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典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中原华夏源头形成的经典,部部都谈十二月太阳历。不懂十二月太阳历,读不懂中华元典。不懂十二月太阳历,读不懂中华文化。
一、《尚书》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尚书》开篇于《尧典》,《尧典》开篇于天文,结果于十二月太阳历,最终落脚于阴阳合历。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这里出现了五个时间单位:旬、日、月、时、岁。
何谓旬?《说文解字》:“十日为旬。”
何谓日?《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复日,为一日。”
何谓月?《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故月与日合,为一月。”
何谓时?《素问·六节藏象论》:“六气谓之时。”
何谓岁?《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复星,为一岁。”《素问·六节藏象论》:“四时谓之岁。”《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每一个时间单位的确定,需要严格的天文坐标,需要严密的数字定量。后贤可以思一思、想一想,每确定一个时间单位,中华先贤需要经历多长时间,付出多少精力?
366日,一岁之时间长度也。《尚书·尧典》与《灵枢·九宫八风》记载的是366日,《周髀算经·日月历法》记载的是365.25日,元朝郭守敬精确为365.2425日,今天的数据是365.2422日。
365.25-365.2422=0.0078(日)
上下几千年,人类在太阳历上的进步,仅仅体现在0.0078这个数字上。
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是,太阳历论岁,太阴历论年。太阳回归一次(日影长短循环一次),即是一岁。月亮圆缺十二次,即是一年。过一年又一岁。但是,年和岁是不一样的。
闰,可以闰日,也可以闰月。
闰日,调整的是太阳历本身的时间差。
闰月,调整的是太阴历与太阳历的时间差。
“以闰月定四时”何意也?四时春夏秋冬是立竿测影确定的。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为一岁;月亮圆缺十二次为一年。岁的时间长,年的时间短;长短之间的差距累积到一定数量,必须设置一个闰月,才能使春夏秋冬如期而来、如期而去。“以闰月定四时”这句话说明,尧时代的历是以十二月太阳历为基础的阴阳合历。
以十二月太阳历为基础的阴阳合历,是尧发布政令的依据,是百官行政的依据。
二、《黄帝四经》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中有《黄帝四经》一书。春夏秋冬四时,是《黄帝四经》论证一切问题的依据。
《黄帝四经·经法·论约》:“四时有度,天地之李(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数,天地之纪也。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
这里出现的“四时”,是日影区分出的春夏秋冬。“三时成功”,指的是春生夏长秋收;“一时刑杀”,指的是冬藏。
以四时论天理,以四时论政理,以四时论物理,以四时论人理,是《黄帝四经》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三、《周礼》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周礼》在儒家十三经中排位第四,为儒家重要经典。一部《周礼》,全部内容分为6个篇目: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地四时,为官员设置之坐标;春夏秋冬四官,六占其四;太阳历在《周礼》时代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
“十有二岁”即十二岁。十二岁,也是一个时间单位。十二岁,一大旬。
“十有二月”即十二月。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共十二月。一岁,12个月。
“十有二辰”即十二辰。昼六辰夜六辰,昼夜共十二辰。
“十日”即一旬。“十日”即一旬的天数。
“二十有八星之位”即二十八星宿在天体中的整体形象与具体位置。
“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辨,辨别天文,辨别人时也。“叙”,安排也。“事”,生产之事,生活之事也;天下之事,家庭之事也。“会”,会合也。《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日月两点一线关系之时,会合之会也。“天位”,天体中的特定位置也,日月相会的位置也。人时合于天时,人文合于天文,人事合于天文天时,是这一论断的核心。参照“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才能真正理解“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夏”者,冬至夏至也。“致日”者,太阳观测也。“冬夏致日”,冬至夏至这两天测量日影的长度。“春秋”者,春分秋分也。“致月”者,月令观测也,昼夜观测也。春分秋分这两天测量昼夜的时间长度。《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均有仲春仲秋之月“日夜分”的记载,《汉书·五行志》中有“春与秋,日夜分”的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的记载,中华先贤为何特别注重研究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天呢?因为这四天隐藏有永恒的太阳回归法则!太阳回归的法则,揭示在立竿测影的日影下。日影下,有两个永恒不变点:中午日影最长点与中午日影最短点。这两个点,就是冬至夏至。中午日影最长点,冬至;中午日影最短点,夏至。日影长短两极的冬至夏至,决定着气候中的寒暑,决定着寒暑二气亦即阴阳二气的升降。日影长短两极盈缩的中间,有两个平均点。这两个平均点,就是春分秋分。日影长度的平均,决定着春分秋分这两天的昼夜时间长度平均。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的时间长度相等,这就是“日夜分阴阳平”的奥秘。认识日影长度的四个点,就可以辨别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节令,这里就是“以辨四时之叙”的奥秘。
以四时论气候,以四时论政令,以四时论教化,以四时论祭祀,以四时论战争……“以四时论之”是《周礼》论证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换言之,“以太阳论之”即《周礼》论证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笔者此处关注的是,《周礼》以四时为坐标论疾病。《周礼·天官》:“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时间为坐标论病,以四时为坐标论病,《周礼》与《黄帝内经》的立场完全一致。春有A疾,夏有B疾,秋有C疾,冬有D疾;四时有规律性,气候病有规律性,疾病也有规律性。病有时间上的规律性与规定性:一时有一时之病,四时有四时之病;病随四时变化而变化,如此思路与方法会过时吗?
四、《逸周书》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逸周书》相同于《尚书》中的《周书》,据说是孔夫子编撰《周书》时,没有收录的文章。其实,《逸周书》中保留了非常重要的天文历法。
《逸周书》中有十二月太阳历,有二十八宿历,有北斗历,还有阴阳合历。
《逸周书·周月解》:“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一岁分四时,四时分别命名为春夏秋冬。
一时分三个月,分别命名以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孟仲季,一二三也。
一岁12个月。
“孟、仲、季”之名之顺序发源于太阳历,记载于《逸周书》,延续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
五、《周髀算经》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周髀算经·日月历法》:“三百六十五日南极影长,明日反短。以岁终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终也。”
这一论断记载了四个太阳回归年。太阳回归年有小周期、大周期之别。一次回归为小周期,四次回归为大周期。四个回归年之中,前三年每一次回归的天数为365日,第四年的回归的天数为366日。三个365日,一个366日,总数为:
365×3+366=1461(日)
四个回归年的平均天数为:
分数、小数都是在太阳历中出现的。
四个回归年之中,最后一年与前三年有1日之差,这个差别揭示的是不匀速运动,太阳回归不匀速,实质上是地球公转不匀速。
太阳回归年12个月,是在《周髀算经·七衡六间》篇出现的。太阳回归一来的6个月,一往的6个月,一来一往12个月。
六、《易经》记载的十二月太阳历
乾卦六爻,描述的是太阳回归年的前6个月。
《易经·乾·彖传》:“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大明者,太阳也。六位者,六时也,六月也。龙是时间龙!龙是太阳龙!
坤卦六爻,描述的是太阳回归年的后6个月。六爻阴六爻阳,阴阳十二爻描述的是太阳回归年的12个月。
春夏秋冬四时,十二月太阳历区分出的四个季节。“四时”一词,在《易经》反复出现过多次。《易经·乾文言》:“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日月之明在先,四时之序在后,谈的是不是十二月太阳历?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要想成为大医——医生医圣,必须要学习前人留下的经验与经典,终极篇是《周易》六壬。何谓易?何谓六壬?“日月为易”,这是《周易参同契》对“何谓易”的界定。六壬即六爻,六爻即六龙,六龙即六时,这是《周易·乾·彖传》对“何谓六爻”的界定。六时即太阳回归年前半年的6个月与后半年的6个时,这是笔者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