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窃听神器,把你的细语变成众人皆知的秘密
窃听工具绝对是特工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使用最多的武器。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当几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会为某件举足轻重的事大吵特吵。千里之外某个监听室中的特工正在紧锁眉头,不过不同的是他绝对没有锁住惬意……
1.树桩窃听器
窃听利器从来都不是只局限于一种器件或是一类器件的,而且也并不是只有体积小、隐藏性好的物品才能成为安装窃听器或是充当窃听器的合适选择。其实体积大、极易被发现的东西反而也能够成功地充作窃听器,甚至还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这不是天方夜谭,因为这种窃听器并非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才被研制出来,远在60年前的20世纪50年代,它就被研制出来并投入使用了。那么,这种体积大、极易被发现的东西是什么呢?他就是树桩!没错,树桩窃听器在20世纪50年代便被美国中情局研制并使用,并在特工们执行任务中取得了不小收获。
1952年,伊朗前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把英国在伊朗拥有的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对这一举措,英国感到十分不满。但在当时的情势下英国无法派遣特工人员进入伊朗境内,便只好向美国求助,依托美国的力量赶走摩萨台。
次年,刚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现这是个在二战后推行世界“新面貌”的最佳选择,所以立刻同意了与英国联手实施推翻伊朗政府、除掉摩萨台的行动。艾森豪威尔会如此慷慨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由于摩萨台在莫斯科的支持下推行的国有化制度在伊朗国内逐渐深入人心,这样势必会造成受莫斯科领导的伊朗共产党无论是在伊朗国内还是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都在日益上升。艾森豪威尔看来,如此下去的结果一定是伊朗巨大的石油储备会被前苏联所控制。美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除此外在客观上美国方面的人员还能有机会渗入到英国的势力范围,何乐而不为呢?
当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时机成熟后,便开始进行专门针对伊朗的“阿贾克斯”行动,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美国中情局中东分局领导人柯米特。
柯米特性格温和,曾担任历史教授,从外表看根本无法知道此人是一名间谍,可事实却恰恰相反。1953年7月,柯米特在美国中情局授意下偷偷溜入伊朗。就在他进入伊朗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天他过边检,一个不怎么识字的边检员把他护照上的文字说明误认为他的名字,结果把柯米特记录成“右额有焦痕的先生”。未曾想,就是这位边检员的一时疏忽大意反而给柯米特等人的行动提供了莫大方便。由于本来柯米特就经常进出中东各国,因此各国对他都比较熟悉,也容易防范。而这次他的名字被弄错,让他在伊朗境内的活动能够宽松不少。几天后,柯米特就带领着一批美国中情局特工在德黑兰市郊的一间地下室中工作起来。
在之后的一个月中,柯米特数次秘密会见了年轻国王穆罕默德·雷特·巴列维。在会见中,他保证美国和英国一定为他提供支持,并坚定了年轻国王巴列维抵抗摩萨台的决心。与此同时,另一股暗流,即反摩萨台的伊朗人也在军队内部活动,他们贿赂军官、收买人心,并制造舆论将摩萨台与伊朗共产党联系在一起,然后挑动群众与共产党发生冲突。
1953年8月13日,伊朗国王巴列维签署撤销摩萨台首相职务的命令。同时他在柯米特的授意下也很快离开了伊朗。至此,伊朗的形势更为严峻。
另一方面,从8月13日开始,柯米特居然也失去了为他工作的伊朗间谍的联系。这几天他如坐针毡,也正因为如此伊朗局势跟着混乱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共产党独自控制了形势,但他们的政策却实行得有些过火。他们不允许伊朗部队早晚的祷告中提到国王的名字,并且还将政府大楼上的国王像撕个粉碎,同时国王雕像也被他们捣毁。
8月16日,柯米特终于联系到了间谍,尽管晚了三天,但效果反而更好。他首先从集市上招来一些地痞流氓让他们带着数千人群涌上街头,高喊:“国王万岁”;接着他又用卡车从郊外运来铁镐、自动车链条等农用具作为武器,让他自己的人与市区游行队伍一起排除路障,向德黑兰市中进发。如此大的攻势很快便蔓延全城,甚至最后奉命前来驱赶闹事者的部队也倒戈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时,一直躲在幕后的扎赫迪将军这个时候也露了面,他踏上一辆坦克充当了游行队伍的指挥。
当日中午,摩萨台迫于压力被迫逃离伊朗,与此同时摩萨台政府的部长级官员全部被逮捕。
国王巴列维则在摩萨台逃走的第一时间回到德黑兰,重新登上了王位。他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经常会对柯米特说:“我的王位得自与神,得自于人民和军队,得自于你。”
在平息政局后,国王巴列维宣布伊朗结束对英伊石油公司的垄断,并且让美国石油公司分享伊朗石油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作为给予美国人的回报。这对于美国来说,绝对是一份丰厚的礼物。
美国中情局就这样以极低的代价换取了超高的收益。最令人惊奇的是,从开始行动到政变成功,这次行动总共才花费了120万美元。
完成任务的柯米特兴高采烈地回到华盛顿。当他在白宫对“阿贾克斯”行动做简短汇报的时候,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不时赞许着。当柯米特做完介绍时,杜勒斯问道:“你们是如何做到对摩萨台进行实时监控的?”柯米特对着杜勒斯神秘地笑了笑。
摩萨台本人做事十分谨慎,所以在柯米特领导这次行动之前,没有任何情报机构或间谍成功地监听过他。其实,英国情报机构在得知他有将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动向的时候,就已经两次派特工人员打入伊朗境内查探,可是每次都被摩萨台政府的情报机构抓获。最可怕的是,这两次抓获的原因竟都是通过反监听追踪的方式追查确认到了英国特工的位置。在经过两次失败后,英国特工知道打入伊朗境内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才找美国寻求帮助。
既然摩萨台政府的情报机构反监听追踪能力这么强,那么美国中情局又是怎样成功完成对摩萨台的窃听追踪的呢?这必须得归功于树桩窃听器了。事实上,树桩窃听器是当时美国中情局特殊器械组所研制的最没有科技含量的特工武器之一!可就是这个最没有科技含量的特工武器,帮助美国获得了伊朗石油产量的百分之四十!
摩萨台政府怎么也不会想到,国王巴列维派人送来的精美牧马木雕的底座竟然是一个树桩窃听器,里面装了能够连续录制150个小时的压缩录音带。而他们更不会想到的是,摩萨台办公室中的文件通讯员竟然会是一个服务于美国中情局的伊朗间谍,他主要负责更换树桩窃听器中的压缩录音带。
●特工武器档案:树桩窃听器
学名:内置式录音器
使用方法:可以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即将带有高度压缩录音带的录音器嵌于树桩或是类似树桩的工艺品、日常用品之中。然后对目标谈话进行偷录后伺机取回录音带进行情报收集。
首次使用时间:1953年
历史:树桩窃听器没有运用任何高端的远程无线技术,而只运用传统的录音技术和严密地隐蔽手段而已。由于这件东西基本没有技术含量的,反倒使树桩窃听器更加隐蔽。当时的摩萨台政府的情报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做反监听工作,偏偏没查到他们身边的某个树桩底座就是窃听设备!另外树桩窃听器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树桩,也可以是类似树桩形状的雕刻物或是工艺品,这也是它能够逃过摩萨台政府的追查的原因。
因为树桩窃听器采用录音的方式对目标进行窃听录音时间较长,所以就需要与比正常录音带的容量大的录音带以及能够播放这种录音带的机器。所幸这些对于美国中情局特殊器械组来说这真不是事,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试验过后,与树桩窃听器配套的录音带、录音播放器便纷纷被研制出来。不过,严格意义上说树桩窃听器并非美国中情局值得炫耀的间谍工具,它仅仅在美国与摩萨台政府的较量中起过重要作用,其他几次效果并不明显。自此之后,树桩窃听器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2.时装窃听器
1997年对世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美国中情局来说,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这年6月由美国中情局、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反恐怖暴力机构组成的联合侦缉小组成功抓获了1993年在美国中情局总部门前制造血案的凶手,从而完成了为期四年的抓捕任务。在4个月之后,美国中情局又成功抓获向前东德以及南非美国机密情报的美国前国防部高级研究分析员特蕾莎和她的丈夫斯坦德以及他们发展的间谍克拉克。在此次抓捕活动中,美国中情局特工的一件神器发挥了重大作用,它就是美国中情局特殊器械组在1997年初研制成功的时装窃听器。
1997年10月4日上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一家酒吧,一对穿着讲究的中年男女手挽手走了进来。他们随意挑选了一个位置坐下。当时酒吧里客人不多,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品尝美酒,这对中年男女坐下之后便开始亲昵地聊了起来。从他们手上所戴的戒指看,二人显然是一对夫妻。过了一会儿,一个同样穿着讲究,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走近酒吧。他先向夫妻二人招招手,夫妻二人并没有任何感觉,但当那个青年男子拿出当日的《华盛顿邮报》之后,他们便立刻冲他笑了起来。
这位年轻男子走到夫妻旁坐下,在寒暄了几句后,夫妻二人便从包中拿出个鼓鼓的纸袋交给了年轻人。年轻人打开纸袋,将里面几份材料抽出大概看了几眼,然后就顺手放在了一边。之后他又右手向怀中摸去,这一动作在夫妻二人看来,一定是准备给他们事先约好的酬金,但而令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竟然掏出了一个小小的证件。这个证件上的三个字母“CIA”立刻让夫妻二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酒吧里原本稀稀落落的“客人”一拥而上,将夫妻二人牢牢地围了起来。
同一时刻,在弗吉尼亚州福尔斯彻的私人侦探接到老板马尔斯的电话之后便火速赶往“马尔斯私人侦探社”。可令他惊讶的是到了侦探社的办公室之后,他不只见到老板马尔斯,还有几个身着西装、身材魁梧剽悍的男人。其实在这几个男子掏出CIA特工证件之前克拉克就已经明白了,因而他之后采取了最平静的行动,平静地低下了头。
次日上午,美国司法部与美国中情局正式对外宣布,历时一年多的“伪旗”行动顺利结束。该行动是指1996年由美国司法部与美国中情局联合计划并由美国中情局特工实施的行动,该行动主要就美国国防部机密文件失窃问题对从事间谍活动的特蕾莎、斯坦德、克拉克进行调查与抓捕行动。
这次的行动非常迅速,且美国中情局未费一枪一弹。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抓捕的对象又是哪些重要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1972年,一个间谍小组突然在美国出现,而且他们一活动就是25年。这个间谍组织被美国中情局称为“夫妻店”,而它也确确实实是个“夫妻店”,因为最后追捕到的斯坦德和特蕾莎的确是一对间谍夫妻,而他们后来发展的克拉克则是为这对夫妻服务的。
被抓之时斯坦德已经47岁了,他做这个间谍组织的领导人已经20年。威斯康星1972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便经父亲介绍开始接触前东德的情报人员。次年,他正式接受前东德情报机关的招募,成为一名间谍。随后他便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食品、农业、饭店、餐馆、烟草和劳工联盟”的工作人员为掩护身份。
1974年,斯坦德遇到了比他大两岁的克拉克,虽然其比斯坦德大两岁,但那时克拉克依然在威斯康星大学就读。在通过几次接触后,斯坦德认为克拉克是个可发展对象,随后便积极与他接触,并最终将其发展成间谍。
克拉克毕业之后,为掩饰身份曾从事过过多种职业,包括邮递员、电话销售员、通讯公司业务员、电子工厂技工、,甚至还在一家军工厂干过,他利用职务之便向前东德情报机构提供了美军使用过的大杀伤力毒气配方。
尽管特蕾莎是该间谍组织的最晚被招募的成员,但她却是这个间谍组织中最为关键的成员。美国中情局将其抓获之后,立即将她专门关押在一间审讯室中进行“消秘”,因为她一个人窃取的情报是斯坦德和克拉克两人的总和的几倍!
特蕾莎也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事实上,在学校期间斯坦德与特蕾莎两人就相识并相爱了。毕业之后,斯坦德一直向特蕾莎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而特蕾莎也就真的认为自己的男朋友是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食品、农业、饭店、餐馆、烟草和劳工联盟”的工作人员。一直到两人结婚后,斯坦德才直言不讳地向特蕾莎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真正身份与职业。虽然已开始特蕾莎并不是很满意,但最终还是参加了丈夫的间谍组织。
斯坦德领导的这个间谍小组自成立起就受到前东德情报机构的重视,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行动,前东德情报机构还专门派了一位名叫齐默尔的高级特工与他们保持联系并定期传送情报。在多次接头后,齐默尔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了严格的间谍训练:包括使用微型照相机拍摄机密文件,以及通过短波无线电收音机接收上级发来的密电指令等都是齐默尔教授给他们的。因为战绩优异,没过多久前东德情报机构便指示他们:尽快打入美国政府内部。
这个指示对于斯坦德三人来说难度较大,因为他们既没有打进美国政府的门路,也没有能够不让美国情报机构怀疑的能力。然而冷酷的现实是:要想得到更多的情报,就必须打入美国政府内部。
就这样,这个由斯坦德领导的间谍小组在20世纪八九年代十分活跃,而当时前东德获得的有关美国的大量的机密情报也都是他们提供的。通常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在采用传统的“苏联式情报传递法”,即将情报放到事先约定的秘密地点,然后再由情报机构特工取走,双方在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见面。当然,这里的不直接见面是指传递情报的时候不是面对面地传递。因为前东德情报人员在平时也会和他们定期碰头,不过他们的见面地点通常是在西欧某地。
但是这个间谍小组还是在两德统一后被前东德情报机构踢出圈外,因为德国已经统一,前东德的情报机构已经没存在的价值了。不过让他们感到幸运的是,齐默尔积极地为斯坦德间谍小组和前苏联情报机关搭桥牵线,由此他们便与前苏联情报机构建立了联系。
斯坦德三人原本认为自己找到了大东家,毕竟自己之前服务的东德只是两极争霸产生的前苏联在西欧地区的代言人,而现如今自己直接服务于前苏联,这个间谍组织似乎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而自己则会从中得到无限的利益。
然而,历史却与他们三人开了个大玩笑,1991年12月前苏联宣告解体,三人刚刚与前苏联情报机构建立的联系也断掉了,从此三人的所有美好憧憬就此破灭。在他们衣食无靠之时,齐默尔又被德国警方以间谍罪的名义逮捕。从此,斯坦德三人彻底与各大情报部门失去了联系,变成了一个即便获得了天大的机密文件也没有人要的间谍组织。
只要情报无法脱手,间谍就无法获利,而此时间谍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能够得到重大机密文件而找不到买家的情报组织凤毛麟角,可斯坦德三人却就是这凤毛麟角。不过令他们高兴的是从1983年起,特蕾莎进入了美国联邦劳工关系委员会,出色的工作使她的职位提升很快。就在1993年,也就是前苏联宣告解体的两年后,特蕾莎顺利地进入了美国国防部并担任五角大楼高级研究分析员,同时还兼任负责负责五角大楼军备改革办公室事务的美国国防部长副助理普雷斯顿的高级法律顾问。
普雷斯顿所负责的军备改革办公室主要用于负责监督五角大楼每年的军备开支情况,并研究如何节约经费,对如何最为有效地使用这些费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因而,在这个部门工作能够让特雷莎获得大量敏感而有价值的美国军事情报。直到1997年初普雷斯顿辞职为止,特蕾莎从五角大楼窃取的军事机密不计其数。
不过,手里有情报,却没有人买,就好像一个商人有着天底下最为珍奇的货物却找不到买主一样让人伤透脑筋。自然而然地三人开始寻找新的情报买主。1995年6月,特蕾莎联系到了南非情报,她写信表明自己愿意为南非情报部服务,而就是这封信让他们这个活动了25年的间谍小组最终被端掉。
在南非方面,得到他们消息的情报官员立刻把这封信复印了一份送到美国中情局。同时为了稳住他们,所以既没同意也没有拒绝。
当美国中情局接到信之后十分重视,他们获悉后立刻约见了前东德情报官员。在德国政府的帮助之下,他们找到了前东德情报机关遗留下来的绝密情报档案,甚至还找到了该档案中最绝密的“特工真实姓名卡”。由此美国中情局便确认了三人的真实姓名以及其为原东德情报机关服务的间谍身份,之后,美国中情局与美国司法部就马上决定对其采取追捕措施。
1995年9月,美国中情局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确认了斯坦德三人组成的间谍组织曾为前东德提供了大量机密情报。于是,美国司法部与美国中情局联手计划并迅速开始执行了代号为“伪旗”的反间谍行动。
1995年10月初,特蕾莎突然接到了南非情报官员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欣然接受他们的到来,并且愿意愿意与他们成为合作伙伴并建立情报联系,同时还提出了优厚的报酬待遇。特蕾莎听到后十分激动,可是她却对南非情报官的回应之后激动得过了头,以至于忽略了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官员是绝对不可能通过电话的方式对某个间谍组织提出情报合作邀请的。更为重要是斯坦德、特蕾莎、克拉克这三个从事了多年的间谍活动的人在落网之前竟也没看出这个天大的破绽。
事实上与特蕾莎通话的南非情报官是一名美国中情局的特工。他在通话时把与特蕾莎的谈话记录都记录了下来,其实在事后连这位美国中情局特工自己都担心这么做很有可能会露馅,然而感到意外的是特蕾莎等人竟如此坚信不疑。
在第一步用电话把特蕾莎等人稳住后,美国中情局开始了下一步行动,也就是窃听搜集。虽然斯坦德等人并非特工,但也是从事过多年间谍活动的老手,因而想要对其进行成功窃听并非易事,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因而,针对斯坦德等人的窃听设备被美国中情局视作重点,斟酌一番过后,美国中情局决定使用时装窃听器对斯坦德等人实施窃听。
既然用到时装窃听器,那么就必须有使用时装窃听器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找一个穿着带有窃听器的时装的人去探他们的底细。不过这样窃听又有了难度,怎样派去一个大活人在斯坦德家转来转去而不被他们怀疑呢?美国中情局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给特蕾莎打电话的那个美国中情局特工再次拨通了特蕾莎的电话,表示南非情报部门长时间以来一直想在美国境内设立一个秘密联络站,如果特蕾莎等人能够协助南非情报部门在美国建立秘密联络站并将南非方面派去的情报人员妥善安置在可以时时关照的范围之内的话,南非方面将感激不尽。为了得到新东家的肯定,特蕾莎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还当即表示可以将南非情报的秘密联络站设在自己家中,而南非方面派来的特工也会安置在自己家中。电话那头的特工欣喜地表示感谢,并与特蕾莎商量了“秘密联络处”的具体事宜。
挂电话后,该特工长舒了一口气,他为自己如此顺利就骗住了特蕾莎而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在惊讶到底是什么让如此没有职业素养的间谍能够活跃地进行间谍活动长达二十年之久!
另一边斯坦德在知道特蕾莎的答复后,也觉得不妥,不过他并没有深究,因为他知道找到这个东家很不容易。
在精挑细选后,美国中情局选中了一位熟知祖鲁语和阿非利卡语的南非女特工加夏桑维尼亚来冒充南非情报部门特派员,她的任务就是去斯坦德家执行窃听任务。为了节省时间,加夏桑维尼亚首先被送到了华盛顿国际机场。当斯坦德等人得到“特派员”已从开普敦乘坐国际航班抵达华盛顿的消息的时候,加夏桑维尼亚早已在华盛顿2号航站楼休息室休息。在得到斯坦德和特蕾莎已赶到华盛顿国际机场的消息时,加夏桑维尼亚便和乘客们一起走出了乘客通道。当时她看到一对中年夫妇举着的牌子上写着“接亲爱的苹果姐姐”,便走上前微笑着说道:“苹果姐姐没有来”。斯坦德夫妇相互看了看后问加夏桑维尼亚:“你是苹果姐姐的妹妹么?”,加夏桑维尼亚回答:“不是,我是苹果姐姐的姐姐。”
在加夏桑维尼亚回答完后,三人便开始亲切地握手,而那个关于苹果姐姐的问题就是他们事先约定好的接头暗语。
斯坦德和特蕾莎将加夏桑维尼亚带到了家中,为她展示了给她的房间和通讯工作室——通讯工作室与加夏桑维尼亚的房间连在一处,里面安装了先进的秘密通讯装置,能够接受和发送不会被探测到的信号,加夏桑维尼亚则表现出满意的表情并表示感谢。
事实上,在加夏桑维尼亚踏进大门的时候,加夏桑维尼亚身着的时装窃听器便开始发挥作用。在随后她与斯坦德夫妇的讨论中,美国中情局总部大楼里正在实时接收着窃听信息。他们在这次交谈中获取了大量的情报信息,包括斯坦德与特蕾莎已经得到的、想要得到而暂时还没有得到的机密文件的情况,甚至还窃听到了克拉克的情况。
按照窃听到的信息,美国中情局决定对斯坦德夫妇和克拉克实行分头行动。在斯坦德夫妇方面,美国中情局决定继续用“南非情报官员”与之联系,同时还有目标身边的加夏桑维尼亚进行实时窃听与监控;对克拉克方面,则设计圈套将其稳定。
克拉克是斯拉夫语专家,且对俄罗斯也很有好感。所以,美国中情局便派几名特工假冒俄罗斯情报人员与其接触并对其进行招募。克拉克见俄罗斯情报人员招募自己,便欣喜地表示愿意接受招募,而且还表示自己对俄罗斯情报部门十分有用,因为自己在美国国务院以及国防部都有很要好的朋友,能够很轻松地弄到这两个部门的机密情报。美国中情局顺水推舟,找到了马尔斯私人侦探社的老板马尔斯。马尔斯该人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名退役特工,美国中情局找到他说明情况后,他欣然同意协助,并亲自雇了克拉克为侦探社的一名侦探,这让克拉克更为高兴。由此,美国中情局便将克拉克牢牢控制起来。
斯坦德夫妇与“南非情报官”的合作非常顺利,在一年之内特蕾莎与这位“南非情报官”进行了多达十二次的情报买卖,这些情报中包括美国中情局关于国际武器贸易报告以及五角大楼的绝密情报。这些情报使特蕾莎获得了230万美元。
1997年初,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助理普雷斯顿辞职,这让特蕾莎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在她看来,普雷斯顿辞职以后自己将会在国防部没有任何意义。于是,特蕾莎随后也辞去了国防部副部长助理法律顾问的职务,转而将目标放在白宫财政预算办公室的某个职位上。此时,特蕾莎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打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对她来说是理想,而对于美国来说是巨大的灾难。
经过了两年的侦察后,美国中情局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将斯坦德、特蕾莎和克拉克这3名间谍缉拿归案了。于是,“南非情报官”又一次给特雷莎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有事要去趟美国。虽然之前合作了很多次,但却不曾见面,这次正好可以见见面。同时,“情报官”还表示希望与特蕾莎见面的时候能够再做一次情报交易,特蕾莎爽快地答应了。
斯坦德与特蕾莎又一次忽略了“情报官”的致命破绽。那就是这位将“秘密联络员”加夏桑维尼亚派到特蕾莎身边的“情报官”竟然丝毫不提与加夏桑维尼亚见面。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秘密联络员与官员见面传递情报要比用无线信号传递安全性高很多,而斯坦德夫妇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个时候的加夏桑维尼亚早已做好了装着身上的时装窃听器顺利归队交差的准备。
“南非情报官”在双方约好的阿灵顿的一家酒吧中安排好了人手。事实上,这家酒吧的老板几天前就被告知该酒吧要接受强制防震处理,并被封存。也就是说,酒吧当天出现的不管是客人还是调酒师亦或是服务员全部都是美国中情局特工,在斯坦德夫妇掏出一个装满了机密文件的鼓鼓的纸袋过后,他们的间谍生涯就此结束。
●特工武器档案:时装窃听器
学名:时装监听器
制造国:美国
使用方法:穿戴带有窃听装置的服装,对目标进行实时窃听。
首次使用时间:1997年
历史:时装窃听器的研制初衷就是想把高性能的窃听装置隐蔽性达到让人无法发现的程度。传统的窃听器即便体积再小也有被发现的可能,而其他带有载体的窃听器就更可能被发现了,比如说烟丝盒窃听器或是蜻蜓窃听器等在特定的场合之下虽然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然而在遇到需要事先检查随身物品的场合,这些需要载体的窃听器便很容易就会被发现,导致大部分还未使用就已经被没收。事实上,时装窃听器也属于有载体的窃听器,只不过这个载体与其他载体不同,或者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载体。之所以它说特殊,是因为衣物基本不具备隐蔽特质,而衣物本身却是一个很好的隐藏场所。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会关注衣物里面是否藏有东西,而不会去关注衣物本身是否有窃听功能,美国中情局特殊器械组就是通过这个思路研制出了以衣物作为载体的时装窃听器。
时装窃听器研制之初的想法也是在衣物缝合之处嵌置窃听装置。不过,这一想法很快就遭到了否决,因为人们穿上衣服的时候缝合处抖动率最高,因而在窃听的时候会有极大的噪音,造成窃听不佳以至于无法获得有用信息,可是衣服最安全的地方又恰恰是缝合处,这个问题让研制人员前后矛盾。
在多次实验失败后,研制人员突然从能够治病的内衣广告上找到了灵感,这个灵感就是将衣服大面积嵌入特制的窃听装置。如果一件衣服在腹部或是背部的面料中嵌入特制窃听器,便可以随着衣物的曲折摆动而曲折摆动,这样一个整个的窃听装置便可以在衣物摆动时大大减小噪音的存在。同时,这种窃听器也可以让使用者在静止状态下使用。总之,这种时装窃听器完全是一种有超级完美隐蔽性的间谍利器。
3.粉盒窃听器
1997年7月,美国最高法院,美国特种机器制造和冶金技术公司对外销售部经理斯德克·洛尔被以叛国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此,一起间谍案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美国中情局破获。在这起破获行动中,美国中情局特工的又一神器——粉盒窃听器浮出了水面。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93年。那年1月,美国特种机器制造公司和冶金技术公司对外销售部经理斯德克·洛尔正在英国伦敦出差。当时洛尔58岁,是美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武器研究专家,他曾主持研发了几项重大的武器技术工程,因表现出色被授予了美国先进武器研究的最高荣誉勋章,因此他在美国国防科学工业界相当出名。他供职的美国特种机器制造公司和冶金技术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一家专门从事研制、生产和出口武器及军事技术的公司。所以说这位弃学从政的对外经济联系的经理洛尔是个不折不扣的实权人物。
某天晚上他泡了热水澡,正惬意地躺在宾馆的豪华房间里看着随身携带的销售资料。此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洛尔以为是服务小姐便想也没想就开了门。可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进来的竟然是几个身穿西装、表情严肃的陌生男人。这几个人进来后便开门见山地自报家门,自称是英国军情六处的特工。然后他们拿出一份材料,声称有充分证据证明洛尔在与英国进行武器出口交易过程中收受了英国给的回扣,从而压低了武器的价格,同时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虽然洛尔并不是省油的灯,但他却很快就在军情六处的特工们面前妥协了。在特工的步步紧逼下,洛尔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可以为英国情报机关服务,成为英国的一名间谍。会面结束后,军情六处的特工们又对洛尔进行了几天的间谍技术突击培训,从头开始教他如何进行秘密通讯联系、如何摆脱跟踪等。当培训结束,他们交给洛尔一台他们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安装了特殊加密程序的电脑和一个在紧急情况下与他们联络的电话号码。之后,他们又为他提供了一份情报搜集提纲,内容包括:美国军工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主要特性、美国与他国的军事贸易往来情况、对外销售武器签署合同的详细情况以及美国政府每年给军工企业的拨款等等。最后,洛尔与英国特工商定,洛尔每月能够获得1.3万美元的报酬,提供情报后,依情报的内容奖金另算。
在这次会面后,神不守舍的洛尔再无心与英方谈武器销售问题,便匆匆了结了在英国的公务,带着军情六处给的“礼物”回到了美国。
在回到国内后,他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沉了下来,不过他绝对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些情报洛尔可以轻松获得。比如武器销售的有关情报,只要在办公室没人的时候,偷偷复印一份就行。不过有些则要费些力气,比如美国政府每年给军工企业的拨款等等。每次遇到这种情报,洛尔都要充分利用自己在美国国防部和其他军工企业的一些老熟人才能搞到。不过所幸他在国防系统内熟人极多,打听军工生产和预算的一些情况又和自身的工作有关,所以从来没有引人怀疑过。
作为销售经理的洛尔经常出差,这一点也为他从事间谍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很短的时间里,洛尔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在伦敦、巴黎、布达佩斯等地与军情六处的特工们会面。他向英方传递了大量有关美国军工和国防军事情报。通过他的情报,英国得以全面掌握了美国军工生产的详细情况。
因为职务的方便,洛尔一直使用的这种间谍传输方法在几个月内都没露馅。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由于间谍活动的经验不足,结果在一次极普通的事件中,洛尔阴沟里翻了船。
1993年4月,洛尔到布达佩斯出差。按照以往的习惯,在出发前他事先通过电话与英国军情六处的联系人约好见面时间和地点,然后将近期搞到的情报录入计算机中,再通过英国军情六处提供的特殊加密程序加密再拷到一张软盘中。4月16日,洛尔便带着出差所需要的资料和那个特殊的加密软盘到了莫斯科谢列梅奇沃2号机场。在上飞机前的例行检查中,一个工作人员对软盘产生了兴趣。工作人员先将软盘拿走,放在机场的计算机中读,发现无法读出软盘上的文件内容。如果依照机场规定,这张软盘是要被扣留的。不过因为洛尔经常出差大家都认识他,而且本是例行公事,他完全可以以自己从事的是有关国家军事秘密的工作为由搪塞过去,比如谎称这张软盘是通过自己工厂的计算机特殊装置加密了的等,也可以称安检人员耽误了他的工作而大发雷霆掩饰过去。然而,当时的洛尔却有些惊慌失措,不仅非常紧张,而且说话也含含糊糊。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海关人员的怀疑:如果这张盘是出差用的,为什么他会这么紧张?由于没有证据,安检人员仍然放行了,洛尔也安然上了飞机。但随后安检人员却将这张软盘交给了美国美国中情局,而这也拉开了洛尔短暂间谍生涯结束的序幕。
到到布达佩斯,洛尔立刻向联系人讲述了在机场发生的一幕,认为自己已经处于危险边缘,要求联系人安排他到英国避难。但军情六处却不舍得让洛尔这样一个难得的情报源就这么快停止活动,所以严厉拒绝了他的要求。为了让他继续工作,骗他说经过特殊加密处理的软盘没有他们的专用计算机是不可能读出软盘上的文件的,所以洛尔的担心很多余不会出事情。
洛尔刚刚回国,美国中情局反间谍组马上采取了对他进行秘密监控的措施,不过当事人洛尔却根本不知道。事实上,美国中情局在接到布达佩斯方面递交的软盘后,没用多久就破译出了软盘上的信息,并确定了洛尔正在进行间谍活动
1993年10月28日,美国中情局特工伍迪找到洛尔并声称自己是英国军情六处派来的特工。洛尔知道后欣喜万分,便一个劲地请求自己能够得到保护。这时,伍迪递给洛尔一个粉盒说:“你随身携带着这个无线定位器,这样我们就能详细掌握你的位置,出现突发情况也便于协助你。”
作为非专业间谍的洛尔对这个自称英国军情六处特工的美国中情局特工没有丝毫戒心,对手中的这个被称为无线定位器的粉盒窃听器更是没有一点防备。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他每天随身携带,而这也为美国中情局之后对其进行的监控与抓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93年11月,洛尔再次到布达佩斯出差。为安全起见,英国军情六处派特工在接头后为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本子的最后一页用密写方法标记着一个位于纽约的密室。英国军情六处的联络人告诉洛尔,以后不要再随身携带情报了,定期将情报送到密室中就可以了。然而,在洛尔回到纽约后按图索骥地寻找英国特工给的所谓密室时,发现那只是一个废弃的无法使用的地下室。11月17日,洛尔又一次来到布达佩斯和联系人重新核准了密室的位置。此时已自知英国军情六处正在抛弃他的洛尔非常惶恐不安,他几乎是恳求联系人将他弄到英国去。这次,他的联系人终于答应了他,不过说还需要等待一些时间。洛尔在无奈之下又失望地回到了纽约。不过,在这几次接头中他一直随身携带着那个“英国军情六处特工”给自己的粉盒,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被美国中情局所掌握并监控着。
1994年1月15日,洛尔短暂的间谍生涯告终。他在纽约那间密室向他的英国主子投放情报的时候被美国中情局反间谍组织的特工当场抓获,不过这也让整天担惊受怕的洛尔如释重负,没经过任何审讯,他就坦白了一切。
洛尔被捕后,立即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他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万分。在电视采访中,他还公开承认他向负责指挥他的英国情报官提供了有关美国向某些中东国家出售武器等许多严重损害美国利益的情报。他还交代他为英国人工作所得到的酬金一共是8000英镑(约合1.5万美元)。
不过,根据美国中情局特工资料显示洛尔的行为有很多都是不能解释的。如美国联邦调查局洛尔在担任特种机器制造和冶金技术公司销售经理期间,并与世界各国进行的多次武器交易中,一直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从未收受过任何贿赂。那么,他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就成为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做出背叛祖国的事情呢?如果说他是为了钱,但他作为一个国有大型武器销售公司的销售经理,他有丰厚的薪水和宽敞的住房,过着富足的生活,因此完全没必要为区区8000英镑就卖身投靠。如果说他是为了名誉,可令人奇怪的是英国军情六处手中并没掌握什么对他不利的“铁证”,对他的名誉不造成任何损害。反之,如果他卖身投靠倒会使他的名誉丧失殆尽。但是在审讯中,洛尔却决口不谈自己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充当英国间谍。而这,也就成了洛尔案的一个最大的难解之谜。
由于取证困难等原因,美国中情局反间谍组织经过了三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在1997年完成了此案的调查取证工作,因为有充足的证据显示洛尔的叛国,所以美国最高法院对洛尔进行了审判。但宣判的时候,洛尔已然过了花甲之年,当时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能不能等到出狱了。
前苏联解体后到此案件前,美国曾经非正式地暂停了追捕敌方间谍行动。但当洛尔案发生后,美国情报机关又恢复了抓捕间谍行动。1994年3月1日,美国美国中情局对外宣布抓住了从事间谍活动的洛尔,并且还曝光了这名间谍供职的地点。与此同时,大张旗鼓地告知外界这个间谍是为英国服务的,指挥洛尔从事间谍活动的幕后策划人是英国军情六处纽约站站长。另外在被抓获时他身边还查出了英国使馆官员给他的密写药水和间谍活动工具。
最奇怪的是,美国中情局在1994年1月15日便将洛尔抓获的,可是他们却在一个半月之后的3月1日才正式宣布这一消息,而且宣布时甚至没有提到洛尔的名字。这种低调处理的方法是否反映了美国中情局的某种犹豫呢?德国路透社记者就此曾专门询问当时的美国中情局首席发言人,发言人也表示无法解释作为洛尔的英国间谍为什么会在被抓一个月后才被公布。
对此,英国方面一直保持沉默。但我们明确知道的是,在洛尔案发之后,美国便与英国情报机构展开了间谍大战。1994年7月,美国宣布以间谍罪的罪名驱逐6名英国间谍,而英国很快便对此做了回击。总之,洛尔案为后来的间谍大战埋下了伏笔。
特工武器档案:粉盒窃听器
学名:粉盒无线窃听器
制造国:美国
尺寸:半径为1.8到2.5厘米,厚度为1.5到2厘米
使用方法:将粉盒中藏匿无线窃听器,对目标进行监听
首次使用时间:1993年
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中情局特殊器械组便开始将窃听、追踪定位等无线设备隐藏到粉盒中并对目标人物进行监听。
在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特别注意到用粉盒做掩体的窃听器非常具有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便是在于使用者性别的问题。倘若在大街上出现一个摆弄着粉盒的五大三粗男,那么一定会招来众人的吸引。当然,这“众人”中既包含普通人士,也包含着对方的特工人员,那些特工人员很可能一眼便会识破这个间谍工具并对这个工具的使用者采取各种行动。如此一来,无论这个以粉盒为载体的神器拥有着怎样的功用,都是没有意义的。
考虑到这个重要因素,研制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将此物制成女士所适用的物品并规定其使用者必须为女性,比如派某位女特工执行某窃听任务,在目标地点便可以拿出粉盒窃听器佯作化妆进行窃听。
然而,在该窃听器的首次使用中,并没有派遣女特工,而是派男特工向目标人物谎称身份并谎称粉盒的用途。而此时恰巧目标人物心理正处于紧张状态,结果疏忽了大量不该疏忽的方面,因而反其道而行之地使粉盒窃听器在不运用于女特工手里的情况下成功对目标人物进行了监听。粉盒窃听器在这次充满偶然性的首次使用中体现出了其在隐蔽方面有着上佳表现的必然性。
在首次运用之后,粉盒窃听器便大多为女特工所使用。
4.无线电窃听器——“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
夜幕中,有一群人正在维也纳帝国饭店地下室摆弄着电缆,他们寄希望于使用这件“武器”来得到前苏联人的最新情报,可是正当他们如火如荼地大干之时,美国中情局给他们的信息却让他们大惊失色。此时,美国中情局的通讯专家威廉在得知英国军情六处一直在观察自己的行为并且早已完成了他想要完成但是迟迟没有完成的事情的时候惊恐万分,原来自己早就落后英国情报局很远了,但随后当他知道英国人不是敌人而是朋友之时又长舒了一口气。
1954年,威廉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帝国饭店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屹立在维也纳市区的帝国饭店因为是二战期间前苏联占领军的司令部,所以在它下埋藏着苏军的通讯电缆,结果使得其成为前苏联最大的情报传递中心,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威廉当即决定采取行动,一定要获取由这个前苏联占领军司令部传出的情报。而且这对于情报人员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由此,威廉首先选择部分骨干人员对帝国饭店周边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然后由专业绘图人员绘制出了帝国饭店下面的电缆图。这是一张十分复杂的电缆图,图中心是帝国饭店,四周穿过马路和树林,一直通到维也纳郊外。为了这张复杂的电路图,威廉等人费了很大劲。当然,他们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因为他们发现电缆竟然在郊外与莫斯科的长途电话线相连。如果威廉能够等人能够渗透到这个电缆系统中,就可以获得前苏联方面的所有情报!
事不宜迟,威廉立即向美国中情局汇报了这一发现,并请求上级批准自己对这个电缆系统进行渗透。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几乎在威廉向美国中情局请求渗透的同时,美国中情局也收到了来自英国军情六处的报告。英国人声称他们已经对威廉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并且早已完成了威廉想要做的事情。
事实上,在威廉行动之前,英国情报局就想到了对帝国饭店下面的电缆系统进行渗透,而美国中情局的行动恰好与其不谋而合,所以英国军情六处立刻想到与美国中情局一同进行这个渗透行动。
中情局在收到情报后十分惊讶,他们认为既然英国军情六处比美国中情局快了好几步,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而要与中情局合作呢?在经过仔细分析后,中情局认为英国选择合作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能力独自完成此次行动,不得已而求助于美国中情局。
英国在这个时候的确需要求助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曾经的大英帝国元气大伤,他的霸主地位被美国取而代之。因而,英国军情六处这个曾经的情报界老大哥也不得不求助于才成立不久的美国中情局。
当然,英国求助于美国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通讯技术。
当时的美国中情局已经掌握了最新的窃听方法,而这种窃听技术是当时的英国情报机构无法达到的。美国中情局在战后发明了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取代了老式的频率低、波长长的电波。而且,新发明的电波不会随着地球的曲线而折射,而是做直线传播。这种通讯方式使得电波的安全性大大加强,另外在当时来说,这种电波的接收能力十分强大。
此时美国中情局得知英国军情六处早已对帝国饭店有深入的研究,且他们要依靠美国中情局的先进技术,所以杜勒斯爽快地答应了与英国情报局的合作。
由此,威廉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过他也感到十分尴尬。为了挽回面子,他认为自己应该展示一下在通讯方面的能力。于是,威廉利用美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英国军情六处的协助下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彻底解决了苏联军方通讯电缆准确联络位置这个难题。之后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挖掘窃听隧道,可此时却出现了难题,而这也是英国军情六处向美国中情局求助的主要原因:当时苏军在高级官员的电话上都采用了加密干扰技术,让敌对国家即便能够渗透到此电缆系统中,也会因为加密干扰问题而无法获取情报。此时,美国中情局的优势开始体现。事实上,威廉对于这个问题早有研究并掌握了解决办法。他在研究中发现声音在受到干扰得一瞬间,原声依然停留在电话线上,所以这时如果能用1%秒的速度快速截取原声,就可以收到清晰的声音。这项技术的实际操作便是威廉对“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的应用。
“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是由美国贝尔电报公司研制的,该通讯系统的性能十分强大。威廉为了能够使针对前苏联的情报窃听工作有突破性的进展,专门研制出一种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以窃听情报。该方法截取的信息通过光缆传输后不用像以往那样转化成讯号,而是直接转化为文字,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节省了不少时间。
当这个通讯方式被运用到渗透帝国饭店下面的电缆系统行动中的时候,英国军情六处明白到自己确实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
威廉为自己发明出这样一种连老牌情报机构——英国军情六处都望尘莫及的通讯方式感到自豪。美国中情局长杜勒斯也对威廉的此项发明大为赞赏,并且予以褒奖。由于这种通讯方式的强大力量在当时无人能敌,于是美国中情局立即决定将这个先进的窃听通讯技术保密,不向任何人透漏,包括此次行动的合作者英国军情六处,美国中情局认为,只要将这个技术保密,美国的窃听技术就可以领先于全世界。
威廉对自己的发明十分得意,而他的确也有资格骄傲,因为即使是老牌的情报专家英国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威廉表示,将这一技术保密将可以使美国的窃听技术领先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同时,美国中情局在这次合作后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即在美国中情局刚刚发现帝国大厦的网络之时,英国军情六处早已在此设置了不少秘密监听点,如此一直落后英国会使美国中情局颜面无存,便与英国合作一起监听此处的信息,做到了脸面上的光荣。
●特工武器档案:“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
学名:“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
制造国:美国
使用方法:在被监听的声音受到干扰时,以0.01秒的速度将停留在电缆线中的原声截取,并通过光缆传输后不需转化成电讯号,而直接译成文字信息。
首次使用时间:1954年
历史:二战结束后,前苏联曾驻军奥地利维也纳,因为当地的重要性前苏联人便将维也纳的帝国饭店设为占领军司令部,另外还在帝国饭店下面秘密铺设了电缆系统,用来收集和传送情报。
英国军情六处早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开始针对前苏联进行大量的情报收集工作,然而由于技术问题不得不求助于同样在对帝国饭店开展情报活动的美国中情局。
当时,通讯专家威廉利用“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的特长发明了一种在声音经过干扰加密的情况下使其还原,并且能够直接将声波不经过转换直接译成文字的窃听通讯技术。由于这种技术是由“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而来,并且出于保密需要,因而依然采用“西格托拉”无线电系统的命名。
5.手摇式窃听钻孔机——角逐布赖米绿洲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中情局一刻不停地与昔日情报界老大哥英国军情六处赛跑,两大情报机关进行着各种明争暗斗,此时,两者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终于于1954年在争夺布赖米绿洲事件中充分体现出来。
苏伊士运河危机前夕,沙特阿拉伯的沙特国王以及费萨尔王储分别秘密联系美国中情局。他们表示如果美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布赖米绿洲,就可以从沙特或是费萨尔手里获得石油。这对于美国来说,简直就是十足的诱惑。时任局长的杜勒斯决定立即策划部署,他知道布赖米绿洲是属于阿曼和麦什哈特阿曼(今阿联酋前身)的阿布扎比家族的地盘,而阿曼和阿布扎比的身后是英国。所以说为了不撕破脸皮,这次的任务必须派一个老练的特工负责。
深思熟虑之后,杜勒斯决定派熟悉中东地区事务的特工查尔斯负责此次任务。查尔斯曾在伊朗执行过情报收集任务,非常出色,因而他成为负责此次任务的不二人选。
在此次行动中,查尔斯的行动组配备了美国中情局特殊器械组最新研制的窃听器——手摇式窃听钻孔机。该钻孔机是一套配件,包括了钻孔机、窃听设备、钻头以及窃听器需要的其他小零件。这套窃听设备可以在任何场合下对任何坚硬物质进行钻孔并安置窃听器材。另外,因为其采用特殊的手摇式窃听,所以钻孔机的底部能非常牢固地“粘”在使用者的肚皮上。此时使用者只要见机摇动曲杆就可以达到钻孔的目的。
杜勒斯给查尔斯交代完之后,查尔斯便作为前往沙特阿拉伯的秘密大使出发了。由于当时阿曼以及阿布扎比由英国保护,所以查尔斯此行的对手其实是英国军情六处,为完成任务,他必须悄无声息地进入中东地区。
查尔斯秘密飞往沙特阿拉伯后,在沙特阿拉伯人员的护送下来到沙特王室。沙特国王在表示感谢后立刻开始与查尔斯商量怎样才能把布赖米绿洲搞到手。
“依我看,想要马上拿下布赖米绿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查尔斯对沙特国王说。他的这句话显然是触动了沙特国王的某根神经,使得这位国王用稳重而略带焦躁的声音说:“我的朋友,沙特一定要尽快获得布赖米绿洲。”
沙特国王不知道,他的这句话已然通过查尔斯肚皮上的窃听装置传给了潜伏在五公里外的美国中情局秘密电台,几分钟内情报便转送到杜勒斯手中。收到这份密报的杜勒斯为沙特国王的焦急微微一笑,他知道只要国王这么焦急下去,美国就可以获得得到石油以外的其他不少好处。
在沙特王宫,查尔斯还在仔细地为沙特国王分析形势,暂时稳住了沙特国王未表现在明面的情绪。此时的查尔斯也十分清楚,尽管沙特国王的焦急对美国来说是好事,但如果这位国王因为想得到布赖米绿洲太过着急的话反倒可能会坏事。
为了帮助沙特国王获得布赖米绿洲,美国中情局选择了贿赂这个古老的方式。不用问贿赂的人选自然是布赖米绿洲酋长。不过到底应该贿赂什么着实让美国中情局颇费心思,然而结果却让人意外,美国中情局考虑了很长时间时候做出的决定竟然是送酋长一辆高级轿车,显然,美国中情局低估了酋长,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布赖米绿洲酋长与阿布扎比酋长的兄弟感情绝不是一辆车所能破坏得了的。
查尔斯认为,此次贿赂布赖米绿洲酋长失败的原因在于开出的条件不够丰厚,便向上级请示给酋长开出更好的条件,用巨额的金钱来买通酋长。
不过美国中情局内部却就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一部分人同意查尔斯的意见,要求继续用巨额金钱诱惑酋长;有的人则认为酋长不接受的原因不在于条件不够丰厚,而是他与阿布扎比酋长的感情是无法用金钱打破的。
这两种观点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此杜勒斯陷入了矛盾中,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种时候,杜勒斯明白,他必须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整个计划就会以失败告终。尽管美国中情局有时也会失败,但杜勒斯最不能容忍的是英国的情报机构占据主动地位,因为这样一来将会对美国中情局后面的行动极为不利。
就在他处于两难境地之时,突然一个消息送到杜勒斯手中,如获至宝的杜勒斯发现,原来布赖米绿洲酋长只是对美国中情局用高级轿车贿赂他表示不满,美国中情局小瞧他。很显然,这条情报明确指出,布赖米绿洲酋长是觉得条件不够丰厚,而并非与阿布扎比酋长的关系坚不可摧,这让杜勒斯清楚自己该下达什么样的指示了。然而,这条情报是怎么得到的呢?布赖米绿洲酋长的想法如何被美国中情局得知呢?这就要归功于美国中情局运用于这次行动中的神器——手摇式窃听钻孔机了。
原来,查尔斯在布赖米绿洲酋长身边找了一个线人(注意,是线人,至于如何找到这样一个线人还有待研究),这个线人是酋长尝菜员。他为美国中情局收集情报,而他的报酬就是之前被酋长拒绝的那辆高级轿车。
与此次行动中的其他特工一样,这位线人也得到了一个手摇窃听钻孔机,并且也学会了它的用法。就在酋长拒绝高级轿车的两天后的午餐时分,这个线人使用手摇窃听钻机使守候在秘密电台的美国中情局特工听到了酋长的抱怨。
“他们简直太不可理喻了,竟然想用那辆车打发我,要知道想得到布赖米绿洲就得有大手笔,否则免谈!”
虽然这只是酋长在午饭的时候与其他布赖米绿洲要人的谈话中的一句,然而这一句就已足够表明酋长的内心所想了。
酋长的这顿午饭吃了两个多小时,一旁的尝菜员的肚皮上也流了两个多小时的汗。由于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将高级窃听装置放在自己的肚皮上窃听机密谈话,尽管酋长身边的反特工作由于有了英国情报机构的支持而稍显松散,然而一旦被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得到杜勒斯的指示之后,查尔斯向布赖米绿洲酋长表示,愿意出9000万美金贿赂他。这下酋长在得知后真的动心了。
在这次的行动中,布赖米绿洲酋长对于高级轿车的态度让美国中情局犯难,难以判断酋长到底是看不上高级轿车还是不愿与阿布扎比决裂。如果不是线人运用手摇式窃听钻孔机窃听到了布赖米绿洲酋长的话,让美国中情局明白了这位酋长心中所想,杜勒斯恐怕也不会果断地做出用巨额金钱贿赂酋长的指示。
●特工武器档案:手摇式窃听钻孔机
手摇式窃听钻孔机
学名:手摇式窃听钻孔机
尺寸: 20mm*65mm
使用方法:使用者将窃听装置贴于肚皮上进行窃听,在特殊环境下,手摇式窃听钻孔机还能够通过手摇动力装置于石器或是坚韧物之上钻孔,而后嵌入窃听装置。
首次使用时间:1955年
历史:这款神器的首次使用时间是在1955年。当时,美国与沙特以及萨尔曼达成协议,美国中情局帮助沙特和萨尔曼得到布赖米绿洲,作为交换美国从沙特和萨尔曼地区得到石油。美国中情局贿赂布赖米绿洲酋长遭拒,行动意见出现了分歧。美国中情局的线人通过手摇窃听钻孔机窃听到了酋长关于贿赂一事的谈话,使得美国中情局得知了酋长的真实想法。此次手摇窃听钻孔机的成功运用使得美国中情局在与英国情报机构的暗中较量中没有处于被动地位,为美国中情局此后在中东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自1955年首次使用之后,美国中情局与英国情报局、前苏联克格勃以及众多谍报机关的斗争中都能看到手摇窃听钻孔机的身影,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后,手摇窃听钻孔机从最初的70mm*85mm发展成了20mm*65mm,体积的缩小更显示出了它的隐蔽性,在20mm*65mm大小的套装夹中,囊括了钻头、窃听设备、手摇曲杆、吸力器以及需要用到的其他小零件等。
手摇窃听钻孔机听起来像是在某处钻个孔然后进行窃听,实则不然,因为这个窃听仪器主要运用在人们的肚皮上。之所以称之为手窃听钻孔机,是因为在特殊情况下,它有手摇钻孔窃听的功能。它的钻头细小而尖利,手摇动力装置设计独特,能够让使用者轻松地在坚硬的东西中钻孔。
手摇窃听钻孔机最大的特点并不是它能够钻孔窃听,而是它可以通过底部吸力器非常牢固地贴在使用者的肚皮。该吸力器是用特制的橡胶做成,呈喇叭状,贴在使用者的肚皮上的时候,首先抽去它与肚皮之间的空气,使整个窃听装置得以牢固地贴于其上。
6.电子监听虫
以色列在美国眼中长期以来都是“中东唯一能信赖的军事盟国”,而且美国海外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提供给以色列的。自然地,以色列以德报德,成为美国武器的最大买家,同时在国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维修基地并提供各种方便。因为关系亲密,两国的情报机构也经常合作,定期交换情报。然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对令人羡慕的“亲密盟友”也是貌合神离的,双方互窃情报的间谍丑闻时有发生。如“神秘的‘麦加’”事件便是其中之一。
1997年5月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同一天报道:在美国国务院高层可能隐藏着一个代号为“麦加”的以色列“鼹鼠”。这绝对是一桩不得了的大事,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全美的轰动。
而这件事的发生要追溯到1997年初。1月16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美国将保证促使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
由于该信对以色列生死攸关,所以这封信马上引起了以色列国内的关注。在该事件结束后,一位以色列官员曾对媒体坦然承认,“当时许多人想要这封信。”为了拿到信,以色列特工人员已经不择手段结果却真的露馅了,有一天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的一位情报官员打电话给他在特拉维夫的上司,用希伯来语说了下面一段话:“大使要我去‘麦加’那里拿这封信的复印件”。而他的上司马上回答说:“这不是我们利用‘麦加’去做的事。”
不幸的是,他们的这段对话被无孔不入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电子监听虫监听并记录了下来。于是,相关材料迅速被送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并美国联邦调查局立即展开了调查。从对话中看,这个“麦加”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美国国务院中负责处理克里斯托弗信件的高级官员,另一种可能是美国驻外使馆中的外籍雇员。负责调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决心把“麦加”挖出来,因此他们秘密地对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的官员全部进行了跟踪监视。同时,他们还把发生于11年前的以色列间谍波拉德案件的所有卷宗都调出来,以期从中发现线索。
就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麦加事件”却被无孔不入的美国新闻媒体公诸于世,这令美国联邦调查局恼火万分。事件被披露后,以色列立刻做出了反应。以色列重要人员一致对外,如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毫无根据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首席发言人戴维·巴尔·伊兰也立即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并不在美国境内从事任何一种收集情报的非法活动。”以色列驻美大使伊利亚胡·本伊利萨更是表白:“在发生了波拉德事件之后,我们如果再对美国搞间谍活动那绝对是发疯了。”
尽管以色列人如此信誓旦旦,因为美国联邦调查局掌握了充足的证据,所以对他们的话却并不认可仍继续调查下去。但是,由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相继披露,狡猾的“麦加”很可能潜伏起来。但这件事被披露却令美国联邦调查局莫名其妙,究竟是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新闻界的呢?
也许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吧,所以至今为止美国白宫对“麦加”的报道仍然讳莫如深,不予任何置评。其实我们也能想得到,如果新闻媒介没有披露此事,那么“麦加”事件根本就不会被公开,现在即使是公开了,白宫也不会告知大众事件的始末。据美国政府官员透露,美国国内有大批的犹太移民,他们大多有钱有势,甚至还在政府中扶植了一批他们的代言人。同时美国政府内本身就有很多亲以派人士,有些人甚至身居高官。因此,此前发生的一些类似“麦加”的间谍案件根本就没被公开追查,更甭提向大众公布了。对此,美国众议院议员芬德里说“原因就在于知情者都很清楚,即使这些间谍被起诉也不会受到惩办”,“在政府官员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热心支持以色列的大有人在,他们会发动犹太人抗议”。
1996年,美国国防部曾给国内的军用设备承包商发过一份备忘录,提醒他们防备美籍犹太人为以色列政府收集情报。结果就是这份备忘录招来了美国犹太组织的一片抗议声,迫使五角大楼收回了该备忘录。因此,当心有余悸的美国国防部官员在被人问起“麦加”事件时,也只能言不由衷地表示这是有人要破坏美以关系。所以说,白宫的沉默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沉默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这类事件袖手旁观。不过唯一能确定的是美国的情报机关必将加紧搜查“麦加”和以色列在美的其他间谍并进行严厉打击。根据美国的动作,以色列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两国针对对方的间谍活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之后,美国美国中情局在向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证实,由政府发动并组织对美国开展间谍活动的国家全世界共有6个,而以色列就是其中一个。美国驻以色列的大使也曾在非正式的场合抱怨以色列情报部门对使馆成员严密监视,而且到以色列访问的美国官员也经常会发现自己的房间遭到搜查。
因此可以看出,尽管双方签有不进行间谍活动的协议,但两国仍旧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内针对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间谍活动。
1998年10月2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的马里兰州怀伊庄园正式签署了临时和平协议,这个协议的签署对中东和平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已故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的极力撮合下才最终达成的。如今许多人都已知道,怀伊协议的签署有许多幕后故事,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以色列利用和谈和不签署协议向美国施压,极力促使美国释放以色列间谍波拉德。人们不禁要问,波拉德究竟是什么人,会令以色列如此重视。其实,波拉德间谍案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起间谍案。波拉德在美国的监狱中服刑11年了,在这10多年中,以色列为能够将波拉德保释出来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而美国尽管与以色列关系友好,但在此问题上也始终咬着不松口。这种“斗法”自波拉德入狱后一直没有停止过,也使人们又将感兴趣目光停留在了这起发生在10多年前的间谍案上。
乔纳森·杰伊·波拉德1954年8月7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父亲是微生物学教授。波拉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曾去过以色列多次,并在著名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实习过一年。1977年,波拉德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转入波士顿的塔夫特大学攻读法律和外交硕士学位。
1979年9月,波拉德参军入伍,在美国海军计划情报中心成为一名文职情报分析员,负责分析非共产党国家的远洋舰船及其作战能力方面的情报。1980年5月,波拉德调入海军情报保障中心,并被授予最高级安全许可证,有权接触来自美国中情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务院和国防情报局的所有机密文件,同时还取得了“信差证书”,可以持秘密资料在上述部门通行无阻。1984年初,波拉德更是进入了美国海军情报局,任高级情报分析员,负责中东地区的反恐怖情报分析工作。在海军情报局他表现出色、广受赞誉。在他被捕时,他的上司正准备提拔他为中东组的组长。
几乎是在进入海军情报局的同时,波拉德结识了根据美国和以色列军事交流计划,正在纽约大学进修计算机科学的以色列少壮派军官斯蒂芬·萨拉上校。萨拉上校的真实身份是以色列最保密的科技情报部门——国防部科学事务联络局的特工。该联络局是1957年,在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佩雷斯亲自领导下成立的,它以搜集高科技机密、窃取最先进工业设备为主要任务。
两人相识不久,萨拉上校就发现波拉德作为犹太人后裔非常同情以色列,很具有成为间谍的可能。经过几次试探性的接触,萨拉对波拉德进行了招募。波拉德当即表示他为了犹太民族的利益,可以提供美国关于以色列的各类机密情报。自那以后,波拉德不断地从美国中情局、美国联邦调查局、国防情报局以及美国陆海空军情报部门的机密资料库中调取各种各样的情报分析报告、高科技文件、卫星图片、地图和函电来往记录等,然后拿回家中拍照或复印。
据称,在波拉德从事间谍活动的18个月来,波拉德通过联系人向以色列转交了数以千计的敏感性文件,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绝密的。另外,波拉德还向他的“雇主”们提供了美国在突尼斯上空侦察的结果,其中明确显示了靠近突尼斯的巴解组织大本营的照片,这就为以色列空军在1985年10月1日进行大规模杀伤性轰炸提供了便利条件。
1985年10月,海军调查局发现秘密文件正在源源不断地失窃,便立刻要求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展开秘密调查。11月初,波拉德的同事向调查人员举报说,波拉德经常把机密文件带回家中。因此,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对波拉德展开重点监控,最终发现了波拉德间谍活动的证据。11月16日,在掌握确切证据后,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拦住了刚刚下班正要走出情报局大楼的波拉德,并当场从其手提箱内搜出了约六十件秘密文件。
在接受临时审讯时,波拉德承认自己犯了罪,表示愿意协助调查人员查出并逮捕他的联络人。然而仅仅在第二天,也就是11月21日,他却驾车冲向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以试图寻求保护。但是,由于惊慌失措,他的汽车撞到了以色列大使馆的大门上。还没等大使馆的门卫反应过来,一直在严密监视波拉德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就一拥而上,逮捕了他。
波拉德被捕后几小时,他的两个“联络人”——以色列驻纽约总领事馆的科技参赞优素福·亚古尔和以色列驻华盛顿使馆的科技参赞助理伊兰·拉维德都很快就回国了。
美国政界对波拉德案件的发生既感到十分尴尬,又非常气愤。3天后,美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政界人士十分震惊和沮丧地得知了”对乔纳森·波拉德的指控。他说,“这些举动与以色列不在美国搞任何情报活动的政策是完全对立的”。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自称因该事件“遭到了辱骂”。当时的以色列外交部长希蒙·佩雷斯则立刻向美国政府表示了“真诚的道歉”,同时还同意在以色列接见美国司法部的调查小组。
1985年12月12日,由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亚伯拉罕·索弗率领的调查小组抵达以色列,并开始对此案进行调查。12月20日,调查小组结束调查后离开以色列,同时也对以色列的“充分合作”表示感谢。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也宣布将正式取消以色列科学联络局,并将波拉德窃取的文件交还给了美国人。
被捕后的波拉德在接受审讯时声称自己完全是出于钦佩才为希伯来国家工作的,并非是为了金钱。不过在当间谍的日子里,他也从雇主那里获得了可观的报酬:“月薪”2500美元,同时还得到对方的许诺,以他的名义分10年在瑞士银行为他存入30万美元。
在审讯波拉德的同时,美国情报机构也对波拉德的泄密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自己损失惨重。波拉德总共窃取了数千份的情报,而以色列只归还了其中的165份,所以损失到底有多大根本不可知。但是仅仅通过这100多份文件也可以一窥端倪。这些文件主要涉及美国与亲美的阿拉伯国家有关的军事情报。这些国家主要包括约旦、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其中还有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秘密情报员的名单,出于安全考虑,华盛顿将不得不更换这些秘密情报员。
作为亲密盟友的美国和以色列都不想把波拉德案搞得过大,以免影响两国关系。然而美国司法部门却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坚持依法宣判波拉德。
1987年初,美国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向负责波拉德案件的法官递交了一份长达40页的备忘录,详细记述了其对美国安全造成的损失。当时温伯格还私下补充说,这个间谍“真该被处以绞刑”。此外,温伯格还在备忘录中说,“允许加强以色列军事力量会促使中东地区更加不稳定”。这话令以色列政府极其不满。
由于这份备忘录的影响,同时也根据波拉德在被捕后的表现,1987年3月4日美国法庭判处波拉德终身监禁,同时他的妻子安妮·亨德森·波拉德也因犯有同谋罪被判处5年徒刑。尽管波拉德案件的帷幕落下了,但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波拉德被捕后,以色列立即开始了秘密游说活动。不过这次游说活动与以往不同,因为它是在最高层之间进行的,以方出面的人物包括议员、历届总理和总统。除此以外,以色列还主动承担了波拉德的诉讼费用200万美元。从那以后,历届以色列总理每年都向美国总统“求情”,希望美国当局释放这名间谍。而这件事成了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一块心病。不过,美国一直顶住压力,拒不释放波拉德。
波拉德的妻子安妮·亨德森获释后于1991年1月来到了以色列,她请求与波拉德离婚,并得到了获准。而波拉德本人则于1993年在狱中迎娶了崇拜他的女子埃丝特·蔡茨为妻。而这一切都是那么不寻常。
1995年,在狱中呆了8年的波拉德通过妻子埃丝特·蔡茨,向以色列政府提出申请以色列国籍。不过其申请当即遭到以色列内政部长埃胡德·巴拉卡的拒绝。然而不久之后,以色列最高法院竟然批准了波拉德的申请。由此,波拉德成为以色列公民,其间谍案也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由于波拉德已经是以色列公民,身份发生了变化,因而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也就都有了不同的含义。1995年4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向美国和俄罗斯提出了一个关于“三方互换间谍”的建议,其目的就在于换回“以色列公民”波拉德。
接到拉宾的建议后,克林顿指示司法部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该部副部长海曼在离职前提出了折中方案,建议将波拉德的“终身监禁”缩短为有期徒刑20年。但新任司法部长雷诺认为对波拉德应“维持原判,继续关押这名盟国的间谍”。1995年4月21日,雷诺在给克林顿总统的正式报告中表示“坚决反对赦免波拉德”。由此克林顿正式通知拉宾,不能释放波拉德。
时间又过了3年,苦苦等待的以色列终于等到了时机,在1998年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谈中,当以色列发现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极力希望达成协议后,遂由当时的总理内塔尼亚胡又将波拉德一案提了出来,并作为在协议文件上签字的砝码。克林顿一听以色列提到波拉德,第一反应就是坚决不同意,此事免谈。内塔尼亚胡便以退出和谈相威胁。美国终究不愿意因为一个波拉德而影响到关系全世界安全的中东和平进程,于是在与以色列紧急磋商后,终于同意在适当时候释放波拉德。
在狱中苦苦等待消息的波拉德终于在被关押了11年后重获自由。
●特工武器档案:电子监听虫
学名:全球电子监听系统
制造国:美国
使用方法:对电话信号、无线通讯信号等通讯信号进行关键词句的全局搜索。
首次使用时间:1996年
历史:全球电子监听系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出一套针对全世界的电话信号、无线通讯信号进行关键词全局搜索监听的电子监听系统。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表明该电子系统的具体开发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套电子系统被运用的时间可能远在二战结束到冷战开始之时。在之后则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终于于1996年大显身手并被披露出来。这期间改神器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