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生儿静脉炎评估及安全管理
静脉注射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炎、渗出和外渗、感染、空气栓塞、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及血流感染等。新生儿由于机体自身特点与儿童大不相同,会影响新生儿个体对各种输液通路材质的相容性与对药物相关毒副作用的反应,从而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也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静脉注射相关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进展为局部蜂窝组织炎,甚至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不仅增加住院日及医疗费用,还危害患儿健康。因此,本节将重点讨论与静脉炎相关的因素以及安全管理措施。
一、新生儿静脉炎评估
(一)静脉炎的分类及相关因素评估
静脉炎一般可分为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及血栓性四类。其中,以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常见。其相关因素评估具体见表2-6。
(二)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及评估
1.穿刺部位及周围出现红肿、硬化,可触及静脉条索状或局部化脓,有触痛及疼痛(新生儿可能出现哭闹及生理指标的改变)表现(图2-10/文末彩图2-10),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局部蜂窝织炎(图2-11/文末彩图2-11)。可用静脉炎评估量表对静脉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切实可行,具备一致的效度及良好的信度,具体可见表2-7。
2.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单位时间内发生静脉炎的例数/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的总例数再乘以100等于外周静脉炎发生率。
3.新生儿静脉炎安全管理
(1)系统管理:①科室应建立预防、评估和治疗静脉炎的相关制度、程序及实践指南。②科室应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新生儿静脉炎发生因素、预防措施以及评估处理原则及措施的相关培训。
(2)静脉炎预防措施:①静脉置管前充分评估患儿机体及血管状况,选择与血管相匹配的置管材料。尽量避开有皮肤损伤的部位,选择相对较粗的血管。②充分评估药物的毒性作用,选择合理的给药通道。③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以及容易发生摩擦的部位,妥善固定静脉导管,使用透明敷贴以便于观察。④穿刺前及穿刺时做好消毒隔离措施。⑤实施静脉注射过程中加强对输液部位的评估,发现异常及时更换输液部位。⑥沐浴过程中防止浸湿输液部位,及时更换被污染的敷贴。⑦拔出留置针时仔细评估输液穿刺部位,按静脉炎评估量表评估。
(3)静脉炎处理:新生儿静脉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可以从1级发展为4级。新生儿4级静脉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可以发展为新生儿败血症甚至并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等危及患儿生命。一般1~3级静脉炎的处理原则为局部处理,可用生理盐水温热湿敷或局部涂擦喜疗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疗效明显。4级静脉炎可用生理盐水温湿敷、局部涂擦抗生素软膏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对局部成熟的脓肿行切开引流。
要点荟萃
1.静脉炎一般可分为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及血栓性4类。其中以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常见。静脉炎分4级:①0级:没有症状;②1级: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疼痛;③2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④3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⑤4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疼痛,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其长度﹥2.5cm(1英寸),有脓液流出。
2.容易导致静脉炎的药物有:①发疱剂;②肠外营养(内含各种高浓度电解质)液;③强酸、强碱性药物,如pH<5或pH>9的药物;④渗透压超过600mOsm/L的液体;⑤腐蚀性药物;⑥刺激性药物,如各种抗生素、各种抗病毒药物等。
3.新生儿静脉炎的处理方法有:抬高患肢、生理盐水温湿敷以及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擦。4级静脉炎需要辅以全身抗生素治疗或局部脓肿切开引流。
(苏绍玉 李 凡)