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锻炼心理肌力,让它成为你的超能力
在产业快速变动、科技更迭翻转的时代里,不只是工作技能必须强化,每一个人的调适能力也成了无法取代的软实力。综观现今产业界纷纷面临转型、接班等困境,未来充满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企业高管的心理健康也备受瞩目。一项国外研究调查发现,约50%的企业主管表示有抑郁症状,甚至比一般人高出30%。他们肩负着经营绩效、风险以及全体员工的温饱,承受很多不为人知的心理压力。
企业高管如何带领员工改变、突破逆境获得成长,实属一大考验。近来新闻报导不乏裁员、劳资纠纷等负面消息,不但容易影响企业品牌形象,更使得团队成员士气低落,HR亦被迫处理员工各式各样的心理状况。
大约在七年前,我邀请萃芬在协会开设员工心理咨询相关课程,当时员工心理问题、纾压等方面开始受到企业重视,人资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员工发生问题时协助其顺利解决,避免衍生更严重的悲剧。而随着心理健康成为全球趋势及职场显学,企业有责任预防员工过劳与压力爆表,着手规划员工心理健康课程,协助人资人员强化员工的心理素质,并成为引导员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推手!
现今,不仅员工的心理健康备受重视,每一个人锻炼心理肌力、提升内在的勇气的必要性也日益增加!本书分为“找到自己的心理练习”及“一对一心理教练”两大部分,并且深入探讨“情绪转换”“自我突破”“职场人际”“团队激励”以及“公司经营”层面,加上各式评估量表、厘清头绪的问句等实用工具,不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职场关系方面,都能让人有所启发、受用无穷。
书中提及,在这个弹性生涯时代,没有所谓的理所当然;越能提升自我效能的人,生涯适应力也会越来越强。依循以往的经验不一定能够巩固现在的发展,甚至还会成为成长的绊脚石。因此,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相当重要,同时人们亦必须能够判断何时该坚持,何时该弹性变通。很多企业因为守旧、自我设限,未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转型,导致无法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而错过良机或是遭到淘汰。懂得“自我更新”是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临危不乱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心理技能,不论在企业中的哪一个职位,面对突发事件时,都必须要能够镇定地处理突发状况;想要锻炼心理肌力,必须先学习消化负面情绪,并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将危机化为转机。
我经常鼓励员工:“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一件事情如果试一次无法成功,就要尝试不同的方法,不能轻言放弃。书中也提到,当事情不如预期时不要急着否定和气馁,应从失败中汲取养分,调整应对的态度,增加自我的弹性,这样自然能够形成正向循环,提升挫折的容忍力。
近几年来,台湾随着劳动法令变动,劳资争议的问题亦随之增加,上街头抗争、冲突、罢工时有所闻。这种情况不仅容易使员工产生急性压力症候群、导致员工身心负荷过重,也影响组织整体士气。劳资双方情绪勒索、身心俱疲,也不是大家所乐见的情形。
领导人及人资必须找到适宜的对话平台,以情、理、法展开沟通,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感。除了倾听,更要了解员工抱怨背后的心理需求,言谈之中透露出什么重要的讯息能够改善现状,并且建构出完善的机制,避免日后重蹈覆辙,造成组织无谓的耗损。
书中还提到,“妈宝型”员工越来越多,不但让管理者头痛不已,也对其他同事造成困扰。许多不成熟的毕业生涌入职场,也让很多人反映跨世代沟通及管理出现难题,不知该怎么做才能共存共荣。其实这些问题也提醒着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模式。用对方法很重要,不同世代的差距、成长生活的背景迥然不同,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才能增加对话的空间,逐步引导、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及自主性,才能成功跨越世代的藩篱!
每个人面对危机与转型的心理状态不同,心理肌力越强的人越容易为自己找到出路。随着年纪增长和经验累积,从懵懂到逐渐勾勒出清晰的职涯地图,我很喜欢萃芬在书中写的一句话:“成长的重点在于改善状况,而不是追求完美。”也经由每一次的选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我也鼓励大家永保好奇心,不要放弃任何能够学习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别忘了留点时间与自我对话,引领自己正面迎向每一个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