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辨证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藏象辨证原则

辨证学摒弃以往“以病套证、以证套症”的辨证思路,以“以象测藏,从症辨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病证结合”为辨证基本原则。

一、以象测藏,从症辨证

藏象辨证体系坚持“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辨证原则。即:根据人体外在的征象来推测藏系统的变化,从患者临床信息辨识藏象病位和藏象病性,从而达到辨识证型的目的。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存在“以病套证、以证套症”的理论窠臼,即以中医内科疾病为纲,以证型为目,病下套证,证下套症,方因证立,药随方出。固然有其理论构建意义与临床参考意义,却未能完全吻合中医临床的辨证思维。习惯此种思路的中医师在临床上首先问病,再以病下常见证型之证候与患者一一比对,试图寻找最相似者从而辨识证型。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是以固化的理论思维套用无限的临床活证,往往似是而非、难达病本。

“以病套证”时常会面临无从对应证型的困境,即使每种疾病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证治分型,仍然无法应对疾病谱差异和个体差异带来的复杂临床症情。这一思维方法不是“辨证”,而是“辨病选证”,无法解决复杂证型的诊断难题。长此以往易使中医师的临床思维僵化,只知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可见“病→证→症”的思维链不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原理,与中医辨证思维逆向而行。

藏象辨证根据藏象学“以象测藏”的思维原理,回归中医辨证的原创思维模式,实现“症→证”的诊断思维链。同时将患者的辨病结果纳入总体辨证思路,与主症、次症、舌脉共同构成患者的临床信息。并以患者的临床信息为辨证基础,运用藏象病位特征与藏象病性特征诊断知识库,实现藏象病位与相关病性的识别,揭示了“症→证”的诊断思维链的中间环节,建立了“临床信息→证候→藏象病位、藏象病性→藏象基础证→藏象复合证”的诊断思维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中医学认识人体的“以象测藏”原理,是中医辨证思维模式的合理体现。中医师临床上通过四诊等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凝练证候,从而辨识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最后组成证型,是以灵活的辨证思维应对无限的临床活证,自然随圆就方、应变不穷。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藏象辨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原则性,是指规范的证型必须同时具备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缺一不可。所谓灵活性,一指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的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二指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不可拘泥于机械的辨识套用。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临床辨证的准则

再以《伤寒论》柴胡证的“胸胁苦满”为例。“胸胁”提示了藏象病位在肝,“苦满”提示了相关病性为气滞,由此便可辨出是肝郁气滞证,从而用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加减。若只有病位无病性,如诉胸胁不适,我们只能辨出藏象病位在肝,无法知道病理性质,也就无从用药,一定要继续辨明藏象病性:胀满、胀痛则为肝郁气滞,刺痛、痞块则为肝血瘀阻,灼痛则为肝火内灼,冷痛则为寒袭肝经……反过来,若只有病性无病位,如诉胀满,我们同样必须进一步了解胀满的部位,在辨明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后方可辨证。

上述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缺一不可的辨证要求正是原则性的体现。原则性作为一种限定,是否与辨证的灵活性相矛盾?其实不然:原则性不等同于束缚,是包容了丰富变化的空间;灵活性不等同于随意,是囿于有限范围的自由。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辨证学的规矩尺度就在于辨证理论是否符合临床实际。原则性并非藏象辨证学的人为设定,而是临床辨证取效必须遵循的准则。

原则性明确了临床辨证的标准在于同时具备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而二者的识别过程与方式则体现了辨证的灵活性。以肝郁气滞证为例,明确藏象病位在肝、相关病性为气滞有多种方式,在上一节中的组合规律里已充分体现。如胸胁、少腹、巅顶、女子乳房不适,病情轻重随情绪变化,脉弦,肝胆病变等的组合出现均可推出藏象病位在肝;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善太息,女子痛经,抑郁症等的组合出现均可推出相关病性为气滞。固然临床上A+B+C+D的全面出现最有利于明确诊断,但病情的呈现可以有A+B+C、A+B+D、A+C+D、B+C+D、A+B、A+C、A+D、B+C、B+D、C+D 等多种形式,甚至在只有“胸胁苦满”一个症状时亦可辨出“肝郁气滞证”。

由此可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临床辨证的客观标准,也是临床辨证时必须遵循的准则,规范的证型必须由藏象病位和藏象病性两部分组成。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证体系理论的合理内核

藏象辨证学的证体系由藏象基础证和藏象复合证分级构成,明确了证的分级递进关系。例如“虚证—阴虚证—肾阴虚—肝肾阴虚”体现了辨证的四个分级,“虚证”是辨证的最初级,气血阴阳未辨,无法指导临床用药;“阴虚”是辨证的第二级,病性明确但病位不明,而不同病位的阴虚表现各不相同;“肾阴虚”为辨证的第三级,明确了病位和病性,构成了藏象基础证;“肝肾阴虚”为辨证的第四级,构成了藏象复合证,体现了多个藏象基础证的组合。

在证体系中,藏象辨证要求至少达到辨证的第三级。藏象基础证由单一藏象病位和单一藏象病性构成,是辨证的原则性的体现。藏象复合证由多个藏象基础证组合构成,是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组合方式的灵活性的体现。藏象辨证学的这一认识,深刻把握了证的分级性和规律性,其丰富的组合逻辑又演化出灵活多变的证型,做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三、病证结合

藏象辨证学首次系统引入西医学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测指标,体现时代特征,强调病证结合的重要性。

藏象辨证坚持病证结合的原则。“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概念。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部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而西医学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手段在辨病过程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在证候特征不明显时,其重要性更为凸显。因此,现代中医辨证思维必须尽可能引入现代检测指标,传统中医辨证与现代西医检测相结合,将大大提高临床对病证的认识和辨证的准确性。

在藏象辨证思维模式中,创造性地将西医学检验指标(D)引入辨证中,突出了“病证结合”的原则,吸收了西医学对疾病与人体的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成果,符合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要求。这一模式将中医学的“证体系”置于西医学的“病体系”下,以病统证,病证结合,是符合临床诊疗的思维模式。医师临床辨证时结合D进行辨病,可以明确诊断,从而全程把握病情,判断预后,并提升辨证的准确性;甚至在缺乏D的资料信息时,应主动指导、要求患者进行相关检查,以免误诊失治造成医疗事故。如:患者的主要症状可能都是胸闷气短、疲劳汗出,但病种可能有肺癌、肺气肿、心脏病等多种情况,若仅辨为肺气虚证,则对疾病的发展失于总体把握估计,治疗也失去针对性。因此,现代中医辨证思维必须将传统中医辨证与西医学检验指标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临床对病证的认识,使辨证准确无误。

总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学检测手段日益丰富,中医诊断也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四诊,而应吸收学习西医学检验指标,并在未来实现微观意义上的四诊,使辨证更精准全面。另一方面,病不同,证相同,治疗亦同中有异,“病证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个体化诊疗模式,实现临床针对现阶段的即时性与把握全病程的预见性。中西学互补互用的大医学发展模式,具有理论前瞻性、科研与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