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业余心理学家,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作综合归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有些是可变的,有些是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能控制的。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力改变。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的。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显然是消极、不可取的。

四、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从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海德(J.Reider,1958)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一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例如,如果不论何时,只要老板刚休假回来就说他喜欢其职员干的活,而在其他时间老批评其职员,由此,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最近是否有休假。

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H.Kelley,1972))提出来的。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了。

(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1967)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归因: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景维度。因此,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二)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三)观察位置

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