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艺术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板一眼画故事

图中的这件作品[图2]体现了一种延续了近千年的艺术审美。画面主体那位身穿黑色僧袍的人名叫圣方济各,他的身世不凡,我们暂且不表,先讲画面。圣方济各像是一张本不属于画面的图片,被从别的什么地方剪下来,贴在画面上一样。无论是他的表情还是体态,都显得颇为僵硬。至于他身后的两位天使,则画得看起来更为“敷衍”,两个天使几乎如出一辙,就连摆出的姿势都一模一样。以今天人的常识来看,与其说这是一种曾经被人欣赏的艺术,倒不如说这件作品画坏了,更容易让人信服。

[图2] 博纳文图拉·贝林吉耶里(Bonaventura Berlinghieri)

《圣方济各祭坛画》(Saint Francis Altarpiece)局部

1235年,木板蛋彩,约152.5厘米×91.5厘米×15.2厘米,圣方济各教堂,佩夏

这也恰恰是我们今人在理解这样的作品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所以说理解,是因为这样的作品在当初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并不是被用来欣赏的。无论是委托人还是艺术家,都没有指望能够用这样呆板的风格实现“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对他们而言,让画面看起来肃穆、规整、清楚才是重要的。要理解这样的艺术品存在的价值,我们就要大致了解一下画中人到底是怎么个来路才行。

画中这位圣方济各,在天主教内部是一位名号极为响亮的人物,2013年就任的教皇的圣号方济各,便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圣人前辈。在方济各之前,信仰天主的修道士们大多将自己封闭在修道院内,专注于自身的祈祷和修行,较少和外人来往。为了维持这种专注的生活方式,他们依靠世俗间的香火钱来支撑日常开销,但时间久了,聚沙成塔,有些香火旺盛的修道院悄悄积累了大额财富,并使得内部的修士们开始过上奢侈的生活。

方济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他主张修士应当追随基督十二使徒,去云游布道、积德行善,并且,这个行为应该出自内心的虔诚信仰,而不是为了聚敛财富,这是他和传统修士们最根本的不同。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力行,方济各将原本系扎的腰带换成了一根粗麻绳,因为当时的腰带上可以缝制小口袋以存放金银,但粗麻绳则表明了他自甘贫苦的坚定信仰。依照教会内部的说法,方济各在1224年9月的一天祈祷之时,领受了圣痕的恩宠——他的四肢和胸部出现了和耶稣基督受难时相同的创痕,这一神迹在画中也有体现。

方济各这种独树一帜的姿态迅速为他带来了广泛的信众。值得一提的是,方济各自己虽然坚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但绝不意味着他所领导的方济各会也很贫穷。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这种和群众亲近的传教方式,使得信众更愿意将香火钱捐到方济各会这里,并使得方济各会迅速扩张。他们在公元1209年成立,一百多年后,到1316年的时候,会下已经管辖有1400座教堂了布拉姆·克姆佩斯,《绘画、权力与赞助机制》,杨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22页。。为了能够切实帮助到穷人,方济各会的很多教堂都选择修建在城市的边缘,而非中心城区。至于他们收上来的香火钱,也被用于委托创作大量的艺术作品。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幅《圣方济各祭坛画》,便比较容易理解艺术家为何选择这样的风格了。对于教会来说,作为自圣方济各辞世后的第一幅表现他生平的艺术品,他们希望信众在观看这幅画时,不去关注创立教会的圣人是否俊美帅气,而是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画中的圣方济各的灵魂飘浮在象征圣光的一片金色之中,面带忧思,因尚未得救的世人而心事重重;天使们飞翔到他耳边,向他轻声传达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方济各身旁的六幅小图展示着他传奇的一生,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左侧上部和中部的两幅,在左上的那幅图中,他正跪着从六翼天使处接受圣痕,中间的[图3]则是他在向小鸟布道的过程中,小鸟安静听讲而不愿离去——圣方济各博爱众生的传奇,使得他至今仍被视为动物的保护者,当今每年10月4日被定为世界动物日,便是来自天主教会设立的圣方济各纪念日。余下的四幅小图,则包括了圣方济各替跛脚者治愈双腿、为百姓驱散恶魔等济世救人的神迹。

[图3] 博纳文图拉·贝林吉耶里,《圣方济各祭坛画》局部2

1235年,木板蛋彩,约152.5厘米×91.5厘米×15.2厘米,圣方济各教堂,佩夏

这些神迹在今天的我们听来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而画面的效果也完全算不上逼真。但对于生活在中世纪的人来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而为人的脆弱和无力。当医生能够为病人提供的治疗极为有限,甚至医生自己都不确定是否有效时,当外敌大举入侵,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时,当人们非常清楚,仅凭自己作为人类的力量无法克服眼前的困难时,他们便期待能有一种超越凡人的力量来为人生赋予希望。和没有具体形体的上帝以及遥远的耶稣基督相比,圣方济各作为一个曾经的肉体凡胎,对信徒而言更为亲切,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对圣方济各这样的圣人祈祷,能够有更快捷的效果。而假若描绘圣人的图像上再一次强调圣人的“过往成功案例”,这样的作品虽然从画面上看起来有些拥挤,但给观众带来的抚慰,是远比一件单纯描绘人物样貌的作品来得多的。

圣方济各创会之后数十年间,各地陆续又成立了几个修会,如加尔默罗会、多明我会和奥斯定会等。虽然创立者不同,但他们的理念和方济各很接近,均强调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布道的传教理念。依照这种理念,他们被统称为“托钵修会”,以和自成一统的传统修会区别开来。托钵修会的影响极为深远,本书中接下来要讲到的不少大艺术家,或是作品应托钵修会委托创作,或是自己本身就是修会修士,抑或是最后葬在修会所属的教堂之内。一方面,在这幅《圣方济各祭坛画》中所描绘的修士们对艺术的影响在整个艺术史中将持续上百年;另一方面,艺术的风格却将很快展现出和这幅祭坛画截然不同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