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1920年11月7日,年轻的周恩来告别亲人和朋友,从上海坐船前往欧洲勤工俭学。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在迷离的晨雾中鸣起汽笛,起锚离港,沿黄浦江顺流而下,驶向大海,驶向希望的彼岸!周恩来将“研究主义”放在欧洲之旅的第一位,要对所有“主义”推求比较,寻找到救国真理!

经过36天的海上航行,周恩来与亲密战友郭隆真、李福景、张若名等197人到达法国著名港口马赛。在欧洲的四年中,他到过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地,要通过亲身考察来了解这里的实际情况。旅欧岁月大大地开阔了周恩来的视野,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法国,周恩来一面补习法文,一面进行社会调查。在出国之前,周恩来已被委任为天津《益世报》的驻欧洲记者,依靠撰写旅欧通讯所得稿费,维持着他在欧期间的生活。周恩来常常为报社撰写有关欧洲经济、政治和工人运动、民族解放的新闻,同时还报道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留学生的情况。那时,《益世报》常以专题新闻的形式发表周恩来发自欧洲的报道。因为他写的文章生动活泼,文笔流畅,对时事的评论辛辣尖锐,所以非常受读者欢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思想界更是异常活跃。当时的法国,共产主义运动日趋高涨,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报刊十分流行,也很容易得到。周恩来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他读书非常认真,每读一篇,总是把要点标出,或写上眉批,有时候还记笔记,把书上的精彩段落抄下来。这个时期,他还阅读了一些其他流派的书籍,经过反复的推求比较,特别是对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情况做了实际考察后,他终于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抉择,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

1920年,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活动下,国内陆续出现了共产主义组织,并逐渐向海外扩展。中国共产党最早筹建组织的成员之一张申府于1920年12月27日来到法国。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周恩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月,周恩来给在国内觉悟社社员的信中,表达了他成为共产党人后的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他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曾说:“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1922年,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人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旅欧支部”,在欧名称定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被推选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除了专门从事党团工作外,还积极为团机关理论刊物《少年》撰稿。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了许多重大问题,并指出中国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达到富强。周恩来经常通宵不眠地工作,而生活却异常简朴。聂荣臻曾回忆说,每次他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

1921年春,周恩来(左二)和他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右二)夫妇及好友赵光宸(左一)在柏林万赛湖留影

1924年,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国内革命运动以广东为根据地蓬勃发展起来,急需大批干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选送一批干部回国,周恩来名列其中。临行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在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对周恩来做出了高度评价:“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启(起)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著。”

岁月如歌,周恩来从这里起步,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党人。他亲自创立和领导的旅欧支部,在党的历史上尽管时间短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党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