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十月太阳历的基础性贡献
从《易经》《尚书》开始,华夏文化留下一系列千古难题:
——有阴阳,阴阳从何而来?
——有五行,五行从何而来?
——有干支,干支从何而来?
——有升降,升降的标志何在?
——有寒暑,寒暑的标志何在?
——有虚实,虚实的标志何在?
——一与九,这组数据从何而来?
——72与36,这组数据从何而来?
——有阴阳有五行,阴阳五行的关系为何?
——洛书,中华大地上的第一部书是怎么形成的?
一系列千古难题,十月太阳历可以在一小时之内,完美地给出答案。
表达十月太阳历的洛书,在笔者看来,应该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成熟的标志。详细讨论,可以写一部大书。本文仅讨论基本问题。
一、○●
组成洛书的两个圆○●,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含义。详细地介绍如下:
○●的第一重意义是阴阳,○为阳,●为阴。
○●的第二重意义是奇偶,○为奇,●为偶。
○●的第三重意义是有无,○为无,●为有。
○●的第四重意义是宇宙,○为宇,●为宙。
○●的第五重意义是无极与太极,○为无极,●为太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中原文化里,○●这两个圆仅仅是有形,但无音无义;而在彝族文化里,○●这两个圆有形有音有义:○音鲁,●音素;鲁,汉语意思为宇;素,汉语意思为宙。宇与宙这两个单音词,起于十月太阳历。
○●的解释,一是出于《土鲁窦吉》书中,二是出于《土鲁窦吉》的保存者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之口:○为无,●为有;○为无极,●为太极。
二、阴阳
(一)阴阳的出处
阴阳的第一发源地在太阳。
“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这是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太阳回归为依据解释的阴阳。两截之分,起点在冬至,转折点在夏至。从冬至到夏至,阳年。从夏至到冬至,阴年。冬至-夏至,夏至-冬至,这是太阳回归的两条精确的时间线。时间线,体现在中午日影空间的长短变化中。
阴阳第一发源地在太阳,在太阳回归的两条线。
苗族太阳历,用太阳历的两个节令解释了阴阳。《苗族古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冬至,中午日影最长点,太阳回归的起始点;夏至,中午日影最短点,太阳回归的转折点。这两个点,是非常精确的点。
阴阳第一发源地在太阳,在太阳回归的两个点——起始点与转换点。
彝族十月太阳历与苗族古历,将阴阳解释在两点两线之下:两点即冬至点与夏至点,两线即南北回归线。两点两线界定出的阴阳,具有无限循环性与严格规定性。
阴阳的第二发源地在日月,在日往月来形成的昼夜。这一问题,将在阴阳合历章节中讨论,此不赘述。
能够合理地解释阴阳,是十月太阳历的第一大贡献。
源于太阳法则的阴阳,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先秦诸子的理论基础,奠定了数理化、音律自然百科的理论基础。
(二)书外的阴阳图
为表达阴阳,中华先贤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形象与抽象的图画,举例如下。
第一幅:湖北荆门屈家岭出土的阴阳图(图2-3)。
图2-3 湖北屈家岭出土的两幅太极图
湖北荆门屈家岭出土的阴阳图特征有二:一是极其清晰的黑白两分,二是非常明显的无限循环。黑白两分,即阴阳两分。黑白两分的无限循环,一可以解释寒暑的无限循环,二可以解释昼夜的无限循环。
第二幅:甘肃临洮马家窑出土的陶罐上的阴阳图(图2-4)。
图2-4 甘肃马家窑出土的太极图
甘肃临洮马家窑出土的陶罐上有形式多样的阴阳图。这一幅阴阳图,相似于《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单独看阴阳图,好像是静态的;与相邻的图形联系起来看,阴阳图绝对是动态的。阴阳图与两侧的两组曲线组合起来极像今天台风中心的旋涡图。
第三幅:湘西出土的陶罐上的商代太极图(图2-5)。
图2-5 湘西出土陶罐上的商代太极图
一个小小陶罐的罐底,本来就是一个圆,陶罐的制造者巧妙地旋转了一下,一个精美的太极图产生了。中原的太极图是在宋代出现的,湘西的太极图远远早于中原。
第四幅:四川成都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上的太极图(图2-6)。
图2-6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上的太极图(西南民族大学贾银忠教授供图)
四川成都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上广泛分布有太极图。太极图精美、精致,内一分为二,外合二而一。阴阳两分的宽厚处各有一个小小的圆,犹如鱼眼。
三、五行
(一)五行的出处
五行,只有一个发源地,这就是十月太阳历。
五行,十月太阳历的五个季节。五行即五季,五季即五行,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对五行的解释。
今天所采用的太阳历为四时十二月太阳历,之前的中华大地上,曾经采用过一种五行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五行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木行为首,以水行告终;依次顺序为木、火、土、金、水。
与春夏秋冬命名四时一样,彝族先贤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72日,五行360日。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是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去尾数,一分为五的结果:
(365-5)÷5=72(日)
(366-6)÷5=72(日)
中华先贤立竿测影,将太阳回归之动量化在四个数字里:365;366;1461;365.25。竿下测量,太阳之动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归周期(从日影最长点回归到日影最长点)为365日,有一年为366日,四年总的回归周期为1461日,四年平均数为1461÷4=365.25日。这四个数字,是中华先贤对太阳之动量化的共同认识。因为,这四个数字是在苗族太阳历、华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中共同出现的。
——何谓五行?五行从何处来?彝族十月太阳历解释得清晰而准确。
能够合理地解释五行,是十月太阳历的第二大贡献。
十月太阳历,五行的唯一发源地。十月太阳历,是用洛书表达的。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十月太阳历作出了两种解释:一是太阳回归年一分为二的整体解释,二是每一行内部一分为二的解释。
太阳回归,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一来一往,分出整体中的一阴一阳。从冬至到夏至,即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这一截十月太阳历界定为阳年。从夏至到冬至,即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这一截十月太阳历界定为阴年。“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这是以太阳回归年一分为二对阴阳作出的整体解释。
十月太阳历分五行每一行含两个月,五行一共十个月。十个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月中的奇数月有五,偶数月有五;一三五七九,奇数月为阳,二四六八十,偶数月为阴。如此分法,为具体之分。
木一行含一月二月两个月,一月为阳月二月为阴月,就是木分阴木阳木的根源。以此类推,火一行有阴火阳火之分,土一行有阴土阳土之分,金一行有阴金阳金之分,水一行有阴水阳水之分。
后一种分法,可以合理解释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肝胆同属木,但有阴阳之分,肝属阴胆属阳;脾胃同属土,但有阴阳之分,脾属阴胃属阳。其他以此类推。
阴阳首先界定于太阳回归的一来一往,其次界定于五行之内每一行所含的奇偶两个月。
从太阳回归总体上看,寒与暑、阴与阳一体两分,相反相成。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明白针经《灵枢》中为什么会出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同类而异名”的结论。
从五行内部看,每一行均含一阴一阳。一阴一阳,相互交错,相互交替,如此顺序,自然而然。《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论,在这里得到了合理解释。
每一行都是一体两面,由一阴一阳组成。如此模型,延续至《黄帝内经》。不明白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无法理解《黄帝内经》中的脏腑关系。
相生相克,五行生克之哲理,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五行生克解释的是自然界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
五行有一定的顺序:以木为始,以水为终。一行接一行,循环不休(图2-7)。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五行在平面上的形状如圆环,运动状态是周而复始、原始反终。五行相生,解释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与循环性。
图2-7 中原五行生克图
生命有一定的时间性。此行即这一时间段的所生之物,在相隔一行的时间段里会成熟会枯黄会死亡。生生死死,有生必有死,五行相克解释的是时间对生命的制约性与规定性。
相生者,相互联系也。相克者,相互制约也。生亦自然,克亦自然。五行生克,构筑起了一幅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简图。
书外的五行图。
三星堆出土的铜器、玉器中,有多个类似汽车轮子的圆轮,其外形为圆周360°,中间一个圆包,圆包与外圆之间连接着五根轮辐,五根轮辐把360°均匀地分成了五等份(图2-8)。这种五环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太阳轮”,因为没有更多的资料,所以无法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图2-8 三星堆出土的铜器、玉器上的五环轮
四川凉山彝族毕摩经书中有相似的圆轮(图2-9、图2-10)。请看两个太阳轮的对比:
图2-9 彝族经书中的五行十月太阳历
图2-10 彝族经书中的十月太阳历五方图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经书,就是一代代传承的彝族经典。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毕摩世家吉克曲日保留的毕摩经书,对太阳轮做出了“五行十月太阳历”的解释:
1.五辐太阳轮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
2.太阳轮中的五根轮辐,表达的是太阳历的五个季节
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中华文化里的五行。一行72日,五行360日。五行,是从五行十月太阳历出发的。——太阳轮中的五行,有严格的规定性。
3.五行分公母
一季的两个月分出了一公一母,例如,木分公木母木,火分公火母火,其他以此类推。公母者,阴阳也。奇数月为公,偶数月为母。公母即阴阳。阴阳,是从十月太阳历出发的。五行,同样是从十月太阳历出发的。五行每一行分公母两个月的解释,仍然是从十月太阳历出发的。
《黄帝内经》以五行论五脏,脏腑关系分阴分阳,是这样!为什么这样?《黄帝内经》没有所以然的解释。十月太阳历五行每一行分公分母之说,可以完美地解答脏腑分阴分阳的千古之谜。
四、时空(宇宙)
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是在洛书中出现的。
洛书,首先表达的是太阳历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同时表达的是空间中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五行为时间,五方为空间;五行对应五方,时间空间一体,统一在洛书之中。
合理地解释时间与空间,在人类先贤中唯我中华先贤完成了这一基本任务。现代物理学,从牛顿开始,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
前面已经谈过,○●这两个圆在彝族文化中的发音为土鲁,汉语意思为宇宙。何谓宇、何谓宙的解释,在中原华夏。先秦诸子之中,有尸子一子。尸子留下《尸子》一书。书中有“宇”与“宙”的解释:“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为宙。”四方上下,空间也。往古来今,时间也。时空即宇宙,宇宙即时空。《尸子》用文字解释了时空一体的宇宙观,洛书则是用○●解释了时空一体的宇宙观。
时空一体的宇宙观,是中华先贤的伟大贡献。
五、神秘之数据
72与36,这是一组神秘的数据。
说神秘,是因为其广泛出现在各个领域但又不知道出处。
在文学名著中,有72与36这一组数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72变,猪八戒会36变;《水浒传》有72地煞,36天罡。
在道教文化中有,72与36这一组数据。所谓36洞天,72福地。
民间有72行,书中有36计。
汉高祖刘邦屁股上“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有如是记载。源头先贤的名下,记载的是“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有大功于天下的功绩;胜者为王的无赖皇帝名下,记载的是稀奇古怪的故事与稀奇古怪的特征。
72与36这组数据,是从五行十月太阳历出发的。
五行每一行72日。72这一数据发源于此。
一行含两个月,一个月36日。36这一数据发源于此。
一个月两个节令,一个节令18日。“女大十八变”之说中有18一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之说中有18一数,追其根源,是不是也有关于十月太阳历呢?
总之,五行十月太阳历为后世留下了具有常青意义的数据。
六、一与九
一与九,出于十月太阳历。
一与九,出于表达十月太阳历的洛书。
描述鲁素,彝族文化的歌词为:
天一和天九,合二生成十,居北方南方。
天三和天七,合二生成十,居东方西方。
地二和地八,居西南东北。
地四和地六,居东南西北。
各和为十数,各主管一方。
如此歌词,彝族典籍中比比皆是。
描述洛书,汉族文化的歌词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四二为肩,八六为足。
一表达冬至,九表达夏至。冬至到夏至,这一截为阳年;夏至到冬至,这一截为阴年。对一与九,彝族文化如此解释。
上九下一,为洛书中的上下两个数据。
“一与九为针经之纲纪”,《灵枢》如是说。
两个极其简单的数字为何能够成为针经之纲纪?因为一与九出于太阳历。
七、干支
干支者,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也。
天干地支,是一个极其精美的时间系统。
天干地支,是一个人类文化宝库中独一无二的时间系统。
这个时间系统之中,包含了天文的规律性变化,包含了太阳回归的规律性变化,包含了天气的规律性变化,也包含了天灾的规律性变化。
干支纪年法,在先秦典籍中无处不在。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打开《辞海》与《大辞典》,哪一部没有附录“干支纪年表”?
干支从何而来?
《易经》与《尚书》中均没有答案,千古之谜由此形成。
十天干,是在十月太阳历中的月序出现的。十个月月序,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十天干,在十月太阳历中是记载月序的。
十二地支,是在十月太阳历中的日序出现的。每月36日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日。12日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十二地支,在十月太阳历中是记载日序的。
在彝族民间,十二地支又化为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纪日,是用鼠日、牛日、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而纪,十二属相转一圈即是一旬。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在此联系到了一起。
彝族赶圩日,定的是虎圩、龙圩。一个中心点,四周分东西南北。圩日,时空对应在了一起:东方龙圩,西方虎圩;南方马圩,北方鼠圩。十二地支、十二生肖,进入了日常生活。
在阴阳合历中,干支功能发生了改变,十天干用于纪日,十二地支用于纪月。
纪日纪月,纪的是时间。时间对应空间,十二地支对应空间十二个方位,十天干分五组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是干支的两种基本功能。现代人视干支为无用之“古董”。实际上,干支是个“日用而不知”的时空坐标。“日中为午,夜半为子”,这里的子午表达的是时间,人们天天在使用。地图上的子午线,表达的是空间,航海家、旅行家处处在使用。表达时空的干支,生命常青而永恒。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郭沫若曾追溯过干支的起源,专门写过《释支干》一文,但并没有追及本源。第一次接触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一小时之内解答了一系列千古难题,其中包括天干地支的来源与用途。中原华夏,战乱不断,一次战乱一次文化毁灭。边陲少数民族同胞保存有中原失传了的文化,我们应该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找回失传了的文化,如干支。
不懂干支,绝对理解不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干支纪时间,以干支纪气候;太阳回归的变化,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风霜雨雪气候的变化,有严格的时间性,干支最基本的功能是将多种变化融为一体,使复杂的体系简洁化。
八、平面坐标与立体坐标
东西南北,在立竿测影中,由日影决定。东西一维,南北一维,两维坐标在此成立。
太阳与三维坐标。立竿测影的竿,指向上下。东西一维,南北一维,上下一维。四方上下,三维坐标在此成立。
太阳与四维坐标。影竿下有往来的昼夜,有往来的寒暑;流动的昼夜,流动的寒暑,表达的是时间。四方上下三维坐标加上时间一维,四维坐标在此成立。
“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为宙。”(《尸子》)“四方上下”已经构成了三维坐标,“往古来今”又增加了时间,在“宇宙”概念里四维坐标已经形成。
现代物理学认为,要确定一个事件,必须同时使用三个空间坐标和一个时间坐标,这四个坐标所组成的空间称为四维空间(四维时空)。
将春夏秋冬与东西南北中相对应,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立场。论证疾病,论证疫病,论证养生,《黄帝内经》从始至终一直使用的是四维坐标。
九、天体与人体
天体与人体之间,有对应关系。
《土鲁窦吉》以十月太阳历为模型解答了天体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阴阳对应人体气血。
五行对应人体五脏。
365日对应人体365骨节。
天上的众多星星对应人体头发。
《土鲁窦吉》中有一篇《论天象与人象的关系》,其中谈到:
“人象与天象,确实是同的。
二元气盈体,五行繁衍人,
人类有生育,是五行变化,充满了中央。
五行生的金,是人的骨头。
五行生的火,是人心肝肺。
五行生的木,是人眼耳脾。
五行生的水,是人的肾血。
五行生的土,是人体的肉。
这样形成后,人体样样生,和天象一样。
天上有太阳,人就有眼睛,
天上有月亮,人就有耳朵,
天上有了风,人就有了气,
若天有晴朗,人就有喜乐,
天上有云彩,人就有穿着,
天上有雾霭,人就有脑髓,
天空有了风,人就有了气,
会动有生命,若不是元气,
就没有生命,元气就是根,
五行就是本,乾坤就是肢。
天上有的星,八万四千颗,
人上有的毛,八万四千根,
天的周边有,三百六十五度,
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哲人观察后,
天生人本源。要知天本源,
识人就知天,知天就识人,确实是这样。”
以天象论人象,以天体论人体,是彝族文化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天体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一人一宇宙,如此哲理与至理名言,笔者最早是在《土鲁窦吉》看得到的。实际上,如此哲理与相同的至理名言,在《宇宙人文论》《爨文丛刻》中同样可以看得到。
神按照自己的模样造了人。《圣经·创世纪》告诉世人,人的模样与造物主一模一样。
大梵似我,我似大梵。印度《奥义书》告诉世人,人的模样与宇宙本体的成分完全一样。
同一个八卦,一是可以论天体,二是可以论人体,《易经》告诉世人,人的结构与天体结构完全一样。
神、天、太阳、大梵,名称不同而实质相同,都是万物的创造者,即哲学中的宇宙本体。将人体与宇宙本体联系在一起来认识,是非常正确的思路与方法。人生活在天体之中、太阳之下,如果舍弃天体、舍弃太阳去认识人体,那就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以宇宙本体论人体,以天体论人体,这是人类先贤的一致思路。这一思路与《黄帝内经》有关系吗?
有!
不明白这一思路,无法理解《黄帝内经》。明白了这一思路再看《黄帝内经》,就会事半功倍。
天体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一人一宇宙,详细的讨论会在第二篇进行,此处点到为止。
阴阳起源于太阳回归,这是天体中的阴阳。人体中的阴阳,起于肚脐底。“阴阳两根本,就生于脐底。”这一至关重要的论断,就出于《土鲁窦吉·论人的血和气》。天体与人体,大根大本,对应在肚脐。肚脐的重要性,下面还会有专门讨论,敬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