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动趋式使用频率高,语义丰富,句法形式多样,是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结构。前人研究尚未从范畴角度对动趋式进行研究。本书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将动趋式置于致使连续统中,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方向性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期总结出语义关联性规律,揭示共性与个性,进而推动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全书共分为九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述评,指出本书的研究目标,提出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动趋式致使性的认知语义基础。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提出动趋式源于驱动—路径图式,建构移动路径在形状变化、远近距离、移动方向、起止标点和移动视角上的五维量度为趋向补语在认知域上从空间向时间、状态的隐喻映射指明方向,旨在系统全面地定位不同趋向补语的方向坐标。驱动—路径图式概念化为致移情景,其语义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具有了认知语义特征,并据此确定了趋向动词的范围。
第三章:动趋式致使性的句法语义框架。通过制约致移情景的客观变量(移动路径的认知类型、作用力传递的方向和作用力传递的意图)和主观变量(观察视角、扫描方式、图形—背景顺序、归因)分析动趋式的句法语义多样性。并将趋向动词分为聚焦终点类(到/上/来/进/回)、聚焦经过点+终点类(过)、聚焦终点+起点类(下)、聚焦起点+终点类(出/去/起)、聚焦起点类(开)。
第四~五章:动趋式致使性的语义泛化与虚化。以认知域为纵轴,以移动路径五维量度为横轴,结合原型范畴特征多寡、主观性强弱、动词小类扩展和句法搭配变化等句法语义表现,通过共时拟构与历时验证,探讨不同动趋式的语义泛化与虚化过程,认为空间义到时间义、状态义致使性逐渐减弱,主观性不断增强。
第六章:动趋式致使性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从认知域、语言经济性原则、“来/去”的主观性特征(近向/远向、可见/不可见、预期/非预期)、驱动—图式特征等因素解释具有近义或反义的简单动趋式、立足点不同的复合动趋式、复合动趋式与相应简单动趋式在语义、动词搭配、句法和使用频率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七章:动词的方向性特征与小类研究。借鉴框架语义学理论,在认知语义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动词/形容词的语义框架,利用动趋组合的原型搭配,提取动词的结果性方向特征。依托《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详尽调查动趋式的语义双向选择限制条件,建立相应的动词词表和形容词词表。
第八章:动趋式特殊构式的表达功用分析。重点探讨“V上去/V起来/V来+AP/VP”“V来V去”“话(又,再)说回来”等特殊构式的致使性表现,分析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说明构式的产生机制与语用功能。
第九章:结语。总结全书创新点和研究成果。本书着重解决了动趋式的语义关联性与双向组合关系等问题,但在比较分析与历时演变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动趋式;驱动—路径图式;致使性;方向性特征;泛化与虚化;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