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破除学写作文时的恐惧

韩寒曾经分享过一个经历:他的一篇文章被选用到高中试卷中作阅读理解题目,出题人让考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他很好奇,自己也回答了一下。之后,他翻开标准答案——他答错了。

韩寒回答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答案却是错的。我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标准答案式对错教育。这本书会主要探讨写作的功能价值。我对于写作领域依然充满了好奇,也在研究和探索写作在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一些地方的语文教育还有一个特点:过于关注文学性,也就是文章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老师花了很大力气教学生如何用好修辞、如何表现文采,却忽略了如何用简洁的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好像学习烹饪,师傅教了你非常漂亮的炒菜手法和精致的摆盘技巧,可是没有教你如何把菜做得营养好吃。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很多人对写作产生了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写作等于文采,写作等于修辞。而标准答案式的考试要求,让很多人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狭隘的固有认知。并且,如果从小没有建立起信心的话,长大后会更容易否定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为什么说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用到写作的场景:发电子邮件、写工作汇报、写项目计划、发朋友圈、写自媒体文章、写自荐信等,相比于文采,逻辑清晰、语言简洁更重要。对了,写情书或许也用得上点文采,但写情书最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走心”。你很有文采,收到情书的人会觉得你有才华;你走心,对方才会真正被打动。在我看来,这二者的区别就像方文山的歌词和李宗盛的歌词,前者让你觉得你很欣赏和佩服这个人;后者却句句往你心里扎,让你觉得他非常懂你。

写作首先是走心,然后是简洁清晰,而文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你想成为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你可能需要研究一下文采,可如果你连一件事都写不清楚,文采反而可能给你减分——大家都要效率,空洞、啰唆的表达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如果和你沟通费劲,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和你打交道了。

有不少知名企业来邀请我去做培训,主题就是“如何清晰表达与高效沟通”,在培训之前我们会提前做调研,包括做问卷和一对一访谈。访谈结果令人担忧——在这些非常强调沟通的知名企业中,许多工作多年的人甚至很难把电子邮件写好。有些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有些人表达不清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经常在就事论事中加入太多的个人情绪,有些人只顾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却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此外,还有一类最典型的心态和做法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直接跳出来问:“有没有范文?”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范文网站,从中挑了一篇给老师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是这么写的:

敬爱的戚老师:

您好,您的身体怎么样?是否和以前一样健壮呢?是否依然带着那惯有的笑容呢?

首先,我感谢您三年来对我慈母般的教导,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走向成熟。摔倒了,是您教会我如何爬起来;失败了,是您教会我如何吸取教训;哭泣时,是您在我身旁安慰我。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回忆起来,多么让我快乐。您是怎么想的呢?是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吗?

您还记得那年夏天发生过的事吗?您也许忘了,但我可记忆犹新啊!我在您心中,一直是一位尖子生,但总会让您失望的。您记得那次测试吗?高分连连的我却掉出了那个分数段,那一刻,我消沉了,就像一只大雁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但是,您知道吗?是您把我从那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您利用空余时间教导我,使我成绩逐渐上升,彻底摆脱了恐怖的魔掌,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一步步走向成功。

小鸣

这样的文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封信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可以拿过来应付所有老师。看到这样的内容你可能同样反感,在我们以往的写作学习中,几乎没有人告诉你,除了文采以外,文章更重要的是什么。你知道这是错的,但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每当需要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很多人会到网上去找模板,反正大家都这么写,起码不会错……

事实是,走心的文字远胜过这种套话。如果要对某个老师表示感谢,你要写那些独特的细节,而不是这种刻意的煽情内容。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高考时89分,差一分及格。但当我开始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等媒体写专栏文章时,我才意识到幸好自己之前没有被那种“模板式”“答案式”教育束缚住,才让我在刚开始学习写作——没错,我毕业好几年后,才算是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包袱,能尽量以一张白纸的状态,真正重新认识写作。

如果你对写作的认知还限于修辞、文采、辞藻、中心思想等概念,你可能需要花不少时间转换思维方式。一位知名作家曾说,小时候被迫学鲁迅,因而对鲁迅的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厌烦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不想读。工作10多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读了一下鲁迅的文章,才发现写得是真不错,于是又买来《鲁迅全集》好好品读。

从现在开始,把以前的条条框框扔掉,这样才能轻松上阵。对大部分人而言,好消息是:你终于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文采了。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知清华大学宣布在2018级学生中启动“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到2020年,这门课程将覆盖清华大学所有本科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门课程的定位。

“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写作场景,都是非文学写作。它虽然来得有点晚,而且只在清华大学开课,但至少说明中国的顶尖学府已经意识到非文学写作的重要性。要想学好写作,先要破除对文学性写作的恐惧。你只要会发信息,就可以学会非文学写作。

我在线上、线下开设的写作课程,与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一样,定位都是帮助人们学好非文学性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和说理性写作,注重写作在功能层面的价值。除了功能价值,我还会在第五章阐述写作在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打破思维牢笼,进行思维跃迁

很多人有类似的经验:刚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但是真要写出来的时候,却发现总会卡在某个地方。口头表达时碰到逻辑问题很容易绕过去,因为口头表达时人们更关注你说的话是否有吸引力,往往会忽略逻辑的严谨性。但是阅读不一样,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全是漏洞,很容易被人一眼识破。所以写作也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要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搜集素材,构思写作框架,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剪和填充。为了打磨好一个话题,你可能还要经历补充搜集、修正、再搜集、再修正等过程。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自己思考的过程。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被称为“首席写作布道师”。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公司之一,亚马逊对书面文字却出奇地重视。我的一位前领导曾在亚马逊工作,他说在亚马逊内部开会不使用幻灯片,开会前,方案宣讲人需要提交一份4~6页纸的备忘录。无论多烦琐的事情都要在这4~6页纸内写清楚。正式讨论前,每个人先花半小时把备忘录读一遍。

要在4~6页纸的篇幅里把事情讲清楚、没有废话,逻辑清晰,案例严谨、扎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他同时也提到,这样的制度让他受益颇深。通过这样的方式,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塑造。

他的个人体验完全印证了贝佐斯对这一工具的思考,贝佐斯在内部邮件中说:

4页纸的备忘录比20页的幻灯片难写,原因是好的备忘录的叙述结构迫使你更好地思考,对什么东西更重要以及哪些东西是相关的有更好的理解。幻灯片式的演示多少会以表象来掩饰想法,使得相对重要性不够突出,并且忽视了想法之间的关联性。

写备忘录对陈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把方便留给了受众,这是写作塑造逻辑理性思维的强体现。我有一位同事叫清风,他说,每次打开石墨文档一款在线写作软件。,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呈现出来,并且交付一份完整的文档——无论是一份提纲,一份项目说明,还是一份项目复盘——的时候,都特别有成就感。在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全面梳理之后,再清晰地表达出来,写作者本人会有最大的收益。

有研究表明可参考相关书籍《书写的疗愈力量》《走出心灵荒野》《身体从未忘记》。,写作具有非常好的疗愈效果。在信息爆炸、快餐式阅读乃至快餐式表达和快餐式沟通盛行的今天,写作能让人慢下来——它可以帮你减少焦虑和压力,用更多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深度思考,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思考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绪被太多的焦虑、恐惧、紧张、内疚、骄傲……占用。你的大脑被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占用了太多的内存,如果不把它们清除,你就无法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也难以为未来做规划。这就是很多人看似非常勤奋、努力、自律,可是依然很难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好成绩的底层原因。

当一个人有过不好的经历,那种痛苦会一直储存在身体中。这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能保护我们碰到相同状况时武装自己或者尽快逃跑,以帮助我们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但它也有负面作用,这种记忆会一直被储存在你的大脑中,并让你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这种防御状态会演变成人们的思维牢笼,只有破除了这个思维牢笼,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模式由低层次跃迁至高层次。

我会经常通过“写作禅”来帮助自己消除焦虑,进入更加专注和平静的状态,这时候再去阅读和写作,能与文字,与作者,与自己产生更深层的交流。通过“写作禅”的练习,我能很确切地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更加清楚自己是什么状态,对于通过文字和读者建立连接,我便足够笃定。

很多人在养成写作习惯之前,可能更需要“写作禅”的帮助。你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痛苦、烦躁、顺畅、愉悦……但写完之后就会有一种畅快感。

在前言中我提到一位短视频博主,有一段时间她工作不顺,总是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失落,一会儿信心满满,一会儿又自我怀疑,每天都是百感交集。她说:“我觉得这个状态特别不对,有种下坠的感觉,感觉在虚度光阴。”在第一天的“写作禅”练习中,她因为想法非常多,注意力很难集中,但到了第二天就有了很不一样的体验,她告诉我:“感觉今天的时间比昨天短了,结束的时候甚至感觉有点突然,还没写够。昨天不知道是不是写作的原因,一天过得挺舒心的,我老公问了好几次‘你今天怎么那么开心’。今天早上更神奇,一觉醒来困惑我好久的事情在脑子里突然有了答案,就像老天告诉我的一样。”

“写作禅”可以忠实地记录你当下的所思所想,不仅能帮你厘清思路,而且事后可追溯、可检视,从而让你在讨论和交流时思路更清晰。

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写作是塑造思考能力和厘清思绪的最有力的一项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