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中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从天文到人文的思路与方法

十月太阳历,创建了一种思路,创建了一种方法。这种思路是:以天文论人文;这种方法是:以太阳论证一切。可以简称为“以太阳论之”。分述如下:

一、以天文论人文的思路

中医与人文同根同源,所以,有必要介绍从天文到人文的基本思路。

今天的学者写文章,需要一大堆的参考书——古人的书,今人的书;中国的书,外国的书。这里的问题是:文化起源之处,中华先贤创造第一部书时,参考资料是什么呢?

当时无书无字,有无限的星空与广袤的大地,中华先贤创造第一部书时,上参考天文,下参考地理,但首先是天文。研究天文,创造人文;读无字天书,写千秋文章;这就是源头先贤为后人留下的光辉榜样。

(一)“仰观天文”的记载

“仰观天文”之辞与“仰则观象于天”之语,是在《易经·系辞传》出现的,是在伏羲氏名下出现的。请看下面两个论断:

其一,《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其二,《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在中华先贤眼里,没有出现《圣经》里的人格神,出现的是天文地理。崇尚自然的文化,是从观天文察地理开始的。观天文察地理的落脚点在于认识“幽明”。幽者,暗也。明者,明也。幽者,阴也。明者,阳也。阴阳,可以论寒暑,可以论昼夜。辨别阴阳,是观天文察地理的第一落脚点。

“三观两取”,是包羲氏创作的准备。“始作八卦”是“三观两取”的结果。从开始到结果,包羲氏观测的视野里没有出现任何神秘现象,出现的全部是自然景象。八卦是什么?是太阳历的八节。彝族文化、水族文化均如此解释。作八卦的目的是什么?让人时合于天时。让人的生产与生活,与太阳历的节令相吻合。复杂的天文变成了简洁的数字——历,这就是“化天下”的人文。

源头处没有出现人格神,出现的是天文是地理是自然景物,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万能之神与源头的中华文化即中华元文化无关。

源头文化即中华元文化的创造,所参照的不是文字组成的书,而是书之外的天文,是书之外的日月星辰。

天文,对于地球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太阳。所以,谈天文首先从太阳谈起。

(二)“仰观天文”的对象

“仰观天文”具体观什么?《周髀算经》告诉后人,仰观的是“三光”。“三光”为何?“日月列星”是也。

《周髀算经·日月历法》:“古者包牺神农,制作为历,度元之始,见三光未如其则,日月列星,未有分度,日主昼,月主夜,昼夜为一日。日月俱起建星。”

谁是日月列星的观测者?伏羲也,神农也。包牺即伏羲氏,神农即神农氏。实际上,观测天文的先贤,应该远远早于伏羲氏、神农氏。观测天文的成果,集大成于伏羲氏时代,这里应该是伏羲氏进入历史的原因。

观天文,观的是三光日月星。太阳位列第一,月亮位列第二,星位列第三。

《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太阳是中华先贤的第一观测对象,观天文制历法始于伏羲神农。

(三)“仰观天文”的成果

仰观天文,首先认识太阳。认识太阳,首先认识的是太阳回归。太阳回归,回归在日影下,回归在日出方位中。

认识太阳,于是有了太阳历。文字之前的太阳历,是用洛书表达的。仰观天文,诞生了中华大地上的第一部书。

认识月亮,认识北斗,于是有了太阴历、北斗历。太阴历、北斗历融合于太阳历,形成了文字之前的阴阳合历。文字之前的阴阳合历,是用河图表达的。仰观天文,诞生了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张图。

这里主要讨论太阳历。

太阳历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创建了种植与收获的根本大法。种植与收获,必须遵循太阳历的节令。从古至今,必须如此,不容商量。毫无疑问,太阳历即农业文明的基础,在中华大地上是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这样。没有太阳历,绝对不会有农业文明的诞生。

太阳历的根本贡献,就是构筑起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大根大本。太阳历最根本的两个节令是冬至夏至。冬至寒夏至暑。由寒暑这里中华先贤抽象出一阴一阳。一阴一阳构筑起了人文与中医的理论基础,构筑起了音律的理论基础;实际上,这里有自然百科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天上的太阳还在,如果中华先贤的子孙能够在先贤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一定会有让世界仰视的新发现。

虽然讨论的主题是太阳历,但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太阴历、北斗历、五星历与二十八宿历,因为都是仰观天文的成果。

仰观天文,其次是认识月亮。认识月亮,首先认识的是月亮圆缺。月亮圆缺,圆缺在日月地三者的三点一线关系中。认识月亮,认识月亮发光的根本原因在太阳。

仰观天文,其次是认识北斗。认识北斗,首先认识的是斗柄循环。斗柄循环,循环在天体大圆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上。《鹖冠子》将斗柄循环与四时循环联系到了一起,实际上是将天文变化与天气变化联系到了一起。

仰观天文,其次是认识金木水火土五星。认识五星,首先认识五星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有一定周期。在某一时间,五星会一起出现在太阳与地球对应的直线上。特殊的天文现象,必然会引起特殊的气候发生。

仰观天文,其次是认识二十八星宿。认识二十八星宿,首先认识二十八星宿组成的圆环。这个圆环是观测太阳、月亮、五星的坐标。在地球上观测,当月亮与二十八星宿中的毕宿对应时,观测区内会发生暴雨。当月亮与二十八星宿中的箕宿对应时,观测区内会发生大风。《尚书·洪范》就有“星有好风,星有好雨”的记载。好风之星,就是箕宿。好雨之星,就是毕宿。《孙子兵法》论火攻,首先论的就是天文。《尚书·洪范》还有“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的论断,这一论断将天文变化与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联系到了一起,将天文变化与天气变化、天灾变化联系到了一起。

仰观天文,中华先贤先后制定出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二十八宿历、五行历。

太阳历区分出节令中的寒暑、四时五行、六气八节、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华先贤制定出多种太阳历。太阳历,成熟于十月太阳历,精美于十二月太阳历。

太阳历区分出岁月日。太阳历论岁,太阳回归一次(日影长短两极循环一次)即是一岁。岁首在冬至。在《周髀算经·日月历法》中,岁的平均时间长度为365.25日。

太阴历区分出年月日。太阴历论年,月亮圆缺十二次即是一年。年首在春节。在《周髀算经·日月历法》中,年的时间长度为354.37日。

北斗历区分出四时八风。斗柄指向,一是可以区分春夏秋冬四时,二是可以区分风向之正邪。风向正邪的判断标准,在北斗历一节中讨论,兹不赘述。

二十八宿历区分出周天的度数。二十八宿历留下了“如环无端”这一成语。在《黄帝内经·灵枢》之中,二十八宿历是论证气血圆周运动的参照坐标。

二十八宿历彝族有、苗族有,曾侯乙墓中也有。但百年来的疑古思潮中,一大批权威学者得出结论:二十八宿历是外来物。

仰观天文,形成了经典《周髀算经》《甘石星经》。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天文帛书,根据内容分出两部书:一部为《天文云气杂占》,一部为《五星占》。

唐开元二年(714),在印度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主持下,将古今天文成果集成于《开元占经》。

笔者阅读《开元占经》,最大的收获是“地有四游”之说。先秦的天文观测者,已经认识到大地是动态的。地球一直处于圆周运动状态之中。地球运动东西南北有四个极限点:这就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人在地球上,并不知道地球是运动的。“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地有四游”之说,《开元占经》引之《考星曜》。《考星曜》可能失传,笔者用尽各种办法,也没有买到这部书。

(四)至关重要的时间单位与气候单位

以太阳为根本坐标,中华先贤区分出几个至关重要的时间单位与气候单位。

昼夜的区分。划分出昼夜,这是仰观天文的第一成果。《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主昼,月主夜。”伏羲氏以日月为坐标分出昼夜。在《圣经》里,昼夜是由神划分的。《圣经·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同样的昼夜,一是由人来划分,一是由神来划分,在文化的源头处,中华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就有了如此差别。

一月的确定。《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故月与日合,为一月。”

岁、月、日,都是时间的具体单位。以日月星为参照坐标,中华先贤合理地解释了时间的具体单位。而在《圣经》里,岁月的划分都是由耶和华决定的。

候、气、时、岁的确定。《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日一候,三候一十五天一气,六气九十天一时,四时三百六十天一岁。候与气,是一岁之中最为基本的单位。“气候”一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有几个人知道“气”与“候”的区分?

二、“以天文论人文”的至理名言

一句句“以天文论人文”的至理名言,出现在部部经典与诸子百家的典籍之中。前面已经选录了十二条,这里再补充几条,供读者鉴赏。

其一,《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其二,《灵枢·玉版》:“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

其三,《黄帝四经·经法·果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其四,《黄帝四经·经法·姓争》:“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其五,《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天纬地曰文。”

其六,《文子·精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天文变,世或乱,虹霓见,万物有以相连。”

其七,《鹖冠子·度万》:“天人同文,地人同理。”

中华先贤所创建的是“以天为师”“以道为纲”的文化,这个文化并没有正常延续,而是发生了严重的变质。秦李斯提出“以吏为师”,西汉董仲舒提出“以君为纲”,东汉白虎观会议上正式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道法自然的文化变质于秦,彻底变质于汉。

三、“以天文论人文”的方法

“以太阳论之”,这是以天文论人文的根本方法。

制定节令,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确定年节,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直线、直角三角形、椭圆,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几何图形,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奇偶之数,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两维坐标、三维坐标、四维坐标,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天籁之音的五音,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这些成果全是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源头永恒的成果,全是出于这一根本方法。

有了“以太阳论之”这一根本方法之后,又有了“以月亮论之”的方法,又有了“以北斗论之”的方法,又有了“二十八宿”的方法。源头常青的成果,全是出于根本方法与根本方法之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