

在特定情况下说有“弹性”的客套话

如果你足够细心,定能从生活中发现一个规律:那些人缘比较好,走到哪儿都受欢迎的人,特别会说“客套话”。别小看客套,它其实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包含着客气、谦卑、热情,也显示着对他人的尊重。

但凡有教养的家庭,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嘱咐一句“见了人要打招呼”,借用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人家要说“对不起”。实际上,这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都可以归为客套话,它体现的是一个人良好的修养。

然而,有些人本身素养不错,也很善解人意,可就是输在了不会说话上,尤其是不会说客套话,遇见事情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是不好意思开口,结果导致明明是一片真心,最后却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误解成冷漠。

小王是一个程序员,作为技术员他平时很少和别人打交道,回家后也大多是玩游戏。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宅男”。所以他的朋友不多,社交也很少,因此,对于客套话这类的话语更是不太熟悉,可以说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

有一个朋友去做阑尾手术,术后小王去医院看望他,见这位朋友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样子,小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握着他的手。之所以没开口,小王肯定是因为当时顾虑太多:说客套话吧,自己不太会,也表达不了心情;不说话吧,又有点尴尬。所幸去的时候带了一束花和一些礼物,不至于显得那么别扭。坐了一会儿之后,小王就离开了医院。在整个过程中,两人真的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这位朋友知道小王的性格一向如此,也没责备。毕竟,这样的沉默比虚情假意的关心要诚实许多。可话说回来,平日里接触的不一定都是懂得小王的人,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心意,甚至连一句普通的客套话都说不出口,终究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会办事”,至少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安慰病人的效用。

人在生病的时候,情绪往往不稳定,焦虑、沮丧、悲观时常来叨扰内心,惹人胡思乱想。况且,医院的环境比较封闭,四周全是单调的白色,时而还可能听到邻床病友们的一些“坏消息”,令人惴惴不安。为了缓解病人的情绪压力,让病人放下心理包袱,在探望病人时说两句充满真情和祝愿的客套话,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小姨是一位大学老师,她在一次体检时查出患有乳腺癌,近期在医院做了手术。术后,不少亲戚朋友都来看望她。她的同事L刚一进病房就先笑,坐到床边握着她的手说:“我听说你得了点小病,这几天学校的事情特别多,拖到现在才来看你。”

听对方说自己得的是“小病”,小姨刚刚还阴郁的脸,顿时露出了一丝喜悦。L连忙又说:“我看你的气色还不错。像咱们这个年纪的女人,得这病的人还真是不少,去年我们家邻居也是这样,做了手术之后,回去养了一个月就好了,现在一点儿事都没有。”小姨本来心里对自己的病还有点担心,听L这样一说,心里顿时舒服多了。

L看到床头放着一本书,随手翻了翻,感叹道:“我真羡慕你呀,还能在这里看看书。有时候,我都想到医院里来‘躲’上几天,抽空读读书、看看电影,现在每天家里家外忙得我呀,一点儿闲工夫都没有。”我小姨的女儿在一旁听着,不由得笑了,心想:这个L真是会说话,难怪母亲平日里老念叨跟她聊得来!

临别时,L又说道:“顺便告诉你一下,我爱人他们单位发了两张话剧的票,恰好是一个月之后的,到时候咱们一起去看!你好好养着,我过些天到家里去看你。”L走了,可她说的这些话却像阳光一样,让我小姨心里暖暖的。

客套不是虚伪,是礼貌和尊重。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语言作为纽带,会说客套话的人,处理人际关系总能游刃有余,让人喜欢听、愿意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不会说客套话的人办起事来就略显尴尬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时间一长,就会给人留下不好接触、不会处世的印象。

客套话说起来要给人言必由衷的感觉,字字句句透出真诚,不能让人觉得是虚情假意的恭维。有时,客套除了用语言以外,还可以借助眼神、手势,总之要透出礼节和真意。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CEO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很会运用客套的人。他在交托下属去做事的时候,总忘不了要说一句“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也会鞠躬说“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还会亲自给员工倒一杯茶、送一件小礼物。因而,员工们对他也是非常尊重,乐意为之效劳。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这些话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是和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都应该常说: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评论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请人改稿说“斧正”,请人指点用“赐教”;

求人解答用“请问”,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求人办事用“拜托”;

宾客来到用“光临”,送客出门称“慢走”;

招待远客用“洗尘”,陪伴朋友用“奉陪”;

请人勿送用“留步”,欢迎购买叫“光顾”;

与客作别用“再见”,归还物品叫“奉还”。

概括起来,想让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别人。客套看似平常,却可以把人际关系引入一个良好的互动中,像柔风一样暖人心窝。

用“我们”与对方成为自己人

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总是把“我”字放在嘴边,会给人很自私,很狭隘,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之感。这样的人不但没有人愿意与之成为朋友,而且企业也不会乐于接受这样的员工。所以,无论与什么人沟通,都不要把“我”字放在嘴边,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使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别人还是会觉得很不舒服。

与人沟通时把“我”变成“我们”,百利而无一害。这是因为把“我”字变成“我们”,不仅能显得非常谦虚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说出来的话别人很爱听,听了爱听的话自然就会心情舒畅,这样你在与其谈事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很大的障碍了。

一家大型公司发出招聘信息后,应聘者接踵而至,多达百余人。当时,公司只需聘用两人,于是在一番精挑细选后,从众多应聘者中挑选了三人,进行下一轮的角逐。

由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招聘小组经商讨后,为这三人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假设你们三人一起开车去森林探险,结果车子在返回途中抛锚。这时,车内只有四样东西供你们选择,分别为刀、帐篷、水和绳子。请你们按照这些物品对你们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吧。”

其中的一位男士首先答道:“我选择刀、帐篷、水、绳子。”

负责招聘的高层领导问:“你为什么把刀放在第一位?”

这位男士说:“我不想害人,但防人之心还是要有的。帐篷只能睡两个人,水也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机,想谋害我怎么办?我把刀拿到手,也好进行自我救助啊。”

其中的一位女士说:“水、帐篷、刀、绳子这四样东西是我们大家都需要的物品。”

“我们大家”这个词引起了招聘负责人的兴趣,他微笑着问这位女士:“说说你的看法。”

女士解释说:“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只够两个人喝,但大家都谦让一点,省着点是可以共同度过危机的;虽然帐篷只够两个人睡,但三个人可以轮流睡;刀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当我们遇到不好走的路时,可以用绳子把大家绑在一起,以防丢失。”

另一位男士的回答与这位女士的回答大致相同。

结果,第一位男士被淘汰出局。

这就是把“我”字挂在嘴边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个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表现自己,什么事都抢着去做,把功劳归在自己的头上,过错推给别人,这样的人很令人讨厌,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为伍。

一个肥胖的女孩来到服装店买T恤,可是试了很多件都不满意,自己喜欢的穿不上,能穿上的又不好看,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感到有点自卑,甚至想一走了之不买衣服了。这时候,一个和她身材差不多的导购小姐走过来问:“是不是很难挑到中意的?”

“是啊!”

“像咱们这样身材有些胖的人,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我就经常买不到。”

导购的话一下子说出了女孩的苦恼,女孩点点头说:“就是啊,很多衣服我都很喜欢,可是没有大号,我穿不了。”

接着,导购耐心地向女孩传授了一些胖人穿衣服、挑衣服的技巧,最后说:“我们店里的衣服款式很多,而且号码齐全。瞧,这件就很适合咱们,你试试看。”

女孩对导购亲切的话语充满了好感,而且对导购的眼光很信赖,试穿之后立即决定买下。

导购正是用“咱们”一词,将自己和顾客从买卖关系变成了面临同样问题的“自己人”,结果,客人当然就对她增加了信任度和好感。

与人交谈时,用“我”和“我们”的差别就在于听者的感受。我们都比较喜欢听“我们”这个词,比如,“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学校”“这是咱们共同的公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要用“我们”将听话者变为自己人,激发听话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如果将“我们”换成“我”,听话者心里必然会产生想法,认为你对他不够尊重,同时也会认为你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从而对你提高防范心。

所以,聪明的人无论与谁说话,都会把集体观念摆在心中的首要位置,把“我们”挂在嘴上,让说出去的话发挥出联络感情的作用,这会为你的社交大开绿灯。

幽默表达,在风趣中进行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赫布·特鲁说:“幽默可以润滑人际关系,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生活更有乐趣。它可以把我们从个人的小天地里拉出来,使我们一见如故,寻得益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窘迫和困境,增强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迎难而上。”所以说,幽默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沟通力,只要在沟通中融入了幽默的元素,沟通就一定是令人愉悦的。

幽默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力,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在日常交际中,一个卓越的沟通家或许不是最会说话的人,但是,他却善于运用幽默,透过幽默的表达方式,让听众更容易接受他所表达的意思。幽默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令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因此,我们也说,幽默是一种奇妙的沟通方式。

王蒙先生不单单是一个作家,而且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幽默大师,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幽默、诙谐、辛辣、豁达的语言。

有一次,王蒙先生应邀到上海某大学进行演讲,当时台下同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于是,风趣的王蒙先生便以幽默的方式开了头,他一开始是这样说的:“由于我这几天身体不太好,感冒咳嗽,不能多说话,还请大家谅解。不过,我想这不一定是坏事,这是在时刻提醒我——多做事少说话。”他的这句幽默的开场立即把台下同学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在他的整个演讲过程中,诙谐的语言不时地冒出,台下热烈的掌声也不时响起。

当王蒙先生提到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握一部作品的时候,王蒙先生以风趣的语言为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做了解说:“我希望大家在评论一部作品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反复地多读几遍,读懂,读透。千万不要像有些人那样,看到我走路先迈左脚,就说‘王蒙犯了“左倾主义”’;看到我先迈右脚,又说‘王蒙犯了“右倾主义”’;如果我因为感冒咳嗽用手绢擦了擦流出的鼻涕、眼泪,他就喊‘王蒙现在又沮丧、颓废啦’……”听到如此犀利、生动又充满了幽默感的语言,台下昏昏欲睡的同学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在王蒙先生结束演讲之后,许多同学还对他恋恋不舍,还想再听他讲一次。

在日常交际中,幽默就像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如朋友聚会、结伴旅行,当大家都感到疲惫或长时间静坐无语的时候,这样的气氛是让人感到沉闷和难受的。这时,假如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说了一句笑话,一定可以改变当时的气氛,从而带来快乐,让人们忘记暂时的疲惫和烦恼。若是在朋友聚会中适当开个玩笑,也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让彼此的友谊更加坚固长久。

众所周知,乱丢垃圾是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不过,荷兰一座城市却采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方法,从而使这座城市变得非常干净。这个城市曾采用增加罚金和加强巡视的方法,不过这样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后来,城市管理者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在垃圾桶上装一个录音机,让垃圾桶和那些乱丢垃圾的人“说话”,每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之后,垃圾桶就会说一段笑话,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笑话,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自觉地倒垃圾,当然,效果不言而喻。

类似的幽默在美国也有。在美国街头,当垃圾被扔进一些垃圾桶的时候,垃圾桶就会说:“好吃,好吃,再给我吃点。”幽默的神奇之处在于,当我们善于用幽默表达意见时,将会更容易被人接受,这样一来,彼此的沟通自然更加顺利。

掌握语言讯号,说服将变得很简单

人类的行为可以发出两种不同讯号——语言讯号和非语言讯号。其中,语言讯号是最易于寻找和识别的,而非语言讯号(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言甚至肌肉自主抽搐等身体反应)则难以被察觉,因此往往被人忽略。但正因为它不易被察觉,经常被忽略,才使得人们很难对其进行作假和包装。

如果能够掌握非语言讯号告诉我们的信息,对于了解一个人或事情的真相就显得容易多了。

那么,非语言讯号和我们讨论的说服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公司的茶水间贴有明显的“禁止吸烟”的标志。但最近,在新进公司的几个男同事的影响下,这个标志被吸烟的男同事完全忽视了,以至于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在茶水间吸烟聊天,这让身为行政人员的小曹很是头痛,总担心行政经理哪天就这个情况而说她工作不负责任。

于是小曹决定去说服吸烟的男同事,请他们不要在茶水间吸烟。

直接向他们提要求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不仅不管用,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小曹通过几天的观察,她发现男同事们在吸烟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朝里面的办公室张望——行政部办公室就在里面,这些迹象表明他们还是有所顾忌的。

但是,行政经理办公室与茶水间之间的视线被一盆盆栽挡住了,除非站在办公室门口,否则根本看不到茶水间的情况。于是,小曹请清洁工将那盆盆栽挪到了走廊的另一端,这样从行政部到茶水间的视线就完全敞开,在行政经理办公室即可将茶水间一览无余。

果然,盆栽移走的第二天,男同事们几乎就没有在茶水间吸烟了,小曹也终于解决了心头之患,成功地“说服”了吸烟的男同事们。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说服不一定真的需要“说”,不用语言的说服,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这就是非语言讯号与说服之间的关联——通过对非语言讯号提供的真实信息的揣摩与分析,并将其与说服对象的心理诉求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说服的成功率。甚至可以这样说,结合非语言讯号而进行的说服工作,其成功率明显高于仅仅根据语言讯号而进行的说服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感官知觉,即人对事物的认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通过我们通常认为的感觉器官,而是通过“非眼视觉”“遥听”“预知”等所谓的“超能力”。超感官知觉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说服对象所传达出来的非语言讯号。

但是,对非语言讯号的观察与把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察的准确性、把握的程度都与执行者的社会阅历、认知习惯、反应速度、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等基本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个善于观察、把握非语言讯号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人,没有一定时间的自然积累,是难以实现的。

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若一个人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均衡且处于社会中等水平,那么假设他在二十二岁左右的这个心理、生理状况处于较好上升状态的时间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到他基本可以对观察对象达到80%的准确认识,通常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的长短是随着上面那些假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但一般不会早于一年。

如果希望根据非语言讯号而实现成功的说服工作,建议首先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捕捉周遭情况的能力,以便为后面的说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话有分寸,绝不在该说与不该说上犯错

话不在好,而在顺耳。好听的话,他人更容易接受;难听的话,对方只会抗拒。同一个意思,有的人说别人就乐意听,有的则不然。这就是表达方式不同的结果。

会说话是一种技巧,如果掌握了,即使不好听的话别人也能听出善意;不讲究方法,纵然是表扬,对方也不会领情。

王树是个“大嘴巴”,每次提到他,大家都一脸嫌弃地说:“那个人太不会说话了,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了,更别提坏话。”

小区里张大爷的儿子为了救掉到河里的孩子去世了,张大爷非常伤心,一时很难接受事实。

大家知道后,都想去安慰一下张大爷,希望他能接受事实,振作起来。

王树知道后,也想去表达自己的同情。

王树见到张大爷后发现,他不哭也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儿子的遗像,大家都在一边暗自叹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王树在张大爷家待了一会儿就按捺不住了,他张口就说:“张大爷,你不要难过了,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听了王树的话,张大爷像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抓起脚下的东西就砸向王树:“你这个多嘴的王八蛋,给我滚,我儿子没死,你儿子才死了呢。”

张大爷气得眼泪直流,话都说不清了。

这时,小区物业的负责人来了,他思忖了一会儿后说:“小孩子掉进了河里,多亏了你儿子英勇仗义,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对,大家都会记得他。”

“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大家纷纷说道。

张大爷终于哭出声来,含糊哽咽地说:“我儿子还这么年轻,我……我真是不敢相信啊。从早上开始,我的右眼就跳个不停,没想到居然是这么大的祸事。”

听了小区物业负责人的话,张大爷虽然还是非常难过,但他终于理智地接受了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

张大爷痛失爱子,悲痛难当,王树张嘴就说张大爷的儿子已经死了,老人当时最不想听到“死”字,被刺激后,情绪更不稳定。小区物业负责人的话却不同,他肯定了老人儿子的价值,他的死是有意义的,是仗义的。如此,老人虽然还是难过,但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只能接受。

文中的两个人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没人喜欢听不合时宜的话,尤其是批评,说得不好肯定会得罪人,哪怕你出发点是好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他是刀子嘴豆腐心”,了解你的人,也许会看到你的内心,但是外人却不知道。如果不懂说话技巧,不能深入人心地表达,你的“刀子嘴”会伤人无数。

说话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要尽量用委婉的方式诉说,把话缓缓说到对方心坎上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心理学家说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听进去逆耳的忠言”,明明是好话,但表达方式不对,对方就不领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忠言说得顺耳一些。

说话讲究表达,能让人感觉温暖;如果不注重说话艺术,伤人伤己。前后一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说话讲究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一个意识不到说话方式重要性的人,很难在交际道路上走远。我们在社交中,一定要认真思索,避免一时冲动说出伤人的话。难听的话,比利剑还要伤人。

不会说话,不仅仅是容易得罪人这么简单。凡是在交际中顺风顺水的人,都是擅长说话的高手,不论说什么,别人都爱听。好口才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他人的心门,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容易达到社交的目的。

说话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水平,所以,在任何场合我们都要重视表达,成为能用话语赢得人心、温暖他人的交际高手。

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时,一不注意就会说错话,让他人生气,每当此时我们都会很郁闷。自己明明不是如此想的,但说出来的话却让人误会了。这是因为我们的说话技巧还有待提高,所以,平时要多学习表达技巧。

首先,在跟人说话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冲着他人发泄。听你说话的人,会觉得你莫名其妙。所以,当你在气头上时,最好的方式是暂时保持沉默。等情绪平复了再用温和的态度跟别人交流。好的态度,也是一种良好的表达方式。

其次,还要明白说话是种沟通方式,不是攻击别人的手段。有些人开口就是“你不要怎样”“你是不对的”,对方听后肯定会不高兴。说话时少用否定词,多用肯定语气。

完全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让对方明白,带着攻击性说话是最差劲的语言沟通方式。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心意就可以了,没必要再说伤人的话。

再次,在说话时要利用好幽默的表达方式。在跟人说话时,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遇到不好说的话题,怕得罪人,完全可以利用幽默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些话,如果我们说得很严肃,别人心里难免会不悦,会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在交际过程中,幽默可以缓和气氛,减少对方的对立情绪,你的表达会更深入人心。

有个人去小酒馆喝酒,刚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酒太酸了,他一拍桌子就开始大骂:“这是什么酒啊?酸死了,你们这里简直就是黑店。”

老板也不是省油的灯,哪里受得了这份气,立刻找来伙计,把那个客人打了一顿。

这时,又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他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在表演格斗吗?”

老板一听,怒气顿时消了一些。

小伙子知道因由之后,自己也品尝了一口酒,他皱着眉说:“哎呀,你把我也打一顿吧。”

老板愣了一下,继而明白了小伙子的意思,大家都笑了起来。老板立刻让人换了新酒。

两个客人,都在说酒难喝,一个因为不会说话挨了打,另一个则幽默地说服了老板。由此可见,幽默的话语永远是打动别人进行温和交谈的法宝。

最后,在说话时不要做“冒失鬼”,懂得三思而后行。有些人说话不经过大脑,这样的人在交际中很容易触碰别人的“雷区”,引起他人的反感。每个人都有忌讳,我们在说话时要尽量避免。如果非要表达,则要含蓄一点,或通过暗示性的话将其表达出来。

“祸从口出”,通常说的就是这种冒失、口无遮拦的人。我们要学会谨言慎行,把话说对、说好。

说话的方式有很多种,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我们要灵活运用,不要不合时宜。说话要讲究方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和谐地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