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十八星宿的坐标意义
28颗星,28个参照坐标。
中华先贤很有形象化、趣味化的能力,把28颗星解读为28座宿舍。
晚上的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落山时,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是哪一颗星?确定是哪一颗星时,就可以下出结论:啊!太阳宿在此处了。
为什么日落于西,而其休息的宿舍定位于东?这涉及一个天文学常识——日躔。日躔,研究的是太阳的踪迹。白天的太阳,其踪迹举目可见,那么晚上的太阳在哪里?中华先贤以二十八星宿为坐标,创建出二十八座宿舍来定位太阳的踪迹,这就是日躔的基本含义。几何意义上的日躔,是一条直线定位的两个点。直线,是假设的一条穿过地心的直线。直线的两端,一个端点是太阳,另一端点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某颗星。夕阳刚刚西下,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在正东方恰恰冉冉升起,两点之间构成一条直线;中华先贤正是利用这条直线,界定出黄昏时节太阳的踪迹。夜半如何观察?夜半时分,看看二十八星宿中的哪一颗星出现在南中天(即正南方),这颗星称之为夜半中星。以夜半中星为端点,画出一条通过地心、连接上下(正南正北)一条直线,地下(正北方)的另一端就是太阳的位置。
关于日躔,请看下面两个论断。
其一,《文选·颜延之》:“日躔胃维,月轨青陆。”吕向注:“躔,次也。胃,星名。维,畔也……言日次胃星之轨行畔也。”
其二,《元史·历志一》:“列宿著於天,为舍二十有八,为度三百六十五有奇。非日躔无以校其度,非列舍无以纪其度。”
一条直线两个点,日躔揭示的是太阳与二十八宿之间的对称性与对应性。
夜间观测二十八宿常用方法有四种:
一是日落黄昏后,夜幕初降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如此观测,称之为“昏见”。
二是日落黄昏后,夜幕初降之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如此观测,称之为“昏中”。
三是黎明时节,夜幕将落之时,观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宿,如此观测,称之为“晨见”或“朝觌”。
四是黎明时节,夜幕将落之时,此时观测南中天上的星宿,如此观测,称之为“旦中”。
二十八星宿的坐标意义,记载在以下几个论断中。
其一,《周髀算经·天体测量》:“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
此论断告诉后人,二十八宿在天体中的发现,其目的是确立一个定量标准——在天体中分出定量的度数。
其二,《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月俱起建星。”
此论断告诉后人,观测日月的运行,中华先贤确定了标志星。日月从A星出发,到B星会合,A星B星就是建星。建星者,标志星也。二十八宿中具体的恒星,就有标志星的作用。
其三,《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此论断告诉后人,天体是有度数的。天体度数,是用来定量日月之行的。
综合三个论断可以知道,二十八宿者,28颗标志星也。标志星与太阳的对应,白天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晚上观测。晚上如何观测?黄昏时节,二十八宿中的哪一颗恒星出现在东方,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颗恒星,就是太阳踪迹标志星。黄昏的太阳在此间宿舍休息了。夜半时节,二十八宿中的哪一颗恒星出现在南方,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颗恒星,就是太阳踪迹标志星。夜半时节的太阳在此间宿舍休息了。一颗星一间宿舍。二十八宿,二十八间宿舍。——这就是二十八宿的来源。
其四,《浑天仪》:“天如鸡子,地为中黄,居其天内。天大地小,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日月星辰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隐,天转如车毂之运。”
此论断告诉后人,到了张衡时代,中华大地上的宇宙观已经完全成熟。天体是一个犹如鸡蛋一样的大椭圆,地球就是鸡蛋中的蛋黄。天体大,地球小。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而转,二十八星宿犹如运转的车轮一样,一半上一半下,夜显昼隐——半显半隐(图5-2)。
图5-2 二十八星宿半显半隐图
天体大圆,循环不已;地球公转,循环不已;循环一周,即是一岁。
二十八宿,即是观测日月五星的标志星,其本身也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