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脾胃调和百病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行医八十年换来的健脾十八字

寿者寄语

健脾十八字——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

“路老,我知道你推崇脾胃学说,一直建议我们养脾胃,可大多数人都不懂脾胃学说,您有什么简短的秘诀能跟我们分享下吗?”一位记者笑盈盈地问我。

“呵呵,谈不上什么秘诀,也就简短的18个字!”

“只有18个字这么简单吗?”记者有点不可置信地望着我。

“是的,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复杂。我从医了一辈子,要说中医的神奇,我至今还在参研。不过出诊了将近80年,接触的患者不计其数,尤其现代人的脾胃,或多或少都有问题,针对现代人的这一通病,我逐步总结出了这一调脾十八字,很好记——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看似简单,却囊括了脾的特性和调理的核心原则。”

“行医80年,换来了这18个字,路老,这可是字字珠玑啊!”这位记者朋友很是惊讶,“路老,您能详细给我们讲解下这十八字吗?这其中蕴含的意义肯定不是字面上这么简单。”

这简短的18个字,凝聚了我几十年的临床心得,身边的朋友和学生都戏称之为“调脾大法”,这么多年来,诊病养生时,我都将这十八字作为指导方针,疗效十分显著。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持中央,运四旁”——脾胃居于人体中央,借助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化生传输血液、津液、精髓给予四肢百骸,发挥了核心作用。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并阐明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密切生理关系。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对中医经典的升华,也是根据现代人发病特点而得出的结论。

持中央以治未病。《金匮要略》在疾病的预防中强调了脾胃的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明代医家张景岳言:“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土气”就是“脾气”,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气健旺是人体健康的根源,胃气充盈是养生的基础。我们身体的所有营养需求都必须经过脾胃来运化,你的身体再好,如果胃口不好,不能吸收营养,久之也会虚弱生病。而脾胃纳差,身体也无法吸收药效,那么病也不会很快就好。此时应当健胃运脾,嘱咐患者节制饮食,饮食上保证“温、软、慢”,逐渐地恢复胃气。若有长期身体虚弱、胃口不佳的患者,可长期坚持此法。养生过程中,一定要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兼顾心、肝、肺、肾,平衡阴阳,调节气机,培后天养先天。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差异,李东垣的“脾胃治则”已不太适应现代人的习惯。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致病外,工业废水、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成为新的外感致病因素,而饮食肥甘厚腻、吸烟嗜酒、贪食冷饮、过度劳心、安逸过度、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大所造成的情志不畅等成为现代内伤脾胃的主要因素。很多古代所谓的“富贵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逐渐频发,都与脾胃的运化失常有关,治疗上可从中焦脾胃入手,脾胃和则自愈。

如果说“持中央,运四旁”是我多年行医的思想核心,那么“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就是我总结出的健脾方法了。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情志与五脏息息相关,而脾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情志过极,例如过悲、过喜等,必然伤及脾胃。脾胃是最能感知我们情绪的脏器,心情不好,首先影响的就是脾胃,而脾胃不和,也会影响你的心情。平心静气,心情怡悦,对我们的脾胃大有裨益。

调理脾胃,重在升降,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动胃阴,勿伤脾阳,最终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运化功能。临床教学中,我不厌其烦地跟学生反复强调这句话,无论今后的治病或者养生,只要涉及脾胃,都可以从这几个字上琢磨思路。

调理脾胃法是我在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如腹胀、腹痛、反胃、泄泻、呃逆、痞满等,还可运用于其他系统疾病当中。这是脾胃所处的中央地位及特殊功能所决定的。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旺,则气血旺、气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脾胃虚衰、气血匮乏、则脏腑经络失养、四肢百骸俱受其害。怡情志以调脾胃,而把握好脾胃的气机升降也很重要。脾气升,则水谷津液得以输布至全身,胃气降,则水谷及糟粕得以下行至肠道。一升一降,井然有序,两者相辅相成,周身津液得以正常运转。如遇脾气虚弱,清气下陷,应给予益气升阳药物,如黄芪、升麻等;胃气不降,气逆而上,应给予降逆和胃药物,常用厚朴、旋覆花、陈皮、木香等。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胃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纳化常,完成吃得下、吸收好、排泄正常的健康运转。这一点非常重要,脾胃属娇脏,对体内的大环境要求很苛刻,要燥湿相宜,过燥过湿都不利于脾胃的健康。而打破体内燥湿平衡的直接根源之一就是管不住嘴、贪吃。饮食失调是损伤脾胃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膏粱厚味在食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过嗜茶酒,肥甘无度之人随处可见。膏粱之品,消化不易;肥甘之物,助湿生痰;过嗜茶酒,则水湿停蓄。由于冰箱冰柜的普及,各种冷饮凉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品,然生冷寒凉之物易伤肠胃,过食极易导致脾阳不运。人们生活节律的加快,加班、熬夜,导致饮食失节、饥饱无常的情况也在增多。然而“脾主信”, “食贵有节”,有节制、节律地进食,能使脾胃保持“更虚更实”的生理状态;饮食加倍或过度饥饿及餐次餐时无规律,都能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生化乏源,出现气血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脾运失职,内湿易停,影响各个系统。脾又主统血,脾胃损伤导致不能统血,亦可造成各种血证。由此可见,脾胃一损,诸症由此而生。

我行医养生这么些年,亲眼见证了物质生活由贫乏到富裕的转变。对此我是由衷地高兴,但是对于现代人们的脾胃健康也感到担忧。

好的脾胃是靠日积月累的坚持养出来的。健康的脾胃,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还能使自身元气充沛,保护身体不受邪气的入侵。相信诸位也深有体会,身边长寿者大多为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所以口腹之欲定要收敛,万事切莫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