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序二

手中的这份书稿,沉甸甸的竟有40余万字!其实书稿原先的字数还要多,记不起是2013年底还是2014年初了,周红从英国访学归来后不久,就带了一叠沉重的书稿来看我。我还开玩笑地说,一个社科项目20来万字也就够了,这么长的篇幅将来的评审专家还有耐心看下去吗?会不会一个不耐烦就把它给否了?她说她还是要修改压缩的。可几年过去了,眼看她修改压缩花费的时间精力真投入了不少,书稿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可结果却还是这沉甸甸的40余万字!不过平心而论,周红关于动趋式用心之深涉及之广,造就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构架,没有这40万字确实还容纳不下。只要沉浸书稿之中,就会发现这40万字扎扎实实、厚厚重重,一路读下来只觉得处处是见解,字字有根据,融进了她多少心血。在如今人心浮夸事急求成的年代里,能这样不计成本不避艰难地探求学术之真,更何况正是在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以及家庭重担齐齐压在肩上的人生阶段,不容易啊。

细读这部书稿,就会发现周红进行学术研究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追求的,从当年的博士论文开始就在有意识地尝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并将它保持下去。尝试替她归纳一下,这条路径的特点就在于,对所研究的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不想支离地只涉及其中的某一些,而是雄心勃勃地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这就要从自己已经关注到的现象出发,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类现象,甚至那边缘的、要通过引申或是隐喻等途径才能进入这个整体的现象。然后就不得不高屋建瓴,去为这一整体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然后从中引出解释这些现象所必需的原则,分析这些现象离不开的方法。

构建这样一个理论框架绝非易事,关键就在于这个框架解释力的包容度和强度。看看周红的做法其实是很有创意的:先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出发,提出了汉语动趋式的认知基础都源于一个驱动—路径图式,由于动趋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趋向补语上,为控制这些补语,她的做法是穷尽性分析驱动—路径图式中的路径可能有的变化方式,提出了形状变化、远近距离、移动方向、起止标点和移动视角的五维量度,从而让“每个趋向补语每个意义都能找到相应的坐标”,力图做到系统而全面。当这个驱动—路径图式带着五维量度概念化为一个致移情景时,就为驱动式提供了一个语义结构和构成要素的全面描述,也为趋向动词确定了范围。

进一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这样一个句法语义框架与各种类型的动趋式联系起来。周红的做法延续了她之前成功的尝试,方法是为这一致移情景添加各种客观变量和主观变量,客观变量从移动路径的认知类型、作用力传递方向等方面获得,而主观变量的设定,我觉得是这一节的一个亮彩,有观察视角、扫描方式、图形与背景的顺序关系、归因,非常贴切地把我们在使用动趋式时可能主观选择的认知方式都概括了出来,从这些变量延伸下去,就充分显示出了动趋式在句法语义上的多样性。煌煌40万字中最见功力的,是作为本书稿主体部分的动趋式各种类型的具体分析,其独到之处在于为动趋式找到了三条描写的路径:泛化与虚化、对称与不对称以及方向性特征,从而将汉语动趋式蔚为壮观的类型悉数囊括其中而又各自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读着这一部分我真是非常感动和感慨,每一段每一节,字里行间你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孜孜不懈全力以赴而志在必得的心志,一种唯恐一言不精全盘皆毁而如履薄冰的心态,为的是让每一种类型都能描写细致入微、分析深刻有据、见解独特超拔,为此有些还加入了历时的考察。要做到这样的程度简直是在拿生命做拼搏啊,难怪好几次遇见周红,都见她心力交瘁的模样而不得不劝慰一番,也难怪这部书稿没有40万字就难以承载她的宏图大愿。

不过这样的研究范式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别人要进入她的思维宫殿领略一番风光就并非易事了。因为从事学术研究当然是为了得到同行的理解、认同和采纳,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影响力而推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可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一项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与它自身的学术价值却往往并不等价。学术成果能自立于世当然靠的是它自身的学术价值,但是要让人们认识它理解它认同它就不得不考察一下它的传播力了。如果谁有志于建立一门学术社会学,就一定会发现一种理论一部著作甚至一种观点一篇论文能否产生与它的学术价值对等的学术影响,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了,往往会让一些平庸粗浅的见解风行天下,也会让一种博大精深的学说深囚冷宫。于是走偏道的聪明人就会趋风追势迎合一时需求,走正道的聪明人也会审时度势确定自己的方向,当然傻傻地执着于自己的理念而甘守青灯黄卷的也大有人在。于是有人风起云涌有人默默耕耘,有人风流云散有人叶茂根深。学术人大群体,真有这样一部学术社会学帮助我们探秘每一位学术人走过的道路,倒是很有利于青年学者在选择课题以至如何走上学术道路时的深思的。不过这只是学术传播力的一个方面,其实就是如何把握住学术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然而一部呕心沥血的著作诞生,作者和他周围关爱这部著作的人总希望它能产生最大的学术影响力和最大的社会效应。所以我想最理想的是有人对本书进行商榷而作者进行回应,或者作者主动运用本书的观点与研究相同现象的论文商榷。

一本著作的出版意味着一段学术历程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对周红这样于学术孜孜不倦奋力以求的学者来说更意味着新的学术进程正在开始。我们期待新的进程中她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上会有更大的变革出现,会有更具学术影响力的著作出现。

刘大为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