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者治,失人者乱
◎一个国君私欲多了,就不能明察事理,奸臣就容易得势,祸国害民。齐桓公善用两位贤才辅佐,拿下了第一个霸主的宝座。但他晚年昏庸,导致国家大乱。
在春秋初期,书写瑰丽史诗者,齐桓公也;演绎惨烈悲剧者,亦齐桓公也。同一桓公,先荣后辱,其重要原因在于用人。
齐桓公曾问管仲什么事会妨害霸业,管仲说:“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早年齐桓公设立了庭燎之礼,即在王宫庭院立起火炬,燃柴以照明,表明光明磊落地招纳俊才、礼贤下士,特别是他不计前仇任用管仲,故有匡合之功,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而他到了晚年,追慕奢华,沉迷酒色,开始宠信、重用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奸佞之徒,最终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竖刁从少年起就入宫侍候桓公。他善于察言观色,事事投桓公之所好。桓公有两大嗜好:喜食美味,喜好女色。竖刁就想方设法为桓公找美女。
竖刁极会讨好齐桓公,为的是获得权位。他经常在桓公面前诋毁管仲。一次,他与易牙合谋,觐见桓公说:“‘君出令,臣奉令’。现在齐国只知道有管仲,不知有君王矣。”桓公当时并不昏庸,不听他们的挑拨,说:“我与管仲的关系,犹如身体与手足一样,有了手足,人的身体才健全。我现在有了仲父,才真正是国君。这个道理,你们怎么能懂得呢?”桓公信任管仲而不疑。
竖刁并不就此罢休,又百般献媚桓公最宠爱的妃子长卫姬,与她勾结,串通一气,鼓动长卫姬请求桓公,立她的儿子无亏(又名无诡)当太子。
桓公暗中答应了这个要求。后来由于管仲反对,桓公确立了公子昭的太子地位,才没有让竖刁的阴谋得逞。
易牙善于御射,精通烹调技术,由此得以入宫,主管桓公“割烹之事”。有一次,易牙见长卫姬生病,不思饮食,便精心制作美味,长卫姬食后精神好转。从此,易牙与她保持着暧昧关系。
有一次,齐桓公同易牙开玩笑,说没尝过人肉,不知人肉是什么味道。于是易牙就把自己3岁的儿子杀了,煮成肉羹,献给桓公。桓公觉得味道极美,赞不绝口,认为易牙爱他而舍其子,从此对易牙另眼看待,倍加宠信。
开方本是卫国懿公的长子,长卫姬的侄子。因觉卫国褊狭穷困,便放弃了继承权,来到繁华富庶的齐国,做了普通的臣僚。他见齐桓公好色,就把自己两个年轻貌美的妹妹献给齐桓公,她们均得到了齐桓公的宠爱。他在桓公手下为臣,15年没回家看望父母。
齐国的忠直大臣,看不惯这几个人的所作所为,看穿了他们的狼子野心。公元前649年,管仲奉齐桓公的命令,带兵去援助周王室,回来不久便病倒了。
管仲病重期间,仍然念念不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一天,齐桓公去看望管仲,问在管仲之后,谁能任齐相。管仲语重心长地说:“隰(xí)朋为人忠厚,可以管理国事;易牙、竖刁、开方是三个小人,不可重用,当远之。”
齐桓公便问:“易牙烹煮了自己的儿子给寡人做肉羹,难道不是真心对寡人好吗?”管仲说:“连亲生骨肉都不爱惜的人,怎么会忠于国君呢?!”
齐桓公又问:“那么竖刁把自己的阳物都阉割了,他对寡人的忠心不是超过了爱惜他自己的身体吗?”管仲说:“能忍下心残害自己的身体,违反人之常情,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齐桓公再问:“公子开方是卫国的太子,却侍奉寡人15年,这还不忠诚吗?他的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他爱寡人超过了孝顺父母呢!”管仲语重心长地说:“开方放弃了太子的地位来侍候您,可见他的野心很大。人之最亲莫过于父母,开方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怎会对您忠诚呢。您千万不要重用他,否则,会给国家带来祸乱!”
管仲死后,齐桓公按管仲的提议,任命隰朋为相,疏远了易牙等人。不料,隰朋任职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了。桓公又让鲍叔牙接替相位,鲍叔牙坚辞不受。桓公询问原因,鲍叔牙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好善憎恶,这您是了解的。您一定要用我,请将易牙、竖刁、开方三人逐出宫廷,我才敢奉命就职。”桓公无奈,只好说:“管仲早就说过了,我还能不听你的意见吗?”于是,当天就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免职,并不许他们再回朝廷。鲍叔牙见桓公如此处置,便受命接了国相一职主掌朝政。
竖刁等人被赶走,桓公就像掉了魂儿似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旧病复发,不理朝政。竖刁等人跑到长卫姬那里痛哭流涕,哀求她挽救败局。
长卫姬鼓励竖刁等人说:“君王年老,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只要无亏得以继承君位,齐国的大权还能不与诸位共享吗?”长卫姬又对桓公说:“自从易牙离开后,君王连吃饭都不香了,君王这么大年纪,何必自己苦着自己呢!”她请求桓公让他们回宫。
桓公说:“他们三人有益于寡人,无害于国家,管仲说得也太过分了!”于是将这三个人召回宫中,官复原职。从此这几个人将齐桓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鲍叔牙见此情景,急怒攻心,没多久就发病而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患重病。儿子们为争夺君位开始互相残杀。一直在桓公身边殷勤备至的竖刁、易牙等人突然变脸,对桓公撒手不管,假传桓公旨意,堵塞宫门,不准任何人进宫。
只有宫女晏娥设法溜进齐桓公住所来看他。齐桓公饿坏了,求她弄点吃的来。晏娥告诉他,易牙、竖刁作乱,封锁宫廷已经很久了。齐桓公泪流满面地说:“管仲真是有远见啊!他所看到的,难道不是事物深远的本质吗?如果我听他的话,不至于弄得这么惨。我有何脸面见仲父啊!”
结果一代霸主齐桓公,竟然饿死在宫中。晏娥也撞柱而亡。相传桓公死时,衣袖蒙脸,想必也是心中悔恨,无颜见管仲于地下。
桓公饿死后,竖刁等人发动政变。桓公的遗体在床上放了67天,已腐烂发臭,无人过问,最后还是两位老臣出面,将桓公遗体收殓。
【评 点】
翻开二十五史,总能看到小人的身影。小人人格卑下、品行恶劣,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世间小人虽为少数,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权力周围常有小人。小人是权势的衍生物,只要有权力在,总有攀附权力的小人。
齐桓公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位霸主,显赫一时,其主要原因是任用两位贤人。前者是管仲,后者为鲍叔牙。可是,齐桓公晚年意志衰退,追慕奢华,沉迷酒色。一个国君的私欲多了,贪图享乐,追求奢靡,自然不能明察事理,不能明察事理,奸臣就容易得势,奸臣得势就会祸国害民。
齐桓公能识得好人,却识不得奸人,开始宠信、重用竖刁、易牙、开方等奸佞小人。管仲病危时,对这三位小人都做了分析和揭露,认为他们都另有所图,不可委以重任。
管仲死后,鲍叔牙无权,齐桓公又重用了这三个为人险恶的奸佞小人。齐桓公死后,五子争权,国内混乱,齐国失去霸主地位。桓公一世英明,最后却把朝廷搞得惨不忍睹,把强大的齐国搞得贫弱不堪,教训非常深刻。
小人的晋升,往往与其才干、政绩无关,而主要取决于权势者的赏识、信任与欢心。一些执权人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只在乎下属听不听话,顺不顺从。小人善做“感情游戏”,耍两面手法,从问寒问暖到小恩小惠,只是手段而已,时机一到,便立刻翻脸,卖主求荣。
能做出不近人情世理之事的人,其内心往往包藏着不可告人的企图和险恶目的。管仲的识佞术,就是依据“人之常情”。一般来说,做出超越人之常情之事的人,定有阴谋,必有他图。要弄清这种“超越”行为之后的目的和动机,加以防范和警惕。易牙、竖刁、开方他们在齐桓公面前所做的那些超越人之常情的事,看起来是“大忠”“大敬”的表现,其实是假象、伪装,把齐桓公迷惑住了。
识别贤佞是正确用人的前提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国家的治乱。周幽王、周厉王在位时,为什么政局不稳、民不聊生?主要是任用奸佞却以为是贤才。齐桓公、秦二世曾嘲笑周幽王、周厉王,却分别任用竖刁、赵高。正是: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得人者治,失人者乱。”唐明皇在前期不失为一代英主,但他后来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造成“安史之乱”,差点葬送唐王朝。
有时,品行好、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升迁,德才皆差之人也未必不被重用,甚至有些溜须拍马的人春风得意,成为官场的“不倒翁”,而正派耿直者却不吃香。
表面认识一个人不难,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不易。鉴人识才之难,难在识别伪装。有的金属闪闪发光,表面给人以好感,但不是金子。身边有“宝”而要识“宝”,但不应受闪光的东西迷惑而视为宝。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武艺超群,却爱财爱美色。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艺之道,却忽视了他的德行。结果,董卓只用小恩小惠即买其人心。吕布利欲熏心,反手杀害了丁原。同样,王允知其贪恋财物美色,将美女貂蝉许配给他,用反间计挑拨吕布与义父董卓之间的关系。为得美女貂蝉,吕布与董卓争风吃醋,反目成仇。吕布先迷于财,后惑于色,又亲手杀了器重他的义父董卓,最后被曹操所杀。董卓的教训同样是不能识人,不识吕布的品德。
利用他人之喜好以迎合之,阿谀奉承,进而以售其奸、兴风作浪,成了古往今来小人们的拿手好戏。只要滋生这种伪善、阴谋的土壤存在,就会有人使用它。一旦小人取得掌权者的宠信,羽毛丰满起来,其真面目就会暴露出来,翻脸不认人,对施恩者反咬一口。竖刁一类奸佞小人之丑行,以及齐桓公之惨败,值得深思、再深思。
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
——〔唐〕韩愈
所有颜色,五彩缤纷,数不胜数,但是应当分辨它们。
——〔苏联〕阿·巴巴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