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到智者派的出现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只为我们留下了他们的著作的断简残编。有些思想家甚至没有留下片言只字,有些思想家的著作则遗失了。
尽管如此,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对后世以及当今哲学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他们为西方早期思想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思想是西方思想的最初渊源。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为之叹服。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的著作残片我们称之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篇。
如果我们仅限于依靠这些著作残篇,而没有可资参考的各式各样间接资料的话,可能还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呢。这些间接资料部分是见于后来的哲学家们的著作里,他们往往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要对先哲们的有关论点分析一番——这种习惯在亚里士多德的模范作用下尤其变得流行起来。
另一部分间接资料则见于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某些学者的著作中,他们把叙述哲学的历史作为一种明确的任务——其发起者仍然是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第欧根尼·拉尔修(约公元220年)关于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十卷书就是一个范例。
这类将不同哲学家关于某些问题的学说以概要的形式收集在一起、编辑成册的古典著作,被称为《名哲言行录》。
一、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
在小亚细亚西岸,最富天才的希腊部落爱奥尼亚人沿爱琴海狭长的海岸建立了十二个繁荣的城市。这里是来自亚洲大陆的漫长的荒漠商路的终点站,远道而来的货物被装上船,然后运往希腊各地。随着东方货物的涌入,关于亚洲民族的许多文化成就的知识也逐渐传入希腊。天文、历法、货币和重量单位,或许还有文字,首先从东方传入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那里,然后又经他们传至希腊其他地方。在十二个爱奥尼亚城市中,米利都位于最南端。公元前六世纪,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或许它也是当时希腊最富裕的城市。就在这个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相互混杂的城市里,诞生了希腊以及西方世界的科学和哲学。
1.泰勒斯
米利都的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于公元前6世纪上半期开始产生影响。首先,泰勒斯是一个游历甚广并善于交际的商人,他曾经到过埃及;其次,他是个政治家;再次,他还是个兴趣广泛的自然研究者。或许他基于自己从东方人那里学来的天文知识而成功地预言了一次日食现象,这令他的同时代人大为惊异。他研究过磁力现象;他通过测量特定时间内日光的阴影,算出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他还发现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后,他也是一个哲学家,而且不久前还被认为是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鼻祖。
泰勒斯是首位接受了东方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并独立推动其发展的希腊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对希腊人来说,他位于古代世界的“七位贤哲”之首,或许原因就在于,他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不仅拥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还对事物的最深层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据古代传说,他曾就如下问题作过答复: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答曰:“认识自己。”世上最容易的事情是什么?答曰:“给别人出主意。”上帝是什么?答曰:“既无始又无终。”怎样才能过一种真正有德行的生活?答曰:“我们谴责别人做的事情,自己也永远不要做。”[1]我们不能确定的是,究竟泰勒斯对一般哲学问题得出了哪些结论。至今还不能证明,哪一篇哲学文章是他亲手所写。[2]不久前人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基本思想——尽管如此,有人最近还时而把这一思想归功于他的后继者。[3]
2.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人,并且和泰勒斯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11至前549年。[4]由于泰勒斯的声誉摇摆不定,我们可以将阿那克西曼德确认为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他的观点写成了文字——可惜并未保存下来,后人通常给他的著作冠名为《论自然》。[5]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不确定的和无限的东西(希腊语apeiron),一切冷的、热的、干的和湿的东西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他还认为,地球——是自由地悬浮在空中的——最初处于流动的液体状态,地球上的生物是随着地球逐渐变干后才形成的,它们先是生活在水里,后来又转向陆地。[6]他的这一思想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开了先河。在他看来,地球原先被一层火包围着,这层火爆裂之后,火便飞溅出去,然后它们就围绕地球旋转,[7]这是人类首次尝试用物理的方式对天体的运行加以解释。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新的宇宙会从这个不确定的无限的东西中不断地诞生出来,并永远如此循环往复。“时间会对一切做出公正的判决”,这是他的结束语,也是他唯一逐字保存下来的著作残片。[8]马丁·海德格尔曾把这句话用于他的一篇重要论文。[9]
3.阿那克西米尼
第三位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大约死于公元前527年),他与阿那克西曼德是同时代人。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当然他所说的气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气,因为他认为人的灵魂也是一种被赋予了生命的气。他也认为宇宙的形成和毁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三位米利都哲学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试图用一种原始物质或从物质上可把握的原始法则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源。对于希腊哲学后来的发展以及我们当今的哲学,他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们在细节上采用了何种方式方法——用现代科学认识的眼光来看,有些细节可能显得有点幼稚——而在于他们不带任何成见地首次尝试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这些问题,而且他们敢于把五彩缤纷的自然现象的本源归结为一种原始物质。
二、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1.毕达哥拉斯的生平和学说
希腊科学,特别是数学,其创始者的荣誉同样也应该加在毕达哥拉斯的头上,就此而论,他和米利都的哲学家们享有同等的权利。这位出生在萨摩斯岛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生活于公元前580至前500年之间,为了追溯古典知识的源泉,他曾经到过埃及和东方——对此他在著作中也有许多记述——经过多年的漫游生涯之后,他变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学者,而且他也是克罗敦(Kroton,即今天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克罗托内)的一个宗教修会的创始人。据传说,他之所以离开他的故乡,是因为他不满意伯里克里的独裁统治,这位独裁者通过席勒的叙事诗《伯里克里特的指环》(取材于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而变得闻名于世了。
在数学领域里,毕达哥拉斯的名字首先是与那个数学定理联系在一起的,即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是,毕达哥拉斯研究数学并不局限于数学本身,他把数学尤其是数的理论置于他的哲学的中心位置。此外,据古代传说,毕达哥拉斯是按我们今天通行的理解运用“哲学”一词的第一人。若依照当时惯用的方式称自己是一位sophos即智者,在他看来好像过于狂妄,因此,他称自己是一个philosophos,即一个智慧的爱好者或热爱者。
在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中,数是宇宙的真正奥秘和组成部分。从1到10,每个基本数字都有其特殊的力量和意义,特别是完美无缺和包罗万象的数字“10”。宇宙的和谐——毕达哥拉斯是首位把世界称为“宇宙”的人——在于,宇宙中的万物是依照数的关系排列起来的。对毕达哥拉斯来说,音乐首先就是一个明证。看来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将声音的和谐以及音阶的高低归因于数的关系的人,虽然他没有认识到声音频率的关系,但是他认识到了乐器弦线的长度关系。
毕达哥拉斯在宇宙的结构中再度发现了音乐的和谐。就像每一个运动的物体都会引发出声响一样——当然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运动的速度——天体在环绕其轨道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奏出一种我们常人无法听到的“宇宙音乐”。他这种将宇宙的和谐理解为一种声音的和谐的美妙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想象,这一思想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也曾经反复出现过。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经为此写过一本书。
我们看到,米利都的哲学家们试图在一种原始物质中找寻宇宙的秘密,与他们不同,毕达哥拉斯试图在一种原始法则中寻找宇宙的秘密,在他看来,这种原始法则就是存在于我们的宇宙组成成分之间那种恒定不变的数的关系。谁若是了解基本元素的循环体系以及现代科学对此所作的解释,那么他会发现,毕达哥拉斯的这一思想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天才预见。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理论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这或许与东方思想特别是印度的灵魂转世的观念有一定的思想渊源。他们认为,人类永生的灵魂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净化过程,会不断地脱胎换骨,他也会依附在其他动物身上。正因为如此,杀生或用动物做祭献或吃肉在印度是一种禁忌。由于人生的目的被认为是通过灵魂的净化和虔诚笃信最后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解脱出来,毕达哥拉斯的人生伦理也带有类似印度哲学的特点:要求自律、知足和节欲。
2.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由于受一系列严格规定的限制,毕达哥拉斯创立的宗教团体,变成了一个对外极其封闭并严守内部秘密的组织,变成了一个国中之国。成员在入会时须宣誓遵守教规,保证过一种清心寡欲的简朴生活,不虐杀那些并没有侵犯人的动物,每天晚上都要扪心自问,这一天都做了什么错事,都违反了哪些教规。[10]此外他们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并严守秘密。这个教会组织也接纳妇女,受过哲学和文学教育并同时掌握妇道和持家技巧的“毕达哥拉斯妇女”,在古代被认为是希腊培养出来的最有修养的女人,她们受人尊敬。[11]按规定,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他们须经过五年的学习才能毕业。除音乐、体操和医疗知识之外,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和支持。毕达哥拉斯的威信是至高无上的,教会里所做出的科学发现都归功于他,“autos epha”(“他自己曾说过”),随便一句话只要是他说的,就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由于他们试图将毕达哥拉斯教会组织的影响扩展到政治领域,而且是——按照毕达哥拉斯自己的观念——带有极其明显的贵族倾向,不久他们便遭到攻击,最终毕达哥拉斯信徒在克罗敦的集会场所被烧毁,这个宗教组织因此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根据某些记载,毕达哥拉斯自己和他的许多信徒在这场浩劫中都丢了性命,不过也有记载说,他离开那里之后又活到了高龄,后来在梅塔庞通(Metapont)死去了。毕达哥拉斯教会组织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非常明显地试图在一个封闭的和教规严格的组织中把宗教和哲学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去。
我们了解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后来的哲学家们的著作,大师本人并未给后人留下片言只字。他的学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修会的灭亡而结束,而是远远超出了其直接追随者的圈子,并且对整个古代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公元后的数世纪里,继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曾经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辉煌并享有盛誉。
三、埃利亚学派
埃利亚(Elea)位于今天的萨莱诺(Salerno)以南的意大利西海岸,这里是古希腊在意大利的殖民地,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在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哲学学派,人们按其发源地称之为埃利亚学派。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以下三位,较后面的哲学家都相继继承并发展了较前面的哲学家的思想。
1.色诺芬尼
色诺芬尼或许出生于公元前570年,他的出生地位于被希腊人占据的小亚细亚西海岸。作为一名游吟诗人和歌手,他走遍了希腊的许多城市,数十年后,他在埃利亚定居下来并成为了那里的哲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留存下来的著作残篇都是一些哲理教育诗的片断。
色诺芬尼揭开了利用哲学对古希腊宗教展开大胆的猛烈攻击的序幕,他那个时代许多人性化了的——或许太人性化了的——神灵的名字在他看来都不值得尊敬。他指责荷马和赫西俄德,因为他们把人类所认为的一些偷盗、欺骗和通奸之类的可耻行为毫无根据地硬加在了那些神灵的身上。在他写的部分保留下来的教育诗中,他取笑那种把神人格化(anthropomorphe)的观念:人把神想象成和人一样,需要出生,具有人的形体,要穿衣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等等。但是,如果牛、马和狮子也有手并且也能够用手制作它们的神的画像和塑像的话,那毫无疑问也会把它们的神塑造成牛、马和狮子的形象,这就像人类把自己的神塑造成人的形象一样。黑人把他们的神的形象塑造成黑色并且是仰鼻子,色雷斯人则把他们的神的形象塑造为红头发和蓝眼睛。事实上,人类从来也不知道而且永远也不会知道神到底是什么样子。对色诺芬尼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存在众多的神,因此也不会存在一种神统治另一种神的情况。至高至善者是唯一的,神是无所不在的,神在形象上和思想上不可与尘世的人做比较。在色诺芬尼看来,至高无上的神与宇宙整体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泛神论。不过他保留下来的断简残编也允许人们作其他的解释。
如此看来,色诺芬尼或许是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位具有理性的逻辑头脑并与既有的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人。他将至高无限者与宇宙整体等同划一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学说的创始人,这个学说认为,在五彩缤纷的现象世界背后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一思想在他的后继者那里不断地完善。
2.巴门尼德
约公元前525年,巴门尼德出生于埃利亚并且后来成为那里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公民,或许他曾经是色诺芬尼的学生。他是埃利亚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在古代,他是最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之一。他继承了色诺芬尼关于永恒不变存在物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发展。我们不能确定的是,在巴门尼德的思想中,哪些是从色诺芬尼那里继承下来的,哪些或许是后人错误地加到他头上的。柏拉图给他的一篇对话取名为《巴门尼德篇》。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让已经年老的巴门尼德与他的学生芝诺(当时约四十岁)和少年苏格拉底展开了讨论。
在一篇保留下来的教育诗的片断(约150行六音步诗)中,描写了巴门尼德从黑夜王国前往光明之国(真理之国)去拜见一位女神的旅行。真理和知识与现象和纯粹的观念之间形成了对照。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诗中认为,只会存在存在物,而不会存在非存在物(只会有物存在,而不会无物存在)。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即有物存在又无物存在)是不可想象的[12]。所谓存在物就是一种填补空间的东西(Raumerfuellendes),他否认存在一种空无的空间的可能性。若设想一种运动,那么其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存在非存在物——因为若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只有当那另一个地方在这之前是空无的空间即无物存在时才有可能。若设想一种发展和变化,其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在“生成”某物之前,必须首先“无物存在”。由此,巴门尼德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他认为,既不存在变化也不存在运动,而只有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存在。因为存在物充满了一切空间,所以也不会存在独立于存在物之外的思想。毋宁说,思想和存在物是同一的。我们觉得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这实际上只是一种错觉;这是一切错误的根源。[13]——在这里和在所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那里一样,对断简残篇的各种解释都是不可靠的和容易引起争议的。
3.埃利亚的芝诺
巴门尼德否定变化的学说很容易遭人攻击,而且针对他的这一学说的攻击从一开始就不缺少。不管怎么说,他的学生芝诺(约出生于公元前490年)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他的老师巴门尼德的学说免遭非议。为此,他发展出一种机敏但又有些过火的论证艺术,因而他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后来辩证法在希腊达到了相当的繁荣。[14]芝诺也只给我们留下很少的著作残篇,关于芝诺的其他知识如前述的芝诺悖论,我们大都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的。有人对巴门尼德所持的否定多样性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批评,针对这些批评,芝诺拿出了反驳的证据。他认为,正是那种认为存在事物多样性和运动的观点才导致难以解决的矛盾。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看看他是如何拿出证据来否定事物运动的:
1.假设阿基里斯[15]和乌龟赛跑,当比赛开始时,先让乌龟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后,再先让乌龟爬一段路程。如此下去,以至无穷,这样,阿基里斯就永远赶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所在的A点时,乌龟这时又已经向B点爬去。当阿基里斯到达B点时,乌龟又离开这里向C点爬去。这一领先距离虽然不大,但是却永远超越不过去。
2.飞行在空中的箭矢在空间中的某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飞行的这段时间可被划分为无数的时刻,在每一个时刻,它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静止不动。如果它在各个单独的时刻是静止不动的,那么,整个来说,它也是静止不动的。这就是说,飞行的箭矢其实是静止的,结论是:运动是不存在的。
当然,我们不要以为,芝诺真的会相信阿基里斯永远都赶不上乌龟。他的这一著名论证的真正意图在于,他想告诉那些巴门尼德的反对者们,要证明他们的观点的自相矛盾也是很容易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被芝诺的敏锐洞察力所蒙骗,因为他的论证也是有破绽的。如果我们把箭矢飞行的那一段时间分割成无数的时刻,那么箭矢在那一时刻看上去可能是静止不动的。但是,事实上时间并不是由一系列的时刻组成的,时间的本质恰恰在于它时刻不停的流动性。把时间分割为单个的时间点并不是时间本身所为,而是我们人的主观意志!不过,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我们刚刚认为芝诺的论证有悖于人类健康的理性,这时一个相反的声音又会说,芝诺使一个真正的辩证过程从此开始了。
毫不夸张地说,芝诺的论证(许多代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曾经对此争论不休)对后世哲学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这些论证增强了我们的认知能力,使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可能就会发现,一些显而易见和理所当然的观点和见解是值得怀疑的、陈腐的和自相矛盾的。比如,当我们考察一个诸如“无限”之类的概念时便会如此。
四、赫拉克利特与公元前五世纪的自然哲学家
1.赫拉克利特
在令人惊叹的公元前六世纪,在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地区,这一次仍然是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诞生了一位谜一般的思想家,他是希腊哲学的奠基者之一,这个人就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年,他出生在一个艾菲斯(Ephesos)的贵族家庭里,后世也称他为“晦涩哲人”。
赫拉克利特是一个离群索居者,他蔑视民众,敌视民主政治。在生活和思想上,他都独辟蹊径。他把他的思想写进了《论自然》中,他的思想尖锐独特,写作风格形象生动,表达简洁明快,并且由于其格言式的简短句型——或许是故意为之——而晦涩难懂。不管怎么说,他遗留下的一百多个著作残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赫拉克利特上了年纪之后就完全与世隔绝,他隐居山间,以食植物为生,过着一种遁世者的生活,或许他是西方的第一位遁世者。
赫拉克利特蔑视那种纯粹的博学多识,他旁敲侧击地讥讽几位比他早的思想家,他说:“博学并不能训练人的头脑,如果能的话,它早就使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和色诺芬尼变聪明了。”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找到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
赫拉克利特也认识到世界多样性的背后存在统一性。但是,他不像巴门尼德那样,认为存在是稳固不变的,变化和杂多只是一种错觉。不过,他也并不与此相反,认为万物皆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在这一点上,他常常被人误解,既被后来的评论者误解,也被他的同时代人如巴门尼德误解,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学说正好与赫拉克利特相反。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这期间新而又新的水不断地往前流动,我们自己在第二次踏进河流时也发生了变化);而且他的另一句名言“万物流变,无物常存”虽然并不是出自他遗留下的著作残篇中,但是,古代和现代的学者都一致认为,这句话的确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16]他也许曾深刻地体会到时间以及永恒变化的奥秘。[17]不过,他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在不间断的河流背后发现了一种统一性,即一种统一性原则,多样性中有统一性,统一性中有多样性。[18]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运行是由“逻各斯”支配的,“逻各斯”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永恒存在的。这个词能不能被准确地翻译呢?它可被理解为“话语”、“理性的言语”、“原则”、“规律”,后来也或多或少地被理解为一种抽象的“世界原则”。它的真正意义是不确定的,尤其因为赫拉克利特自己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或在语言上澄清这一概念。或许他只是为他所指的那个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就此而言,他是个“纯朴”的思想家。[19]
赫拉克利特似乎也认为存在一种原始物质,但是,他所理解的原始物质并不是米利都人所称的水或气,他称之为“原始火”。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他所说的火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火,而是具有一般的引申义,或许我们可称之为一种原始能量。在他眼里,这种“原始火”似乎又是一种神性的东西,并且也居于人的灵魂之内。
从这种原始能量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而来的世间万物遵循着一个伟大的原则,即对立统一原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神就是昼与夜、寒与暑、盈与缺、战争与和平”。在观念与观念、人与人、男与女、阶级与阶级、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20]一切事物都与其对立面共存亡。所以,那种渴望结束战争永享和平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创造性的对立关系一旦消逝,就会出现彻底的死寂和停滞状态。故而,当一个人的所有愿望和目的都已达到,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正是由于疾病,才使人感受到健康的愉悦;正是由于存在恶,才显出善的珍贵;正是由于饥饿,才使人产生吃饱后的满足感;正是由于人生的辛劳,我们才享受到生活的安逸。[21]
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学说首次为辩证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学说在他死后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那里获得了新生,这或许是人类思想史上解决生成之谜的一种最成功的尝试。(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在古希腊人那里,它的原意是指在谈话和辩论中的论证艺术,也引申为“对话”;在现代的发展理论中,它是指对立的力量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在这里,“对话”不是在各执一词的哲学家们之间展开的,而是在现实世界相互对立的力量之间展开的。)
如果我们把“逻各斯”理解为支配万物的世界理性,而人也是它的一部分,我们死后,我们的灵魂也将复归于它,就如同“一束火光在黑夜中消失一般”,那么,赫拉克利特也许就因此背弃了古希腊的多神教信仰,而倾向于对一神教的信仰。如果赫拉克利特对此没有自觉的意识,那么,他的那句话——“对于神,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人们则认为一些东西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或许就已经显露了他的这一倾向。
赫拉克利特和他的前辈及同时代人一样,不仅关注外部物质世界及其假设的形成原因,而且还关注人的灵魂深处——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探究了我自己”——并且把人及其行为纳入到一个形而上学的语境之中。[22]在希腊哲学家之中,只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够与赫拉克利特比肩。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由此产生的一个学派,他的影响还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他的“逻各斯”概念后来被应用到了基督教神学之中;他的对立统一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又得以复兴;斯宾塞的进化论也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思想在尼采和达尔文那里再度回响了起来。这个哲学史上的晦涩神秘人物遗留下的著作残篇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
2.恩培多克勒
约公元前490年,恩培多克勒出生在西西里的阿克拉加(Akragas),他集政治家、诗人、宣教师、预言家、医生、江湖术士和哲学家于一身,对于哲学史来说,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是个有独创性思想的思想家,而在于他是一个能够吸收前人的思想体系并对其进行重新综合的人,因而人们称他为折中主义者。我们在他的哲理诗残篇中就可发现,他用优美的诗的形式所表达的灵魂转世的思想,其实与毕达哥拉斯和古代印度思想并无二致。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的形成和毁灭呈阶段性发展的思想,我们在他那里也能见到。但是,有些思想是恩培多克勒首先提出的,或者至少是以他独有的方式提出的,他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也主要是基于此。在这里,我们简要地列举一下他的几个主要思想。
(1)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们先后认为,水和气是世界的原始材料,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埃利亚哲学家则更倾向于土。恩培多克勒首次将这四种基本元素平等地并列放在一起,并从而创立了我们都熟悉的“四根说”,即认为火、水、气、土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使那种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一种原始材料构成的古代哲学走向了终结。[23]
(2)在恩培多克勒看来,使四种元素结合和分裂的力量有两种,他称之为“爱和恨”(吸引和排斥)。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力量相互交替占上风。当“爱”占上风时,所有的元素就会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神圣的统一体;当“恨”占上风时,诸元素就会分散。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一种过渡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和毁灭。[24]
(3)恩培多克勒认为,生物的形成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首先形成低级生物,然后形成高级生物,首先出现植物和动物,然后出现人类;生物最初是雌雄同体的,后来才演化为两个性别不同的独立个体。这些观点已经与近现代的生物进化论非常接近了。
(4)恩培多克勒还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则,他认为,外部世界的每一种元素也都能在我们人自身内部见到。我们也能在歌德的诗句里发现类似的思想:
如果眼睛不像太阳,
它怎么能看得到太阳呢。[25]
恩培多克勒活着的时候,人们普遍地认为他是神,他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据古代传说,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纵身跳进了埃特纳火山口,从此销声匿迹,这使得他的死亡充满了神奇色彩。不过,相传埃特纳火山并没有使他如愿以偿,因为它又把恩培多克勒的一只鞋子喷了出来。
3.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关于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自然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留基伯,我们所知甚少。据说他来自米利都(Milet)或来自爱琴海北岸的阿布德拉(Aldera),他的鼎盛期约在公元前440年。他留下的唯一一句话的原文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26]这或许是关于因果律的第一个明确的表述。关于他的原子论,我们是从他的伟大弟子德谟克利特那里了解到的,或许德谟克利特把留基伯的学说都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去了。
德谟克利特来自阿布德拉,这里也是他的老师生活过的地方。他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相传他活到一百零九岁的高龄。
关于他的名字,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德语Demokrit、Demokritos,或拉丁语Democritus。它们的第二个音节o都是重读的。在法语中,它的词尾被去掉了,重音改在第三个音节上。为了保持语言的统一性,最好是使用它的希腊语形式。在许多其他的希腊语名字的写法上情况也是如此,如赫西俄德在希腊语中是Hesiodos,在法语中是Hesiode,在德语中则是Hesiod。在这里,我们仍然沿用Demokrit这种写法,因为这种形式已被普遍采用了。要把握正确的尺度还应取决于语言的应用,有鉴于今日学校里希腊语教育的减少,是否应该仍然遵守graeca graeca(希腊的希腊语)的原则,这已经成了一个问题。
德谟克利特把他继承来的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几乎全部用于旅行学习了,据说他去了埃及、波斯和印度。不管怎样,他关于自己这样说道:“在我的同时代人中,我是游历最广的人,我研究的范围也最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见过许多学识渊博的人。”[27]
重返故乡以后,直到生命终结他没有再离开过那里。他深居简出,专心致力于研究和沉思。他远离公开的论辩,也没有创建自己的学派。他涉猎的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学、地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以及哲学等诸多领域。[28]德谟克利特继承了留基伯的学说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充实与虚空。埃利亚哲学家,尤其是巴门尼德已经表明,如果不设想存在非存在和空洞的空间,那么多样性、运动、变化、生成和毁灭就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种假设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继而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存在,并认为现实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德谟克利特一方面坚信,纯粹从无中生成有是不可想象的——这与留基伯的那句话,即认为万物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像埃利亚学派那样彻底否定运动和变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于是,他就决定,承认非存在和空洞的空间是存在的。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看来,世界是由充实于空间的实在(即存在者)和非存在的虚空(即空间)组成的。[29]
原子。充实于空间中的实在并非一个东西,它是由无数细小的、小到令人难以觉察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本身之内没有虚空,而是完全充实的。它们也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们被称为“原子”,意思就是不可分的东西。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从而第一次把这个概念带进了科学的论辩之中。那时他们预想不到,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原子是永恒不灭和永远不变的,它们都由同样的材料构成,但是它们却大小不同,因而也重量不等。相互分离的原子聚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世间万物,聚合到一起的原子分离之后就形成万物的消散。[30]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其性质以原子的不同形状、大小和次序为依据。但是,只有重量、密度和强度这样一些性质才是物质的根本性质,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第一性质”。物质的所有其他性质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声音并不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这些性质都是由我们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决定的,都是我们加在物质身上的配料,不是客观现实,而只是主观现实,因而是“第二性质”。“我们通常所说的颜色、甜、苦等事实上都只是原子和虚空。”[31]
原子的运动。自开天辟地以来,无数的原子就依据重力原则在无限的空间中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原子相互碰撞并弹回,于是形成漩涡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原子就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并形成可见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自古以来就永恒地诞生和毁灭,以至无穷,我们人类就是它的一部分。这种宇宙运动没有秩序,它不受某种宇宙精神操纵,也不是如恩培多克勒所认为的那样被爱与恨的力量支配,但也不是纯粹偶然发生的——德谟克利特明确地指责这种观点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做出的臆想——而是遵循存在本身固有的内在规律性。
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也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虽然它非常细小。人死后,灵魂原子就消散了。
伦理学。人所能达到的幸福完全在于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希腊语ataraxia)。获得幸福的途径就是节制和轻视感官享受,并注重精神财富的培养。[32]体格强壮对于驮兽是有益的,而坚强和高贵的灵魂对于人是有益的。“与获取波斯王冠相比,我倒是更愿意去发现一条(几何)定理。”[33]我们看到,德谟克利特有些出乎意外地把他的伦理学提高到了和他的自然哲学体系同等的地位。这样做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就是说,是唯物主义使然,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物质的原子存在。这种唯物主义可被称为古典唯物主义,没有古典唯物主义,后来的所有唯物主义体系都是不可想象的,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人们过去关于原子的概念如今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原子仍然是可分的,所以,如果我们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解为一种物质的最小组成成分或基本粒子,或许更为恰当一些。
德谟克利特似乎并没有尝试将他的伦理学和原子理论科学地结合到一起,使之相互补充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他仍然被划入自然哲学家的行列。
4.阿那克萨哥拉
与我们到此为止讨论过的许多思想家一样,阿那克萨哥拉也是来自希腊的殖民地。约公元前500年,他生于小亚细亚的克拉佐美尼(Klazomenai)。他是第一位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之后,哲学在那里达到了一个鼎盛期。不过,阿那克萨哥拉生活的那个时代并没有为哲学准备有益的土壤,他在雅典的遭遇以及后来苏格拉底的不幸命运都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证明,哲学思想当时只能在位于小亚细亚、下意大利和特拉克的希腊殖民地地区得以自由发展,这并不是偶然的。显然,由于远离希腊本土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殖民地地区的精神氛围更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产生——类似的情况后来也在欧洲和北美之间重复出现了。因为阿那克萨哥拉非常专注于观察天象,并且试图用一种自然的方式解释一切,这样他就引起观念保守的雅典本地人的敌视,以至于因为他不信神而被送上了法庭,即使他的政治家朋友伯里克里对此也是爱莫能助。他被判处死刑,通过设法逃跑才得以幸免。后来,他在流亡中死去。
阿那克萨哥拉的哲学观点和其他自然哲学家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关于万物的构成问题上他们还是存在着分歧。米利都哲学家们认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是一种,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四种,原子论者认为有许多,而阿那克萨哥拉则认为有无限个,在他看来,这些原始材料质量各异,他称之为万物的“种子”或“胚芽”。
阿那克萨哥拉首次提出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心灵(Nous),这是一种理性的、万能的、弥漫于世界之中的精神。这也是他与其他哲学家的最大区别,同时也是他在哲学史上的真正意义所在。心灵是无限的,独立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事物相混杂,是万物中最稀薄、最精纯的。心灵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促使宇宙从原始混沌演变为一个美丽的井然有序的整体。在阿那克萨哥拉那里,心灵的作用也仅限于此。当研究事物的个别现象及其原因时,他也总是做出纯粹自然的和机械的解释。(他说太阳是一块炽热的石头,这被认为是一种无神论——太阳在当地人那里是被当作神看待的——他因而也被推上了法庭。)阿那克萨哥拉似乎只把那种神圣的精神看作是“第一推动者”,虽然它促使宇宙的创化发生了,但是,它却任其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由于亚里士多德也倾向于精神能够支配物质的思想,所以,后来他在评价阿那克萨哥拉时说,阿那克萨哥拉能够认识到,宇宙的秩序是受一种精神支配的,这使得他像是一个处身于一群醉汉中的清醒者。[34]
注释
[1] Diogenes Laertios, Thaies, VIII. Nach Durant, Will, Das Leben Griechenlands (Zweiter Band der Geschichte der Zivilisation), Bern, o. J., S. 175.
[2] Zeller, Grundriß, S. 38.
[3] Leisegang, Hans: Griechische Philosophie von Thaies bis Platon, 1922, 8.29/31.
[4] Durant, Griechenland, S. 175.
[5] Erdmann, Johann Eduard: Grundriß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bearb. von Clemens, Berlin-Zürich 1930, S. 16.
[6] Zeller, Grundriß, S. 41.
[7] Ebda., S. 40.
[8] Erdmann, Grundriß, S. 17.
[9] Heidegger, Martin: Der Spruch des Anaximander, in: »Holzwege«, Frankfurt/M. 1950.
[10] Diogenes Laertios, Pythagoras.
[11] Durant, Griechenland, S. 201.
[12] Zeller, Grundriß, S. 61 (Fragmente 4, 6, 1 f.).
[13] Ebda.
[14] Ebda., S. 63.
[15]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赛跑冠军。
[16] Durant, Griechenland, S. 183. Zeller, Grundriß, S. 67.
[17] Erdmann, Grundriß, S. 18.
[18] Ebda., S. 19.
[19] 据艾修斯《学述》第一卷第二十七章和第二十八章: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遵从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的周期的尺度。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页。
[20] Durant, Griechenland, S. 184.
[21] 参见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9页。
[22] Erdmann, Grundriß, S. 20.
[23] Ebda., S. 28.
[24] Zeller, Grundriß, S. 73.
[25] Vgl. Erdmann, Grundriß, S. 28/29.
[26] Diehls, H.: 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 5. Auflage, 1934, II, S. 81.
[27] Ebda., II, S. 208.
[28] Durant, Griechenland, S. 421.
[29] Zeller, Grundriß, S. 78.
[30] Ebda., S. 79.
[31] Diehls, Fragmente II, S. 168.
[32] 关于人的快乐和幸福,德谟克利特说过很多话,在他留下的著作残篇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幸福和不幸居于灵魂之中;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短暂的,就只是当他们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则更大。……除了瞬息即逝的快乐之外,这一切之中丝毫没有什么好东西,因为总是重新又感觉到有需要未满足。(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7—118页)
[33] Nach Durant, Griechenland, S. 412.
[34] Erdmann, Grundriß, S.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