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治愈者说
在这场与病魔对抗的斗争中,科学的治疗、病人的意志、家人的关怀都是至关重要的武器。而这些治愈者的故事,分享的是经验,传递的是乐观,于你我,于每一位人而言都是一种“心理输氧”。
◆ 我在隔离病房的14天
我们一家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经历了生离死别。
1月初,身体一向很好的公公,从高烧到意外离世,只有7天。葬礼结束的当天下午,我、婆婆、小姑子马上到医院做了检查。几天前我们就开始咳嗽,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不断加重,我们心底的怀疑、不安也日渐加重。到了医院,CT、查血,一切结果都显示,我们三人极有可能都受到了感染。刚刚失去了亲人,我们不得不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1月19号,我们被协和医院收治。22号,做了核酸检测。我的结果一出来,当时就确诊是被感染了,但是CT的结果比上一次略有好转。医生说,这就证明治疗用药都是有效的。我婆婆却没有检测出来,但她的病情比我更严重,拍的片子也比之前还要严重。
23号,协和通知我们要转院,说我要转去金银潭,可把我吓坏了。从我开始知道这个病,就觉得到金银潭收治的都是最重的,都是其他医院治不了的。当时我很害怕,情绪也受了很大的影响。婆婆因为还没有被确诊,被转到了红十字会医院。
在金银潭我们是四个人一个病房,医生要求口罩24小时戴着,无论如何不能出病房的门。房间里24小时通风换气。大概22号的时候,政府宣布承担病人所有的费用。我们在金银潭医院的一日三餐就都由政府负责。每餐有汤,有三四个菜,荤素搭配的,还会有牛奶。就不用亲属再分心照顾我们吃饭的问题了。
病了这些天,我也在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照顾自己。每次发烧后,会出特别多的汗。衣服湿了我马上就换干的衣服,湿哒哒的衣服贴在身上,会加重病情。我还按医生的嘱咐,有意识地喝特别多的水,让自己多排汗多排尿。但水一定要喝温水,不能喝凉水。得这个病,还会口干口苦、恶心、呕吐,人会非常没有胃口,一点东西都不想吃。但是再难受,我都会强迫自己吃很大一碗饭。我知道病毒在侵蚀我的肌体,如果身体不具备与病毒搏斗的能力,如果我自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用再好的药都没有用。自己垮了,神仙也救不了你!
25号,大年初一,老公特意跑来给我送鸡汤。他在视频里跟我讲:老婆,等我,我给你送鸡汤来了!这个病没有特效药,自己的抵抗力是最关键的。你要加油!加油!那罐鸡汤,我是用勺子一点一点喝完的,每一滴都是家人带给我的温暖。
人在医院里面,我最担心的还是家人。老人、孩子,他们才是易感人群。很担心他们再出事情。幸运的是,除了婆婆、小姑子和我,家里的其他亲友后来都确认没有被感染。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了。
在医院里,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太辛苦了,完全超负荷地工作。他们说是4个小时一个班,但如果后面的人没有防护服,或者临时有人员调整,没有人过来接班,那前一个就不能下班。病人要打针换药,有不舒服的,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医护人员就一刻不能停地忙来忙去。这个不像平时普通住院,还有一两个陪护的家属,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现在包括送饭、清理垃圾、打扫卫生、照顾病人起居,完全都是医护人员在做,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和风险。没有亲身经历,真的体会不到他们的难处。在危难关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
护士们都很年轻,很多都是90后、95后,她们难道不怕吗?有的进来给我们扎针的时候,手都在抖,但她们还是在做。有一位护士,个子矮矮的,她每次进来,一边踮着脚去够很高的点滴杆,一边还会跟我们说,等一下啊,我马上就好了。很照顾我们的情绪。给我们打热水的时候,她会很细心地给每个人的水瓶编号,保证我们不交叉使用。还会把瓶里凉了的水倒掉,全部换上热水,免得我们喝了受凉。她拿回来的水瓶,每次瓶口都是冲洗干净的。这些细节我看在眼里,心里特别地感动。可她穿着隔离服,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
病房护士正在仔细地检查吊瓶的滴速
29号这天,金银潭医院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出院了,这个消息真的很振奋人心!大家都很受鼓舞,我的心情也轻松了很多。我开始有针对性地拍一些视频,把每顿吃的饭、每天吃的药,都拍下来给大家看,把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讲给大家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2月1号,医生通知我,我的两次核酸检验呈阴性,连续三天不发烧,可以出院了!医生给我开了止咳的药,嘱咐我回去跟社区联系,如果病情有反复,社区会安排后续的治疗。
随着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多,医院床位不够的问题非常突出。我想,我也要尽快出院,把床位让给更需要的人。
我现在回想,这个病如果从开始就注意了,应该是可以防护的。我因为之前有感冒发烧,所以到医院给公公送饭时,一直戴着口罩。后来我女儿、父母,都跟我有过接触,但他们都没有被传染。我想这就说明这是可以防护的。
另外,前期的恐慌阻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导致很多需要救治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人们在对病毒认识不清的时候,就会恐慌,而恐慌,会让我们犯更大的错。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那么恐慌,要相信自己!因为面对人间疾苦,我们只能向前冲!
(本篇图文选自: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
◆ 一位新冠肺炎“自愈”护士的独白
“我确诊那天是除夕,拿到转阴结果的这天刚好是立春。我相信,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也一定会到来。”贾娜带着厚厚的口罩,阳光洒在她的脸上。
2月4日晚,24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回顾自己11天内从发现感染,到居家隔离,最后依靠药物和自身免疫力成功痊愈的全过程。一夜间,她的这篇“自愈”日记引来了179万的粉丝,得到了超过25万的点赞。
贾娜的成功“自愈”,仿佛给压抑已久的网友带来了一丝微光,她的评论区沸腾了。“我把你的微博截图给患病的同事和朋友了,一下子又充满了希望。”一位网友说。
一次猝不及防的感染
1月23日,由于同事被查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了科室的安全,贾娜决定去拍个CT。当时的她,除了喉咙有隐约疼痛,身体并无其他不适。
“我当时去拍CT就是为了排除一下新冠肺炎,让自己和科室放心,继续回来工作。”而让她没想到的是,CT结果显示,她“肺部呈磨毛玻璃样,病毒性肺炎待排”。24日除夕凌晨,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报告单上,新冠病毒两个加号。
防不胜防,她也“中枪”了。
“那天我彻夜未眠,一直在想我什么时候被感染的,是不是哪里防护不到位。我怕自己会死,怕极了。”
贾娜在急诊室的工作,是护理观察室里的患者。她回忆说,在留观输液的发热病人中,有不少是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她也许是在给病人扎针的时候,接触传染了。
“我始终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应该说这样被传染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这样的低概率被我碰上了,只能勇敢面对现实。”
除夕一早,贾娜拿着检查单去咨询医生,得到的结论是,病灶比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应该是轻症患者。鉴于目前医院的情况,医生建议她回家隔离吃药,避免交叉感染。临走前,医生特意嘱咐:“回家做‘三好学生’啊,吃好、睡好、心态好!”
傍晚,贾娜勉强打开手机,找到之前在外面玩得兴起时的视频,发布在了朋友圈。配文中,她写到,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身边一直是关于这次病毒肺炎的消息,给你们发个视频调剂一下。加油吧,战士们。
这个很久之前拍摄的视频中,她冲着镜头微笑、做鬼脸,像每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一样青春洋溢。“这其实是我精心策划的,这样我父母就不会怀疑我也病倒了。”痊愈之后,贾娜道出了实情。
一场独自上场的战役
贾娜毕业于郑州大学护理学专业,2019年刚刚入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她在院外与他人合租了一套房子,春节前室友离汉,家里只剩下贾娜一人。
“我一个人在家不出门,不会传给别人,切断了传播途径。接下来,就是我和病毒的抗争了。”贾娜在微博中写到。
免疫系统正在和病毒打仗,没吃饱饭怎么行。在家隔离的日子,贾娜按时吃饭、规律作息、熬过鸡汤、鱼汤、排骨汤、小米粥、八宝粥……早上醒来喝热牛奶、吃鸡蛋,增强体内营养。她明白,这一仗的最大武器就是“自身的抵抗力”。
每天,同事们主动买来肉和菜放在贾娜家的门口。她的餐桌上,蛋白质和新鲜蔬菜从来没缺席过。
她也开始对家里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在微博上,她分享说,“我会用稀释的84拖地擦桌子,75%的酒精喷被子和衣服。每天都要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两次,每次半小时,注意保暖别受凉。天气好的话晒晒太阳。晚上洗热水澡,杀死身上携带的病毒。勤洗手,要用洗手液洗,你会七步洗手法吗?”
遵照医嘱,她开始服用医生开的口服药。有些药物会产生不舒服的反应,她就喝水,然后静心休息,大部分反应在一个小时后慢慢缓解。
与每位新冠病毒感染者一样,面对未知的结果,贾娜也经历了恐惧、难过、无助。除夕之夜,父亲给她发来一段抖音小视频,里面喊着“武汉加油”,告诉她说要注意防护。那时候,她的父母对她感染的事毫不知情。
为了不露馅,春节第一天,她依旧挨个给每个长辈打电话问候新年。她的症状也逐渐出现:身体酸痛无力、呕吐感强烈、口干舌燥。只要开一点窗,她就开始猛烈咳嗽。万幸的是,她始终没有发烧。
“在家人面前,都是强装的镇定罢了。”
一次忐忑不安的等待
也许是从小乐观的性格使然,贾娜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三好学生”的要求中,心态好无疑是最难的选项。
几天后,她开始给自己加油鼓劲。“恐惧只能让我更加焦虑,难过也无济于事。已经发生的事,只有弥补它。虽然面临很多未知,但也许结果没有那么差。理性对待比干着急要重要的多。”
28日一早,贾娜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步行去医院复查CT和核酸检测。那天的人很多,她足足排了好几个小时。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医护人员在被感染时一定会获得治疗上的方便,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武汉只有医院发热门诊才有权限开出对症的药,员工就医窗口和急诊对新冠肺炎药物的处方权都停止了。所以我也和普通门诊病人一样排队,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在排队做检查的队伍中,有些人从凌晨3点就来了,有些人病情很严重,还有些人情绪急躁地在争吵。贾娜站在队伍里,心里一阵阵难受。
“我也病了,我现在也没有能力去为病人减轻痛苦,太无奈了。后来,我一个人坐在医院的椅子上哭了很久。”
CT检查的结果让人很振奋,贾娜肺部的炎症消失了。尽管核酸检测还依旧是阳性,但她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安慰自己:器官病变控制住了,其他的就慢慢来。就算是感冒还要7天的恢复期呢,更何况是一场肺炎。
她继续坚持早睡,补充营养,然后尝试看书、复习备考。她也在微博上关注一些病人的求助信息,力所能及地回答一些病友的提问。
2月4日,她再次去医院复查核酸,转阴了!
“等待结果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看高考成绩时的心情,有些不敢面对。这就意味着我真的自愈了。”
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中,贾娜距离胜利越来越近。当晚,她在微博上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如下:
“在怀疑自己是病毒携带者又不能确诊时,要注意隔离,保护别人也保护自己。要感知自己的身体变化,想想原因采取措施:胃不舒服是不是受凉了,喝点热水试试;头疼乏力是不是手机玩久了躺久了,不要疑病。新冠病毒对大多数平时体健无基础病的人来说没那么可怕。就算不幸染上,依靠自己强大的免疫力说不定没过几天就好了。但是我们不能传给别人,一定要做好隔离。”
一次守望相助的经历
这两天,贾娜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怕冷了,偶尔会在窗边望一望风景。她所居住的地方,是武汉很美的一个角落。冬天的武汉,天空湛蓝如洗,树木依然苍翠。她窗口下的道路笔直通向长江大桥,远远望去就是黄鹤楼。
在她的微博评论区,关心的网友越来越多,写满了祝福的留言。贾娜有空的时候会一一回复,解答网友的疑问,用自己的经验减轻他们的焦虑。对其中一些病人,她及时建议他们就医,不要耽误。但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我的经历只能给大家作参考和借鉴,复制是绝对不行的。我发的微博,并不是让大家去模仿,而是鼓励大家要有信心。大家都会好起来的,只是我比他们先痊愈。我先好起来,再帮大家好起来。”
在采访中,贾娜始终强调,科学的防治和治疗是应对新冠肺炎的最重要手段。而积极的、理智的心态,也同样关键。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2月3日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目前接触到病毒的人,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反应。第一种,自身有足够的抵抗能力,自身把病毒清掉了;第二种,病毒在上呼吸道能够繁殖,但是没有症状。轻症病人,表现出乏力、发低烧,发热、干咳的症状。少数病人才会发展成重症或者危重症。
2月7日,91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王某光从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出院。截至2月7日晚10时,全国已累计治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753例。
贾娜说,很幸运,自己是目前的1/1753。
“打赢这场战役,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对于我们,就是不传谣不信谣,保护好自己。”她在微博中写到。不是因为有希望所以坚持下去,而是因为坚持下去看见了希望。
贾娜说,在她隔离的11天中,每天都会收到领导和同事的各种问候,让她深深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很多爱在包围着。
而武汉,也不是一个城在战斗。
同舟共济、涓滴汇海的中国力量正在荆楚大地筑起同心战“疫”的强大后盾。
贾娜最近几天还会再次检测核酸,若还是阴性,她将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重新投入战役中去。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那时候,武汉还是那个武汉,但中国人却连的更紧密了。”贾娜在微博的结尾写道。
(本篇图文选自:人民网社会频道)
◆ 挡不住的热爱与希望
方舱医院收治的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在这里,患者之间彼此以“舱友”相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说,方舱是一艘诺亚方舟,来这的都是避难的。“舱友”们患难与共。“虽然我们都是病毒的受害者,但大家依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患病之际,人们常常被一些寻常的事物所打动。“舱友”张女士记得,湖北省妇幼医院的一位姓王的主任,每次探视,都会想办法将每个病人逗得哈哈大笑。来自山东齐鲁医院的医护人员专门编写了武汉方言手册,减少因语言带来的交流障碍。
疫情扩散以来,迅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让人们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和恐慌。因此在方舱医院内,心理治疗和关怀也很必要。比如,方舱医院引入了专业心理疏导机制、心理咨询队伍,成立了患者党支部,号召患者开展自助性社会服务,建立“读书角”平复病人身心,提供手册进行医学科普。
护士领舞,带领患者做一些轻微活动,借此帮助大家放松心情。(熊琦/摄)
方舱医院的一些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已经开始跳起了广场舞。他们说,“坚持下去,才有希望。我一定要好好配合,放松心态、合理锻炼,才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现在每天会读书,录一些小视频发在网上,定时打卡一日三餐,向大家展示最真实的‘方舱生活’。虽然食物不够丰盛,条件比较艰苦,但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恩。”一位方舱病友说道。
方舱医院里专心致志摆弄魔方的女孩儿(熊琦/摄)
(柯皓/摄)
乐观,正成为方舱对战病毒的“新配方”。
2月5日晚,在刚刚启用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众声嘈杂中,一位患者躺在病床上安静地看书,一旁经过的协和医院护士向他竖起大拇指。他正在读的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随着这张照片由国内社交网络传到国外,这本书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推特上转发了这条新闻。
阅读也好,跳广场舞、练太极也罢,只要坚定如常,信心不灭,就没有病毒不可战胜,没有困难无法逾越。
今天的武汉人、湖北人乃至全中国人,就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坚定地等待着:
“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这一班/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
(本篇文字编选自:侠客岛、《中国新闻周刊》等相关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