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从亮剑开始打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4章 接头

他们来到集市的一角,便在那里等待着接头人的出现。

这个时候,一个身材强壮,留着黑色短发的年轻汉子,推着小车便拐到了他们的旁边。

那车上堆放着几袋子粮食,加起来得有数百斤。但是他推起来却十分的轻松写意。

江洋忍不住多看了他一眼,而和尚也马上被吸引住了注意力。

“这身板,练过啊。”和尚在旁边低声道。

李云龙的目光,也被吸引了过去。

这个时候,那汉子一手抡起来一个麻袋,便将车上的麻袋,堆放到了路边。开始大声的叫卖起来。

“小米儿,谁买小米儿啊。”

江洋说道:“你看,那两个麻袋,一个少说也有二百斤啊。一手抡起来一个,脸不红气不喘的,肯定是练过气功的啊。”

和尚也说道:“不止如此,俺看他应该还练过铁砂掌。他的手背是黑的,手心都是厚厚的茧子,没有练过铁砂掌的人,很难有这样一双手。”

李云龙道:“按照你们这么说,这人身手应该很不错吧。”

江洋道:“绝对不错。”

听到这话,李云龙便动了心思。毕竟谁也不会嫌弃自己手下的人才多。

他给江洋和和尚使了一个眼色,便向那个叫卖的摊主走了过去。

“老板,要买小米儿吗?这都是好小米啊。”看到李云龙和江洋几人走过来,那个汉子急忙向他们推销自己家里的小米。

李云龙凑过来道:“你要是跟我走啊,你的这些小米,我全都要了。”

那人听了,便有些狐疑地看了李云龙一眼道:“跟您走?您是干啥的啊?”说着,便露出有些憨厚的笑容来。

李云龙看了看周围,而后便将手掌从长袖里面探出来一截,比了一个“八”的数字。

“八路?”那人低声道,眼睛里面带着惊奇和欢喜。

李云龙道:“我说兄弟啊,这都什么年月了,你还窝在家里卖粮食呢?给日本人当顺民?

但凡是练武之人,身上都应该有血性才是。你就眼看着日本人骑到咱们头上,你能咽的下这口气?”

江洋这算是看出来了,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李云龙的警卫员段鹏。

段鹏此时还只是日占区的顺民,在家中照顾着上了年纪的老母亲。

听完李云龙的这些话,段鹏面有难色,而后凑过来低声道:“八路打鬼子不含糊,这俺佩服。可是俺不行,俺家里有老娘。

俺走了,俺娘咋办?这俗话说啊,父母在,不远行。要是打鬼子,也得等俺把老娘送了终才行。现在不行。”

“我说你小子怎么是个山药蛋子啊?”李云龙颇有些不满地说道,“等你打鬼子,黄花菜都要凉了。”

说着,他便一摆手道:“行了,你就老老实实地给小鬼子当顺民吧。”

说完,他便不看段鹏一眼,带着和尚往街对面走去。

江洋看了有些羞愧的段鹏,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忠孝两难全,只是民族存亡之秋,我们身为华夏男儿,理应有所担当啊。”

段鹏看着江洋,歉然道:“你们都是好汉,俺····俺实在是对不住啊。”

说完这话,他便继续高声叫卖起来。

“小米儿啊,新鲜的小米儿啊。都过来看一看啊,新鲜的小米儿啦!”

江洋来到对街,而后便和李云龙还有和尚一起,到接头的小摊上面坐了下来。

他们在那里坐了半晌,也没有见到接头的人。

李云龙低头问和尚道:“记清楚没有啊?是不是在这儿啊?”

魏和尚十分肯定地说道:“肯定没有错,就是在这里。”

江洋凑过来道:“再等会儿吧,我估摸着马上就到。”

正说着,一个身上穿着皇协军军服的伪军军官,便坐到了他们三人所在的桌子上面。

三个人对视一眼,便知道可能是接头的人来了。

不过这接头不能光凭感觉,也要对上暗号才行。

和尚摘下墨镜,看着对面那个伪军军官道“老总,要醋吗?”

那人听到这话,眼睛便是一亮,点头道:“要,不喝醋的话,那还是老西儿吗?”

“那您要米醋还是熏醋啊?”和尚问道。

那个伪军军官淡淡地笑了笑道:“我只要老陈醋。”

暗号对上,和尚便给李云龙使了一个眼色道:“掌柜的,这是咱们的老主顾了,你们慢慢谈生意,我去那边看看。”

旁边的江洋听到了,便也要起身和和尚一起离开,却被李云龙给叫住了。

“江掌柜,以后你说不定还会来这边谈生意呢,留下来一起吧。”李云龙说道。

江洋看了那个接头的人一眼,而后笑着说道:“怎么称呼?”

“曾三!”那人淡淡一笑,而后便道:“江掌柜的,幸会!”

“最近生意怎么样啊?”李云龙开门见山地问道。

曾三看了一下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便凑过来道:“平田一郎队长,今天发出来了请帖。晚上要在聚贤楼开生日宴。

城里的少尉军衔以上军官,和皇协军军官,都接到了邀请。城里的日军守备部队,以及皇协军部队,都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目标是楚云飞驻守的大孤山一带。”

“胃口不小啊,我说楚云飞怎么坐不住了。非约我到城里来喝茶,哪来这么大闲心啊。”李云龙道。

曾三道:“这一次鬼子的动静不小,以河源县日军守备大队和宪兵队为主,驻阳泉的日军路野联队为辅。皇协军第四混成旅,配合扫荡。你们一定要多加小心啊。”

李云龙点点头,两人便继续对一些细节上的情报,进行交谈。

就在他们接头的时候,另外一边,一个日军和两个伪军,正赶着堆满粮食的马车,从大街上横行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