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陶老师讲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科考
回到饭店后,我抓紧时间又去找陶老师,想多了解一些此次国际科考活动的背景和湄公河的情况。奔波一天后,陶老师显得有些疲惫,但一说到此次科考活动,他的话匣子就马上打开了,兴奋得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一直很重视对澜沧江-湄公河的考察。陶老师说,这事说起来可就话长了。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什么是国际河流?就是指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简而言之,即国家之间的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共流经6个国家,这样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何地却一直众说纷纭。在20世纪90年代初,据陶老师他们收集到的资料,有好几种说法,大都认为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在青海省杂多县北部的雪山之中。然而,澜沧江-湄公河源头区支流众多,连长江、黄河都望尘莫及,到底哪座雪山下的小溪才是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呢?另外,源头地区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还有野兽出没,是名副其实的无人区,以致对这样一条重要国际河流源头的确定,成了国际地理学界的难题。多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努力寻找过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但历经10多次考察都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源头地区高寒缺氧,环境恶劣
这个难题理应由中国科学家来解决。为了考察出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从1994年开始,中科院组织了3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大型科考活动,陶老师都参加了。在1994年、1995年的两次科考活动中,他都任队长,队员们在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历尽各种艰险。
1994年,他们从云南昆明出发,沿澜沧江下游向上走,经云南北部进入西藏东南部,逐渐接近上游。那一次,他们考察时乘坐的是一辆没有四轮驱动的面包车,单车独行,穿越了地质环境脆弱、山高路险的横断山脉。那个年代,路边的加油站和修理厂都非常少。进入澜沧江河谷后,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滇藏公路既窄又陡,队员们不时下来推着汽车,翻过一座座雪坡,越过一道道雪沟,曾差点滑入几十米深的悬崖,也曾差点被滑落的巨大山体砸中……
经过1994年、1995年的两次科考活动,中国科学家逐渐逼近真相:澜沧江在流经西藏昌都之前分为两个大的支流——西支为昂曲,东支为扎曲;扎曲的流速、流量、流域面积都比昂曲大,因此把扎曲定为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扎曲的上游又分为两支,一支为扎阿曲,一支为扎那曲;科学家们根据实地测量,认为扎阿曲是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但扎阿曲支流的数量之多、河网之密(共有近400条大大小小的支流)远远超过同是世界大江大河的长江与黄河。
1999年,中科院再次组织了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科学考察活动,陶老师任第一副队长,再次带领23名科考队员进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三江源地区。科考队克服了高寒缺氧等重重艰险,跋涉40天——其中18天是骑马,在42匹牦牛的帮助下攀登到了海拔为5224米的果宗木查雪山,查明了青海省杂多县的扎阿曲河为澜沧江-湄公河这一国际河流的源头——其位于东经94度41分,北纬33度44分——并于1999年7月19日在扎阿曲的最顶端、海拔5224米的果宗木查雪山脚下安放了刻有“澜沧江源”字样的巨型石碑。当晚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地理发现。
源头地区河流众多
“今天,我们此行的科考队里还有两名当年参加考察的队员——从事水文地质研究的周长进研究员和从事水生生物研究的何德奎副研究员。”陶老师说。周长进老师还是1994年和1995年两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科考活动的副队长。
历经10年的多次考察,中国科学家终于实现了一个重大的心愿:揭开了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神秘面纱。此后,陶老师又有了一个心愿,就是要亲自带队去考察澜沧江-湄公河的下游——湄公河。
10年过去了,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现在,陶老师的这个心愿就要实现了,我们要去探索湄公河流域的情况,从而完成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科学考察。
注:本书介绍的这几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科考活动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而国际大河源头的确定会受到源头水源地(如冰川)的位置变化和测量方法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甚至更改了多次。为了避免争议,现在的地理教材往往不再列出大河源头的准确位置和精确长度,只写明源头的大致位置和长度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