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这一册“书”,原是南京编辑顾华明先生约稿,从开写到完成,大约半年,交出不久,便即印妥样书,时间是在2000年初夏。
大概因为技术问题,书芯是印成了,封面却未能如期装订,延宕至今。这在出版业是常有的事情吧,两年半转瞬过去。现在山东画报出版社接手出版,分明一本新书,在我,已是旧作了。
今天查看存稿,短短两年半人事也真多变:《民国的下午》专写费穆的《小城之春》,而今新版同名电影早已上市了。《红色娘子军》提一句刘晓庆说她不曾挨过斗,不料今年锁进局子里,也真难为她。《亚明》那篇写到的老前辈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诸位,连同亚老,则在去今两年先后谢世了。记得当时写着,我曾偷笑:亚老师,我在写您呢!回国后去他隐居的东湖山庄看望将届八十的老先生,临别禁不住抱他一抱,老人的脑袋一动不动贴我胸前,同时他腿肚上使劲攀着一只豢养多年的金丝猴,两眼乌亮,不知这小猴儿此后下落,归了谁了。
这书中多有作古的人,连那壮烈牺牲的小战士,得年十八岁。
如今出书,讲究时机:各种“订货会”是属行业的盛事,赶上了,便是商机,错过了,或许就此凉掉。其实写作也有“时间性”的。当初接这份稿约,人还在纽约过日子,一则与国中大好形势不免隔膜,一则满脑子陈年旧事,书写之际全不知读者为谁,行情如何,真是好糊涂,此刻想来,也亏得是这样糊涂地写了,搁现在,恐怕竟不会去做这件事:还乡转眼快要三年,偶或念及纽约的时光,恍若前世,书中撮拢的种种素材,更如前世的前世——有道是文学乃“前世的回忆”,我的书写,又岂敢说是“文学”呢。
我真要代我笔下这些“多余的素材”谢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美意。
那当初撺掇我写成此书的顾华明先生,书成后必当先寄他一册,封面与版式,自然改动了,素材还是那点素材,拿在手里是其新亦旧,其旧亦新,竟会有“再版”的错觉吧,这错觉,唯顾华明才会有。我愿借这纸端提前与他会心一笑:是再次致谢,也是有请鉴谅的意思。这书初印时原已有篇题记交代着我俩合作的详细,现在仍然附在本文的后面,聊作记存。
200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