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背后的智囊:美国幕后总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涉足政坛:他原本一点都不政治

班农在商业领域的成功不是偶然,每一个成功商人身上的闪光点都能在他身上发现,这让他在华尔街和好莱坞所向披靡、在金融和娱乐领域有所作为。他的梦想很简单也很纯粹,那就是对财富的追求和向往。

然而,或许是时势的契机,或许只是偶然,班农这位商业大亨在而立之年经历了一场灾难,之后,他的政治意识开始觉醒。“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是班农个人的灾难,也是让整个美国和世界都痛心的事件,它带给班农的触动是非常巨大的。

在今天看来,这对班农是一次契机,他开始关心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内心安全感的缺失让他明白,仅仅拥有金钱是不够的,资本在战争面前没有决定性用处,除了金钱之外,拥有权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1.跨界奇才的政治觉醒

在与特朗普合作之前,班农就已经成为媒体上的公众人物,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语调平静、讲话直白、偶尔会说一些不雅的词汇。德国的《南德意志报》这样评价他:“班农是‘旧衣服皇帝’,他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着装打扮甚至让人大跌眼镜:衣服要么太大,要么皱巴巴的,领带也和服装格格不入。而这也似乎成为了班农的独特标志。”

此外,大家对班农的评价也是两个极端,有人说,班农是他遇到过的最差的人之一。班农的一位同事声称:“他是地球上最差的人,经常骂人,并且将所有的事情都视为战争。”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还有一部分人对班农极度钦佩,认为他是一个坚韧的人。根据《今日美国报》的调查,早在服役期间,班农的长官就对他做出“表现杰出,完全值得信任”的高度评价。

而用班农自己的话说,他原来一点都不“政治”。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班农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商人,改变自己的阶级身份。这或许与他童年的穷苦经历相关,艰苦的少年时光让他立志成为一个有钱人,而且他做到了。

但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给班农带来极大的触动,让他在政治上开始觉醒。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被两架由恐怖份子挟持的民用飞机撞击,同时,华盛顿国防部五角大楼也因被挟持的客机撞击而坍塌,遇难人数高达3000人,经济损失1万亿美元左右。

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让包括班农在内的千万美国人难以接受和相信。事件发生后,美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并对阿富汗发动了“反恐战争”。对班农来说,“9·11”恐怖袭击让他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感被削弱,同时,美国的股民疯狂抛售股票,股市暴跌。仅仅一周的时间,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指数全部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尽管政府大量注入资金,各大股票还是缩水数十万亿美元。

班农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不过经济的损失还不是最主要的,那时,班农仿佛又一次感受到年少时父母面对失业的恐慌,他也明白,仅仅依靠金钱是无法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安全和满足的。

针对恐怖事件,班农将原因归结为当时布什政府的软弱无能,为此,他在2004年拍摄了一部向里根总统致敬的记录电影《面对邪恶》,试图通过这种形式追忆里根时代的美国,表达他对当前现实社会的不满。

2008年开始,全球出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期间,美国两场社会运动也悄然爆发。其中之一是来自左翼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场运动就像一场暴风雨,来势汹汹,但也很快就消失了。另一场运动是来自右翼的茶党运动,相比于“占领华尔街”运动,来自右翼的茶党运动缓慢得多,它就像一场无声的春雨,持久地浸透美国的政治。

茶党运动得到了班农的支持,也让他的政治理念找到了生存和站立的据点。美国历史上的茶党可以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当时北美的波士顿居民为了反抗英国殖民当局的高额税收而发起了“倾茶事件”,参加者被称为“茶党”。随着历史的推演,“茶党”在美国逐渐成为革命的代名词。2009年2月,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公司的主持人桑特利在节目中表示了对奥巴马政府房屋救济贷款政策的反对,呼吁茶党出现,于是,茶党成立并发起了规模浩大的抗议运动。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茶党并不是一个政党,确切地说,它只是一场组织较为松散的右翼保守主义社会运动。班农在茶党运动期间为他们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在反对救市计划和奥巴马医疗改革期间,茶党组织内部运作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班农的注入。

选择支持茶党,是因为班农和茶党有着一样的立场。茶党的支持者主体为中下层的中产阶级,他们都反对“大政府”,将自己看作从事生产的公民,而对于上一级的精英阶层和依靠社会救济的下层公民,班农和茶党一样都对他们感到非常愤怒。而且在政治经济诉求上,茶党主张削减支出、改革税收;社会价值方面,茶党主张维护传统价值、反对移民。对于班农来说,他内心的所有理念都在茶党的主张中找到了参照,而本土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也在与茶党接触中开始萌芽。

班农可谓是美国保守派力量的代表,茶党对他的影响是双重的。保守主义一般是一种以自我意识的视角观察和处理各种现象与问题的社会思潮,在美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且在社会变革中逐渐成为社会上层青睐的意识形态。

虽然班农出身中产阶级下层,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却可以以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得到捍卫。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班农意识到,美国金融根基仅仅依靠商业的力量不会有任何作用和影响,而茶党运动保守主义的演进让他决心进入政坛,去改变一个时代。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班农的政治立场越来越凸显。2010年,为了庆祝茶党的成立,他亲自参与制作了纪录片《为美国而战》,主要讲述茶党的历史及重要影响和功绩。针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他制作了《0时代》,通过影片的形式去思考美国金融根基垮台的内外因素和影响。

班农在2011年制作的纪录片《不败》,传达了“只要你做正确的事,人们就会帮你,你继续做正确的事,美好的事物就总会在你身上发生。这个世界那么大,你有机会赢,这条路那么长,你有机会走得更远”这一主体思想。彼时的班农,已经渐渐走进美国极右势力的阵营。

2.转折,布莱特巴特新闻网

提到班农的政治立场,就不得不说布莱特巴特新闻网,在特朗普竞选期间,这个新闻网站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

布莱特巴特新闻网最初的定位是一个纯粹新闻网站,由安德鲁·布赖特巴特在2007年创建成立,他去世之后,班农接手,网站被重新设计。布莱特巴特新闻网最初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美联社、路透社、福克斯新闻等美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可以链接到许多重要的国际报纸,是一个综合性新闻网站。

在华尔街工作期间,班农就结识了布赖特巴特,最初他们只是合作关系,以媒体人的身份交流。后来,班农政治意识觉醒,他发现布赖特巴特的很多观念都能引发自己的共鸣:“我们两个人有同样的愿望和目标,都渴望创建一个国际化、有一点点偏右而且民粹主义、反体制的新网网站。”

于是,班农为布赖特巴特新闻网的筹建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筹建成功后,在整合国际国内新网的同时,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排外主义、反犹太主义色彩也逐渐在这个网站得到了体现。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布赖特巴特新闻网成立五年之后,也就是2012年,创始人布赖特巴特因为突发心脏病而离世,班农作为网站的主要投资者,便以执行总裁的身份开始正式接管网站。在班农接任网站之前,布赖特巴特新闻网就已经扮演着政治角色,并在美国政坛上产生了关键影响。

2011年5月27日,美国联邦众议员维纳在推特账号上将一张只穿灰色内裤的照片传到了一个年仅21岁的西雅图女学生柯多娃的推特网页上。第二天,布赖特巴特新闻网发现,“维纳门”的风波因此而起,一发不可收拾。

根据柯多娃的回忆,她在当日登录推特的时候发现了维纳账号发来的照片,但她认为对方并不是维纳本人,而是一个多次骚扰她并意图嫁祸给维纳的别有用心的人,于是她谴责了对方并更改了自己的账号。

但是该事件并未就此结束,这个叫柯多娃的学生发现自己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维纳21岁小三”的标签,还有人怀疑这件事就是她一手策划的。柯多娃强调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维纳,也没有去过纽约。

事件曝光之后,46岁的维纳称自己的推特账号曾经遭到黑客攻击,而且他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上传过照片,也不认识柯多娃。

在媒体的推动下,“维纳门”事件愈演愈烈,6月16日,维纳召开发布会公开道歉,并表示辞去议员一职。在发布会上,维纳表示,自己的本意是为选民继续工作,为中产阶级争取更好的生活。

但是发布会场面非常混乱,而且民众对他也失去了信任。本来,维纳一直是民主党内被公认的政客新星,在丑闻曝光出现之前,人们对他冲击2013年纽约市长抱有很大希望。而面对强大的民意,民主党担心维纳丑闻会拖累下一届总统大选,所以势必会做出正确的姿势,因此奥巴马也公开表示希望维纳辞职。

此外,由于媒体不断地挖掘信息,社会上很多女性纷纷站出来指控维纳,甚至有人声称,维纳曾使用国会线路打电话和她们聊色情话题。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任何人无法辨识其中真假,随着丑闻的升级,要求维纳辞职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维纳的妻子哈玛·阿比丁是希拉里的高级幕僚,这一事件同布莱特巴特新闻网幕后的操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幕后推手,“维纳事件”很难在美国社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班农接手之后,布莱特巴特新闻网在结构上得到一系列调整,网站每个月的独立用户已经达到2100万人,成为业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网站。在班农的带领下,布莱特巴特新闻网也渐渐成为当前美国“另类右翼运动”的领航者——反对多元文化,维护美国传统的“西部价值”,并且经常和“白人至上”主义联结在一起。

随着布莱特巴特新闻网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美国许多知名电视台的脱口秀主持人每天都会向观众播报布莱特巴特的新闻。

此外,班农还会利用这个新闻平台发布一些自己的政治立场,其中大多是一些谴责温和派与左翼政客的言论,更有甚者,他还会对女性以及女权主义支持者进行强烈的语言攻击。除了这些,他也会在布莱特巴特新闻网挑衅其他种族,发布煽动性的评语,比如“避孕会让女人变得越来越不讨人喜欢,更加疯狂”。

对于布莱特巴特新闻网,班农将它称为“另类右派的平台”,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这个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他表达右翼保守主义观点和立场的平台,那些政治正确的支持者和多元主义者都是他抨击的对象。

如今,班农已经离开了这个平台,从幕后走进白宫,成为美国政治核心领域的一员。作为一个深谙游戏规则却饱受争议的白宫首席战略师,作为“美国最危险的政治人物”,他的出现会给美国的政坛甚至世界国际局势带来何种冲击和影响?对此,人们都拭目以待。

3.GAI,只挖掘更劲爆的事实

2012年是班农真正参与政治的转折点,这一年,布莱特巴特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班农成为布莱特巴特新闻网的正式执行总裁。当时该网站鼓吹的核心观点在移民和贸易问题上,共和党的精英们早已背弃了美国工人,也正是这一观点让特朗普赢得了党内选举。

除了利用布莱特巴特新闻网这个平台影响政治,班农还创办了另外一套更为精妙的政治工具——GAI。GAI是2012年他正式入主布莱特巴特新闻网后,组建的一个政府问责机构。这个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无党派的调查组织,专门负责调查裙带资本主义和政府腐败事件。

GAI成立之后,班农招揽了一大批律师、数据分析专家以及法庭观察员,专门负责收集和筛选各类政府官员的相关情报,并通过媒体向大众传播。因为身居新闻网要职,使班农运作GAI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加之强大的经济实力,他开始向一个成功的政治推手迈进。

班农GAI的成名之作就是揭露克林顿夫妇通过收取外国政府以及商业机构的金钱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的内幕。2015年5月,班农通过GAI推出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克林顿摇钱树》,这本书出版后就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成为畅销书。《克林顿摇钱树》是由GAI的名誉主席施维兹亲自主笔,在出版之前,班农就做好了充分的宣传准备。

当时,《纽约时报》在该书出版前期就爆出令大众吃惊的猛料:一位加拿大的矿主为了获得铀矿的开采权,曾经贿赂过克林顿,他向克林顿基金会捐赠数千万美元,并驾驶私人飞机邀请克林顿共进晚餐。

这个爆料为《克林顿摇钱树》赢得了广泛关注,问世后,它就成为政治人物类书籍的榜首。同时,克林顿基金会陷入敛财和贿赂的丑闻。

随着班农背后的推动,克林顿基金会被卷入国际足联贪腐案,被揭发出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用途不明。第二年,美国国税局便开始对这个家族基金会的违法敛财行为进行调查。

希拉里·克林顿曾经在2009年出任美国国务卿时签下道德同意书,承诺对家族的基金会进行规整,并在捐献“实质增加”时向国务院通报,以此加强监督。但是后来,克林顿基金会承认,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有一笔来自卡塔尔100万美元的捐赠未向国务院通报。

而对正在参加竞选的希拉里来讲,《克林顿摇钱树》的出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在书中,作者施维兹还列出了几个超出巧合的“麻烦”模式,其中就包括俄罗斯铀公司在成功收购了加拿大铀壹公司之后,加拿大铀壹公司不但为克林顿基金会捐款,俄罗斯方也为克林顿支付高额演讲费。

本书引发广泛关注和反响之后,施维兹在班农的谋划之下顺势推舟,呼吁美联邦调查局执法人员对希拉里和克林顿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正如人们看到的那样,这一系列行动对克林顿来说都是有利的,我认为这值得调查。”

同时,施维兹也表示,虽然他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克林顿基金会所获得的数百万美元的捐款和演讲费用,作为国务卿的希拉里是否以外国利益代表的身份进行过干预,但是联邦调查局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去搜寻证据,就像调查民主党参议员梅嫩德斯受贿案一样。

在当时,无论班农推出的这本书是真实的事实,还是他所代表的保守派的阴谋的一部分,真正的事实都已经不再重要,班农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引起了社会关注,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2015年10月19日,GAI又出版发行了新书《布什美元》。这本书的核心是披露布什在佛罗里达的地产交易以及在雷曼兄弟公司所获得的高达7位数的空饷等丑闻。

对于大众和各个媒体而言,这无疑是继克林顿基金会丑闻之后的又一枚重磅炸弹,但是班农对此却似乎并不满足,他说:“相比于克林顿,布什的东西就没有那么多戏剧性了,这些信息都很平淡,无非就是一些肮脏的裙带资本。”

在许多公开场合,班农也借助这两本书向公众解释了成立GAI的原因:“就是要挖掘掩藏在最深处的事实。”

在班农看来,GAI已经成为一条训练有素的新闻流水线:它由三个部门组成:数据分析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时间背后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度挖掘,有时候,它的触角还会深入国外的政府网站;然后,被挖掘的信息会被传输到文学叙述部门,通过这个部门的润色加工,那些生硬僵化的数据被转化成为生动写实的文章,文学叙述部门的负责人是美国的名人传记作家霍尔,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转化润色这些“干货”;文章完成之后,便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主流媒体扩散,《克林顿摇钱树》和《布什美元》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的。

班农对GAI的运作流程非常自信,GAI与布莱特巴特新闻网已经成为他左右政治人物的左膀右臂。他指出,同样一篇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和刊登在布莱特巴特新闻网站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班农步步为营,让自己慢慢成为当时美国政坛“右翼大阴谋”的核心人物,在他的运作和指挥下,民主党和共和党温和派都成为他针对的目标。正如布莱特巴特新闻一位内部工作人员所言:“如果你看到哪里发生了爆炸,那么在不远处,你就应该能看到史蒂夫站在那里,手里握着火柴。”

4.两个“疯子”相遇

特朗普是在2011年认识班农的,当时他正在考虑参加第二年总统竞选,一名公民联合会的保守派活动家带领班农前往纽约,在特朗普大厦与特朗普会面。对于班农来说,这是他进入政坛核心层的重要机会,虽然当时他对特朗普竞选总统并无绝对把握,但是两个人一见如故。

班农和特朗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思想和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商业大亨,都是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今天看起来不可一世的特朗普,他的人生经历和班农一样,并非一帆风顺。

唯一和班农不同的是,特朗普出生在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家庭,他是一个天生的商人,据说三岁时就和父亲一起参与地产谈判,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习了很多地产知识。虽然是地产家庭,但是特朗普的童年并不富裕,父亲选择这个行业也是因为祖父去世早,以便补贴家用。

早年的特朗普也经历了一段军队生活,1964年从军校毕业后,他进入隶属常春藤联盟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大学期间,特朗普的商业意识萌发,立志在商界创出一片天地。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父亲的公司任职,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特朗普却不愿意生活在圈子狭窄的纽约皇后区,他一个搬到了热闹的曼哈顿,并在那里结识了很多有权势的政治经济名流。

1978年,经历种种波折,特朗普买下一块地产,开发了凯悦大饭店。他花重金邀请著名建筑师亲自参与设计,吸引了众多宾客入住,到今天仍旧生意兴隆。当时,34岁的特朗普在纽约就已经颇具名气,后来他又斥资2亿美元在曼哈顿商业区兴建了特朗普大厦,这成为他雄厚资本的重要来源。

此外,他还将投资延伸到赌场和职业球队等领域,成名之后,他经常在主流媒体发布针对时局的惊人言论,加之雄厚的财力,给人以嚣张狂妄的印象。

期间,特朗普同班农一样经历了三场婚姻。面对婚变的各类绯闻,特朗普始终以玩世不恭的态度面对,声称这样恰好可以提高他的知名度。因为年轻时候的他不仅相貌英俊,而且风趣幽默而聪慧,所以他的身边也一直不乏女人,每一次婚变后,他都会成为美国抢手的单身贵族。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产行业进入低谷,特朗普也受到影响,为了避免破产,他经常调度周转资金,每年利息就高达2亿美元。而值此之际,他的婚外情也被曝光,离婚的消息轰动全美。但是在他的努力下,特朗普的商业帝国支撑了下来,如今,其净资产已经超过30亿美元。

2012年之前,特朗普开始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这为他赢得了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共和党提名,迎战巴拉克·奥巴马。在选举过程中,他对奥巴马是否出生于美国提出质疑,但是在竞选中途,他又临时宣布退出总统选举提名。

也是在那时,特朗普开始与班农密切接触,两个人熟悉之后发现,彼此互为知音,他们都找到了“志趣相同”的另一个自己——两个人都口若悬河,具有非常优秀的表达能力,生性好斗,与精英们格格不入。

尤其是对当局形势的一些分析,在贸易、移民、环境保护、政治腐败和公共安全上等许多问题的立场上,特朗普和班农都秉持相同的观点,即使有意见相悖的时候,最终也是殊途同归。

班农有一次曾经就当局问题探讨时对特朗普说过,希望效仿19世纪的民主党总统杰克逊的民粹主义,表示民粹主义没落是导致美国社会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因素,如果可以,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美国建立一种全新的制度。而特朗普和班农的立场一致,所以在就任之后就把白宫办公室里华盛顿的画像,换成了杰克逊的画像。

认识班农之后,特朗普还经常到班农的布莱特巴特新闻网电台接受采访,据介绍他们认识的知情人士称,特朗普和班农在相识之初就对彼此大为赞赏,他们都相信对方的计划,这样的共识让两个人越走越近。

2015年6月17日,纽约市第五大道的特朗普大厦的主人在此向大众正式宣布参加总统大选,他说:“在这里,我正式宣布参加美国总统大选,我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国家再次强大起来!”

当年8月,特朗普在获得了共和党党内总统选举提名之后,正式聘请班农作为自己竞选团队的首席执行官。在接受美联社采访的时候,特朗普这样评价班农:“我认识班农和康维已经很久了,他们都是特别棒的人,而且他们都是人生赢家。我的团队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他们来帮我赢得竞选。”

接受特朗普的任命后,班农就辞去了布莱特巴特新闻网执行主席的职务,专心致力于特朗普的竞选。班农是距离竞选结束80天之际走马上任的,在他之前,特朗普已经有两个首席执行官先后辞职,因为特朗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听从团队任何人的建议。

班农承接了这个看似“艰难”的职务之后,通过自己的手段让特朗普成为最终成为当选者。特朗普的成功也为班农的政治抱负打开了大门,赢得大选之后,特朗普以最快的速度将班农任命为白宫的首席战略师和高级顾问。班农进入白宫之后,成为特朗普政令的幕后制定者,除了帮助新总统挑选内阁成员,他还将布莱特巴特新闻网的一些员工安排到了白宫。在班农的布局下,他的政治主张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5.“狗哨”政治——班农的杀手锏

班农曾多次在媒体面前公开表示,他对里根时代的向往是有原因的。大萧条之后,美国六十年代的新政同盟开始分裂,两个政党一直动荡不安,直到里根革命结束,二者的关系才基本稳定下来。

说起班农帮助特朗普获得大选的套路,其实在里根革命成功的案例中就能找到基本立足点,所有的策略也都有迹可循。

首先,里根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本国本土的所有白人都动员起来,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狗哨”政治。当时的共和党人、政客为了保护他们在南方所获得的权益和胜利,将意识心态宣传中“含沙射影”这个词运用到了极致。

他们自成系统,有一套隐秘语言,这些话在他人听来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那些具有共同目的的人来说,这些话别有洞天。直至今日,白人至上的极端主义者一直都延伸着这样的策略。

美国民权运动之后,一些像“黑鬼”这样带有种族歧视的话语已经被禁止,所以共和党人就更换了种族歧视的方式,他们在动员白人的时候使用“福利改革、削减税收”等这样看起来冠冕堂皇的词语和口号,实则是向大家宣传“黑人就是只依靠社会福利的懒鬼”,于是刺激了白人捍卫自己“权利”的意识,从而赢得了众多选票。

班农的崇拜者里根就是将“狗哨”政治应用到极致的人,在1980年的大选过程中,里根曾经前往密西西比州发表过一次演讲,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出现在媒体镜头中的没有一个黑人,而都是城乡之间的中产阶级白人。在公众看来,仿佛美国社会在当时已经没有有色人种,无论是宪法还是各个州的权益,都归白人所有,而美国社会,或者说当时宣扬的美国梦,和黑人没有任何关系。

共和党人对“狗哨”政治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明白了这一点,大众也就会明白特朗普为什么在选举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口出狂言,为什么这些言论遭到了大众和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但是特朗普在党内的地位却毫发无损;也会明白班农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如此支持特朗普坚持本色,继续做一个“恶棍”。

而班农也是一个利用“狗哨”政治上位的政客,在出任特朗普团队首席战略师之前,他就在布莱特巴特新闻网发布极右言论,进入特朗普团队之后,更是和特朗普一起指责“墨西哥正在向美国输送强奸犯”,又嘲笑希拉里“年老色衰、胸大无脑”。虽然共和党建制派对于他们的言论纷纷表示谴责,甚至出面抵抗,但是特朗普和班农的支持者却始终如一地助力他们赢得最终大选。

有许多人将班农和特朗普极端言论的支持者的容忍和欢迎归咎于民主党,认为正是因为这么多年以来民主党所宣传的“政治正确”的言论,导致了越来越多普通民众百姓时时刻刻地陷于压抑和自我审查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让他们处于一种道德绑架之下,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班农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特朗普则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冲破禁忌的总统候选人,所以大家趋之若鹜。

但是班农和特朗普打破的并不是所谓的“政治正确”的基金,他们利用的只是在里根时代共和党早已用惯的“狗哨”政治潜规则。作为共和党的政客,班农采用这个方式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为的是避免让那些中间选民产生反感心理。在特朗普选举过程中,班农所秉承的原则就是保持与民主党的竞争力,而对于那些追随者和支持者而言,他们已经没有了隐语的顾忌,所以特朗普才会如此“直言不讳”。

这样的后果就是选民对特朗普这个总统候选人的态度出现了两极分化,全体选民中,反感特朗普的人达到了七成,但是在共和党的注册选民中,特朗普的支持者要比反对者多20%。这也说明,那些共和党选民更欢迎特朗普,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狗哨”政治的受众目标,在他们眼中,所谓的“政治正确”不存在任何意义。

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将共和党的建制派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在几十年的精心包装之下,“狗哨”政治已经相当温和,至少看起来如此。但是班农和特朗普却通过许多的出格言论将这层华丽的包装撕了下来,肆无忌惮地将其背后的信息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

当共和党的建制派被他们的言论所惊吓,并马上企图与之划清界限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班农所说的与特朗普所讲的本质上是共和党这些年一直在说的事情,只是在他们之前,这些事没有被挑明。特朗普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告诉大众共和党建制派,这些所谓的精英不过是一群敢做不敢当的奸猾之辈。

而从本质上讲,无论是班农、特朗普还是共和党建制派的精英,他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班农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当代美国共和的主流存在较大的偏离,尤其是在一些政治维度上,他的观点可能会较为温和,但是大多数状况之下都非常极端。想要理解这一点产生的原因,我们还是应该以里根革命成功的原因为基础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