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办法了,到俄国去!
1920年暑假,任弼时没有返乡,留在了学校。这并不是他不想念家,而是想节省一点路费,减轻家里的负担。另外,他也知道,以家中的经济情况,供他上完中学已经很不容易,他实在不忍继续让家里出钱让自己上大学了。所以他也希望利用假期在长沙走走,寻求毕业后的出路。
同班好友萧劲光和他一起留了下来。萧劲光的家境也很贫苦,年幼丧父,母亲和兄弟姐妹众人劳作供他一人读书,靠典当母亲的结婚戒指才能勉强求学,也没有继续深造的经济条件。暑假里,两人常常一起翻阅报纸,想从广告栏中找到适合他们的招聘启事。
一天,任弼时和萧劲光在长沙街头走着,经过一家画像馆,门前挂着许多玻璃镜框,镜框里是各种人物的半身画像。一位画师正低着头,一面用放大镜看照片,一面用炭笔在打了格子的纸上涂涂抹抹。
船山学社外景
任弼时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绘画,打下了颇为扎实的基础。自上中学以来,他的绘画水平又有了进一步提高。看着画像馆前面的作品,任弼时胸有成竹地说:这样的像我也可以画得出来。于是他买了点图画纸和炭笔,画了起来。果不其然,任弼时的作品很是栩栩如生,一点不比画像馆的逊色。萧劲光笑着说:“你可以以此谋生了!”萧劲光说对了一半。对的是,任弼时在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后,竟真的办起“画像馆”,用它掩护革命活动。错的是,任弼时在当时并不愿意真的当一个画师,而是有着更宏大的志向。
看着自己的作品,任弼时想了想,对萧劲光说:“在这个社会里,凭一技之长糊口还是可以的,但是要谋求国家的富强就不那么简单了。而我们青年学生需要寻找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出路!是革命的出路!”是啊,国家内忧外患,社会极端不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能为了谋生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
两人都沉默了。他们多么希望能找到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的道路啊。
机会很快来了。有一天,任弼时单独外出,偶然路遇在船山中学读书的同乡任岳。任岳告诉他,长沙正在筹建俄罗斯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俄罗斯的一切事情,以发行《俄罗斯丛刊》、派人赴俄从事实际调查、提倡留俄勤工俭学为主要内容,目前正在组织青年报名留俄。正巧任弼时收到远房哥哥任作民的来信,说上海外国语学社正在招生,学好俄文以后,可以介绍去苏俄留学,约任弼时一起去俄国。这不是一条好的出路吗?任弼时高兴地找到萧劲光说:“有办法了,有办法了!”萧劲光忙问他:“有什么办法?你快说呀!”任弼时说:“我们到俄国去!”接着,就把情况告诉了他。
那天中午,天气很热,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犹如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风,平抚着两颗寻觅的心。任弼时和萧劲光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兴奋得睡不着。去不去?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文凭还要不要?商量来商量去,两人都横下一条心,去!文凭不要了。他们立即起身,冒着火毒的太阳,找到任岳,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的关系,提出申请,填了表,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
组织俄罗斯研究会,赴俄勤工俭学,反映了当时中国有志青年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人们除了精神上振奋外,愈加渴望了解俄国,学习俄国人的经验。在俄罗斯研究会,任弼时和萧劲光知道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并进一步坚定了去俄国的决心。他们常常找来一张世界地图,寻找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大国,并在上面找到了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明斯克、西伯利亚……
不久,湖南俄罗斯研究会选派了第一批赴俄勤工俭学的青年,共有6人,任弼时和萧劲光都光荣在列。他们会先去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再和其他各省的革命青年一起赴俄。
8月的一天,湘江码头上,人群熙熙攘攘。任弼时等一行6人,一一上了船。他们将先到岳阳,然后再换坐长江轮,顺流而下,东去上海。小船缓缓离开码头,很快驶入滔滔江水之中。这一年,船上的任弼时刚刚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